摘 要:大概念思維有利于學生構建必備的地理知識體系、形成解題的關鍵能力。本文以2021—202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試卷中一組有關“地質構造”的高考題為例,對其進行解析,揭示隱含大概念思維的考查特點,并探究在高三地理備考中應用大概念思維的途徑,以期實現課程內容結構化,促進地理核心素養和關鍵能力培養的落地。
關鍵詞:大概念思維;高考評價體系;地理備考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3-0038-05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應該精選學科內容,重視以學科大概念為核心,使課程內容結構化,以主題為引領,使課程內容情境化,促進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落地。大概念關注的是核心概念和主要概念,這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常規概念,而是具有統攝學科知識和學科能力的大概念。地理學科的綜合性導致地理核心知識之間聯系緊密,地理要素之間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教師在傳統高三備考中往往只重視地理規律和原理的復習,而忽略學科大概念的引領作用,導致學生對地理規律和原理理解不到位。大概念思維引導學生關注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避免學生形成的知識碎片化,大概念突破了自然單元和主題單元的局限,有利于學生構建地理學科必備知識體系,提升學生解題的關鍵能力。[1]
2021—2023年浙江高考地理5套試卷中有關“地質構造”的考點出現頻率非常高,本文以2021—2023年浙江高考地理試卷中有關“地質構造”考點的高考題為例,探討大概念思維在高三地理備考中的應用策略。
一、高考原題呈現
例1.(2023年1月浙江高考地理試卷第13~14題)圖1為某地地質圖,完成下列小題。
13.圖中巖漿巖
①沿斷層F侵入? ②切穿背斜軸部? ③切穿向斜軸部? ④早于寒武紀形成
A.①②? ? ? ? ?B.②③ C.③④? ? ? ? D.①④
14.該地區經歷的地質過程是
A.褶皺隆升—固結成巖—斷層錯位
B.固結成巖—斷層錯位—褶皺隆升
C.固結成巖—褶皺隆升—斷層錯位
D.褶皺隆升—斷層錯位—固結成巖
試題解析:本題利用地質構造的平面圖考查地質構造的相關考點,如背斜、向斜、斷層及地質構造形成過程等。第13題,主要考查有關褶皺和斷層的主干知識。根據大概念“地質構造”形成的必備知識體系,利用巖層的新老關系判斷褶皺的形態,即中間巖層老、兩翼巖層新為背斜構造。巖漿巖形成晚于其切斷的巖層,據此巖漿巖形成時間晚于泥盆紀。斷層線比較薄弱,巖漿易沿斷層線侵入地表或噴出地表,斷層線是最容易受外力侵蝕的部位,故選擇A。第14題,考查某地形成的地質過程,根據巖層形成的時間先后順序,首先形成沉積巖,后沉積巖受水平擠壓力形成褶皺,在持續擠壓力的作用下,巖層斷裂形成斷層,巖漿沿著斷層線侵入地殼上部,所以選擇C。
例2.(2022年1月浙江高考地理卷第17~18題)圖2為某區域地質構造平面圖,圖中主體構造為向斜,地形以山地為主,經外力長期侵蝕,地形起伏不大。沉積巖顆粒物粗細與沉積環境中的水深有關,水越深,顆粒物越細。完成下列小題。
17.若甲地附近發育有小河,其最可能流向
A.東北? ? ? B.西南? ? ? C.西北? ? ? D.東南
18.關于地層新老與沉積環境的敘述,正確的是
① b比c老? ② bc期間,海岸線向海洋后退? ③ b比c新? ④bc期間,海岸線向陸地前進
A.①②? ? ? ? B.①④? ? ? ? C.②③? ? ? ? D.③④
試題解析:學生從文字資料中獲取的關鍵信息為:“圖中主體構造為向斜”“地形以山地為主”“水越深,顆粒物越細”;學生從圖中獲取的關鍵信息為:“水庫”“河流”“斷層”“巖石”。學生需要將這些關鍵信息通過已有的地理知識有效聯系在一起,形成解決問題的綜合思維能力。根據大概念“地質構造”構建的必備知識體系和思維體系,有三點推斷,一是推斷圖中的石灰巖所在區域為山地地形,水庫所在區域為地勢相對較低的洼地。二是推斷地質構造斷層處巖石破碎,易受外力影響形成溝谷或者河流。由此推斷河流向東北方向流動,所以第17題選擇A選項。三是推斷石灰巖年齡最新,所以b的年齡比c的年齡新。本題組也考查學生學習新情境的能力,文字材料中“水越深,顆粒物越細”,根據bc形成先后順序,先形成顆粒物較大的砂頁巖,后形成顆粒物較小的石灰巖,說明水逐漸變深,海岸線向陸地推進,綜合以上信息,所以第18題選擇D選項。
1.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現實困境
從以上兩組高考題中不難看出,學生解決此類問題存在兩個難點,一是以地質構造平面圖來考地質構造剖面圖,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空間思維能力要求較高;二是基于真實情境下的真問題探究,真實情境、真問題對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較高。學生需要在較短的時間內從文字材料和圖中獲取關鍵信息,并調用已有的地理知識完成真問題的探究,能力要求高、思維難度大。
2.學生解決此類問題的知識要求和能力要求
解決此類問題需要構建以地質構造為大概念的思維導圖,理解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影響和關系,形成必備的知識體系和知識網絡,如巖石的類型、巖石的成因、巖石的相互轉換關系、褶皺、斷層和構造地貌等。這些知識點涉及跨學科、跨單元、跨課時,可以通過大概念的滲透有機組合在一起。2021—2023年浙江地理高考卷的命題注重學生從圖文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的能力,通過將已有的地理知識和獲取的關鍵信息建立聯系,考查準確運用相關地理知識和關鍵信息來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重視構建大概念,將原有的平面知識結構上升到立體知識結構層面上,這有利于學生靈活運用地理學科知識,從多角度、多方位分析、解決地理問題。
二、“地質構造”考點在浙江高考地理試卷中的考查方式與特點
1.考查方式
從近四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試卷變化來看,2020年1月開始浙江高考地理試卷由原來的學考題加2道選考題改變為完全由選考題組成。2023年浙江省高考地理賦分也發生了變化,由原來的三分一檔變為現在的一分一檔,賦分的計算方法也發生了變化。浙江省高考地理試卷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其分值和結構也逐漸趨于穩定。除2023年6月浙江省高考地理試卷未涉及地質構造考點的題目外,其他年份的浙江省高考地理卷都有考查(表1)。其考查方式多為選擇題,考查的情境素材為地質構造剖面圖或者地質構造平面圖,考查的考點有地質構造類型、巖層新老關系、構造地貌、巖石類型等。如果該類題目的情境素材選擇地質構造平面圖,則難度較大,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邏輯推理能力等要求較高。
2.考查特點
由表1可見,地質構造類試題有以下幾個特點。
第一,從高考命題區域來看,命題區域空間尺度選擇小,一般以某地的地質構造平面圖或剖面圖為載體,往往考查區域時空綜合的特征,重視對學生地理過程性思維的考核。如2023年1月浙江高考地理卷的第13題,考查該地區經歷的地質作用過程。
第二,從高考考查的內容來看,大多考點落實在地質構造類型的判斷、巖層新老關系的判斷以及地貌類型判斷等,注重正向思維能力和逆向思維能力的考核。如2021年6月浙江選考地理卷的第18題,從逆向思維的角度讓學生通過判斷巖層的新老關系來確定地質剖面圖。
第三,從高考試題的類型和分值來看,地質構造類的高考試題一般都是選擇題,大多數為2分題,總分值穩定在4分。該類題目出現在非選擇題的概率較小,因地質構造類試題承載的考點側重于自然地理,命題范圍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從高考試題的設問來看,試題的切口小,以真實情境為載體,探究真問題。從這幾年的浙江高考地理卷來看,這類題目都是基于真實情境下自然地理的探究試題,從某個微觀角度考查“地質構造”有關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如2022年1月浙江選考地理卷第18題,提供“向斜”等關鍵信息考查巖層的新老關系,提供“水越深,顆粒物越細” 等關鍵信息考查海岸線的位置變化。
三、高三地理備考中大概念思維的應用途徑
國家考試中心從頂層設計回答了高考“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的問題,發布了“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對2017年及以后高考的考查能力要求等方面進行了詳細闡釋。“一核”是高考的核心功能,“四層”是高考的考查內容,“四翼”是高考的考查要求,三者之間彼此聯系、協調一致(圖3)。筆者認為,高三地理備考中應該重視以大概念來構建知識體系,既要重視基礎知識,也要關注知識間的橫向、縱向聯系,這有利于提升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高三復習時引導學生在真實情境中整合應用“少而精”的地理大概念,便于加深學生對地理學科本質的理解。
1.圍繞大概念思維,構建解題的必備知識
以大概念為主題串聯起高考必備知識(圖4),如巖石類型、巖石成因、三大類巖石轉換關系、地質構造類型、地質構造形成的地貌、地質構造組成巖層的新老關系等。大概念教學有利于突破章節的限制,將巖石類型及成因等核心考點也融入“地質構造”大概念教學中,這有利于學生從宏觀角度把握和理解主干知識,促進學生思維的進階。在高三備考復習中要善于利用大概念思維導圖做知識點總結和歸納,有助于學生構建立體的知識結構體系。大概念思維導圖就是用簡練的文字將大概念與學科知識間的聯系以思維導圖的形式呈現出來,這種形象的方式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使知識掌握得更牢固,并且知識間的聯系脈絡也更清晰。[2]
2.依托大概念思維,提升解題的關鍵能力
浙江省高考地理試題側重“能力立意”的考查,即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的能力,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的能力,描述和闡釋地理事件、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的能力,論證和探討地理問題的能力。從關鍵能力的測評內容看,地理思維認知能力的測評重在考查學生形象認識、抽象概括、演繹推理和綜合闡釋地理事象的能力,以及分析、解決地理問題的能力。[3]浙江省高考地理試題大多以圖文材料為載體,大概念形成的知識體系有利于學生快速從圖文資料中獲取關鍵信息,運用大概念形成的知識體系去探究地理事象的發展過程和原因,最終解決現實生活、生產中的地理問題。大概念思維重視挖掘地理原理圖、示意圖、景觀圖等的內涵,有利于構建深度學習的課堂,如分析某地地質構造形成的地理過程(圖5)。
從圖5可以看出,大部分為沉積巖,這說明首先在外力的作用下形成沉積巖,然后巖層受水平擠壓力發生彎曲變形形成褶皺,當巖層受力超過其承受極限,產生斷裂錯動形成斷層,斷層線附近巖石破碎,易受外力侵蝕作用形成河流,褶皺形成后,巖漿侵入和巖漿噴出地表(圖6)。
3.落實大概念思維,生成解題的綜合思維
相較于傳統教學注重地理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落實,大概念教學不僅可以有效拓展教學內容的深度與廣度,精簡繁雜的知識,也可以幫助學生梳理學科知識結構體系和構建過程,提升地理的思維品質,促進綜合思維的發展。[4]大概念思維引導學生全面、系統、動態地認識和分析地理環境以及地理環境與人類活動的關系。浙江選考地理卷中地質剖面圖的巖層新老關系是高考的高頻考點,以“地質構造”為大概念采用合作探究學習的方式,總結概括巖層新老關系的一般規律。
規律總結如下:①沉積巖的巖層新老關系:若沉積巖巖層呈現水平狀態,一般的規律是巖層位置越往下,其形成時間越老,巖層位置越往上,其形成時間越新;②根據化石:生物越簡單,形成的時間越早,生物越復雜,形成的時間越晚;③巖漿巖與沉積巖形成的早晚關系:根據巖漿巖與沉積巖的位置關系來判斷,噴出巖形成晚于其所切穿的巖層,侵入巖晚于其所在的巖層;④變質巖形成的早晚關系:變質巖是在變質作用下形成的,多受巖漿活動的影響,因而變質巖形成晚于其相鄰的巖漿巖;⑤海嶺附近巖石形成的新老關系:若為海底巖石,則離海嶺越近,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越新,離海嶺越遠,其形成的地質年齡老。或者說離海溝越近,形成的地質年齡越老,離海溝越遠,形成的地質年齡越新。注意進行上述判斷時參照的必須是同一個海嶺或者海溝。
課堂教學時應注重在相互交流、討論的過程中激活學生思維,以原理圖、示意圖為主要探究對象,培養學生讀圖、析圖的能力,核心任務是鼓勵學生以大概念思維多角度、多方位地認識重要的地理規律和原理,重視地理“過程性思維”的培養。
4.深化大概念思維,明確解題的針對性
為了加深學生對大概念“地質構造”核心考點的理解,筆者選擇了針對性較強的高考題和模擬題進行有效的訓練,通過透視試題背后隱含的“必備知識、學科素養和關鍵能力”,引領學生對試題進行有深度的思考,從“個問題”(具體試題)入手達成“類問題”(同類問題)的解決。[5]近三年浙江卷以地質構造平面圖考查的高考題居多,在高三備課復習時應選擇有針對性的高考題或者變式題,助力學生更好地掌握這部分知識,深化對大概念“地質構造”本質的理解。
(變式題)讀我國某地地質地形圖(圖7),完成第1~2題。
1.圖中甲處的地質構造是
A.地壘? ? ? ? ? B.地塹? ? ? ? ? C.背斜? ? ? ? ? D.向斜
2.圖中
A.若有河流,先向南后向東南流
B.斷裂早于擠壓
C.乙處流水沉積作用明顯
D.可能存在化石
試題解析:從圖7可判斷甲地為山谷,從山谷向兩側巖層新老關系為老—新—老,由此判斷地質構造為向斜,所以第1題選擇D。若有河流發育,其位置在山谷,則河流的流向為由西南流向東北,所以A選項錯誤。先有褶皺后產生斷層,所以B項錯誤。乙處為山脊不可能有河流發育,所以C項錯誤。巖層有明顯的層理構造,說明是沉積巖,其可能有化石存在,所以第2題選擇D項。該地可能是斷層受到外力作用最終形成的地形圖。
地質構造運動是一種機械運動,可分為水平運動和垂直運動,水平運動是巖層相互擠壓或者張裂;垂直運動為巖層上升或者下降,即褶皺和斷層的形成原理。若情境素材為剖面圖,則所呈現的地理要素相對較少,相對而言平面圖所呈現的地理要素多樣化,對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和邏輯推理能力要求較高。從2021—2023年的浙江高考地理試卷來看,這兩種考查方式經常交互出現,一輪、二輪復習時應該選擇有針對性的題目,形成大概念思維的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思維品質,落實地理學科核心素養的“可生長性”。
參考文獻:
[1] 尹志和.核心素養視域下地理大概念單元教學路徑探析[J].地理教學,2023(9):19-23.
[2] 涂玲.高考評價體系視域下地理關鍵能力培養探討[J].地理教育,2022(3):186-187.
[3] 葛玉海.“高階思維課堂”讓“深度學習”真實發生[J].人民教育,2019(24):57-59.
[4] 許婉英.高考地理學科關鍵能力測評[J].地理教育,2022(9):29-34.
[5] 湯國榮. 試題講評課:從個問題到類問題的解決[J].地理教學,2020(12):4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