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焦華富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隨著新版高中地理教材逐步投入使用,教材難度也在不斷變化。本文基于鮑建生數學習題綜合難度評價方法,從認知水平、材料背景、表達形式、探究過程和知識含量五個維度構建難度模型,并對新舊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進行比較,探究兩者間的聯系與變化。結果顯示:在表達形式維度上新教材難度高于舊教材,其余四個維度上新教材難度均低于舊教材。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教學建議,以期為提升課堂“活動”欄目教學質量提供參考。
關鍵詞:難度模型;高中地理;活動欄目
中圖分類號:G633.55?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5-5207(2024)03-0054-04
一、引言
普通高中《地理》教材的構成包括課文系統、圖像系統和活動系統三大部分,活動系統是其中重要而富有特色的組成部分。這里的“活動”是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經歷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具體實踐過程[1]。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教材中活動系統的設置及其合理運用對學生的知識獲得、技能掌握、能力增長等發揮著愈發重要的作用。在高中地理教材中,活動系統主要由思考、案例、活動、自學窗、問題研究等部分構成,其中“活動”欄目數量最多、占比最大。
目前,對“活動”欄目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方面:對“活動”欄目內涵及功能的研究[2]、對“活動”欄目的分類及相關教學策略的研究[3-5]、利用“活動”欄目培養學生地理核心素養的研究[6-7]以及不同國家或版本教材“活動”欄目對比研究[8-9]。隨著《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的頒布,新版高中地理教材相繼發行,并已大范圍投入使用,不少學者開始關注同一出版社新舊兩版教材“活動”欄目的變化,但專門針對“活動”欄目難度變化的研究較少。教材難度是評估教材質量的一個重要方面[8],對“活動”欄目的難度進行分析,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教材的整體質量,也能為教師開展相關教學提供參考。
本文嘗試構建難度模型,并以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為例,對2008年版(舊版)與2019年版(新版)教材“活動”欄目的難度進行定量評價,分析新版教材“活動”欄目難度變化及設計意圖,提出教學建議,為一線教師更好地利用“活動”欄目進行教學提供借鑒。
二、難度模型構建
本文以已有的難度評價方法為基礎[10],結合地理教材“活動”欄目的特點,從認知水平、材料背景、表達形式、探究過程和知識含量[11-12]五個方面構建難度模型,對每個難度因素進行層次劃分并給予相應權重(表1)。
對每個“活動”欄目進行難度分析,依據上述難度模型進行賦值后,代入公式進行計算[10-11],公式如下。
其中,[da]表示不同難度因素的加權平均值,[tab]表示第a個難度因素的第b個層次水平的題目數量,[dab]表示難度因素a在b級水平的權重,[t]表示該教材“活動”欄目的總數。
三、結果分析
基于難度模型,從認知水平、材料背景、表達形式、探究過程和知識含量五個方面對新舊人教版必修二教材“活動”欄目進行賦值,并計算其加權平均值(表2),從而進行比較研究。
1.認知水平
新舊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在認知水平上難度差距較大,新版教材必修二難度有所降低。舊版教材認知水平以理解層次和探究層次為主,了解層次的“活動”欄目數量很少,而新版教材認知水平以了解層次和理解層次為主,了解層次“活動”欄目比重大幅上升,理解層次和探究層次所占比重都有所減少(圖1)。新版教材“活動”欄目認知水平難度的降低體現了其注重對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培養,符合《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地理2“旨在幫助學生了解基本社會經濟活動的空間特點”的目標要求[13],也有利于減少因部分“活動”欄目難度過大導致教師放棄對其開展教學的情況出現,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活動”欄目完成的可能性。探究層次“活動”欄目的減少考慮了在高中階段學生開展課外調查等實踐活動的時間較少,因此,少而精的探究類活動設置既能減輕學生課后負擔,也能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探究能力,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
2.材料背景
新舊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在材料背景上難度差距最小(圖2),新教材對于科學背景的選擇有所減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活動”欄目難度,但綜合來看,新舊教材都側重于生活背景的材料選擇。兩版教材都利用發生在學生身邊的案例或者真實的地理現象和事件,使枯燥理論知識與學生的日常生活有效銜接,讓學生能利用所學地理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真實問題,激發其地理學習興趣。但相比舊教材,新教材“活動”欄目材料背景的選擇更加注重時代性,設置了“認識一帶一路建設對于加強區域間聯系的作用”等立足于近年國家重大發展政策,利用充滿時代特色的活動材料,幫助學生從地理視角分析熱點問題[14],讓學生認識到地理知識的有用性和重要性。
3.表達形式
新舊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在表達形式上,新教材難度大于舊教材,其中新教材在復合形式層次和復雜形式層次上占比都有所上升,單一形式層次即純文字式的“活動”欄目有所減少,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教材“活動”欄目中圖表的數量有所增加(圖3)。同時,在新教材的復合形式“活動”欄目中,文字占比也有所減少,甚至會出現篇幅為一整版的“活動”欄目中,文字材料僅有3~4行,大部分篇幅均被圖表占據的情況。這充分體現了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與學好地理必不可少的工具。“活動”欄目中圖表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提高了其觀賞價值,有利于增加“活動”欄目對學生的吸引力,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另一方面,體現了新教材注重培養學生的讀圖、析圖能力,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4.探究過程
新舊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在探究過程上難度差距最大,新教材難度有明顯降低。新舊教材在探究過程上都以簡單提示為主,但新教材逐步提示層次占比明顯高于舊教材,且未設置無提示層次的“活動”欄目(圖4)。這是因為新教材“活動”欄目下設的問題數量有了大幅增加,平均每個“活動”欄目下設了3~4個子問題,這些子問題便起到了逐步提示的作用。子問題之間相互聯系、逐漸進階,構建問題鏈,促進學生邏輯思維的發展[15]。對于高一年級學生而言,其地理問題解決能力還較弱,需通過逐步提示降低難度,將一個復雜問題設置成多個子問題,引導學生通過逐步探究,最終解決整個問題。甚至在實踐調查類“活動”欄目中,新教材也通過子問題的設置開展詳細的活動步驟引導,這樣一方面便于教師開展實踐活動,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學生在實踐活動過程中自主收集相關材料,增強地理信息收集與整理能力,培養地理實踐力等核心素養。
5.知識含量
新舊教材必修二“活動”欄目在知識含量上難度差距不大,都以單個知識點層次為主,新教材中單個知識點層次占比有所增加,并且未設置涉及三個及以上知識點的“活動”欄目(圖5)。這體現了新教材在“活動”欄目的設置上更加注重對本節知識點的理解與掌握,因為“活動”欄目的教學大多緊跟新知識點教學之后,主要是為了加深學生對所學新知識的理解。當學生還未很好地掌握新學知識時,所開展的“活動”欄目若涉及較多知識點,易造成學生分析混亂,不能很地好對本節知識進行理解和鞏固。同時,知識點數量也會影響學生思考答案的角度和解決問題所用的時間,知識點含量越少,思考角度就相對較少,既不容易出錯,也節約了課堂教學所花費的時間。
6.綜合難度
從認知水平、材料背景、表達形式、探究過程和知識含量五個方面構建難度模型對新舊必修二“活動”欄目進行綜合難度分析,得出舊教材綜合難度為9.78,新教材綜合難度為8.58。總體而言,新教材“活動”欄目的難度有所降低,在認知水平、材料背景、探究過程和知識含量四個因素上都有所體現,僅有表達形式方面新教材難度高于舊教材。這與《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中對普通高中教育的定位,即我國普通高中教育是在義務教育基礎上進一步提高國民素質、面向大眾的基礎教育[13]是相符合的。教材難度的降低也與教材模塊劃分的改變有關,高中地理教材增加了選擇性必修模塊,分為必修、選擇性必修和選修,必修模塊主要針對未選擇地理作為高考科目的學生,學業水平考試合格即可[16],因此,綜合難度有所降低。
四、教學建議
1.認真研讀活動,把握教學難度和重點
通過對教材“活動”欄目難度的縱向分析,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必修二教材的難度是有所下降的,具有一定科學性和合理性。教師在開展教學之前,要正確把握不同“活動”欄目的難度,避免受先前教學經驗的影響,過多地拓展教學內容導致難度加大,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對于不同的“活動”欄目主題,其培育地理核心素養也不同,這便需要教師在課前認真閱讀“活動”欄目相關材料,準確把握每個“活動”欄目隱含的培養目標及重點,充分發揮“活動”欄目對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作用。
2.重視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
新教材中認知水平為探究層次的“活動”欄目占比雖有所減少,但其仍是培養學生地理實踐力不可或缺的途徑,并且新教材在該類“活動”欄目中基本都給予了較為詳細的活動步驟指導,甚至在“調查當地特色文化景觀及其保護”和“調查所在城鎮的主要商業中心”兩個“活動”欄目中都給出了詳細的活動調查表。這表明雖然探究類“活動”欄目數量有所減少,但質量有所提升,并且都是圍繞學生的家庭、學校或家鄉開展的,容易操作。因此,教師也要充分利用這些可操作性較強的探究類“活動”欄目,帶領學生開展社會調查,讓學生能夠運用地理工具,收集和呈現人口、城鎮等人文地理數據、圖表和地圖,培養學生的地理實踐力等學科核心素養。
3.實施問題式教學,促進學生思維進階
《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在教學建議中強調“重視問題式教學”,用問題整合相關學習內容[13],同時,新教材“活動”欄目中子問題的數量得到了很大提升,設計了不同層次的問題鏈,這為教師開展問題式教學提供了極大便利。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對“活動”欄目進行擴充,以其相關背景材料作為教學情境,以子問題串聯起相關知識點開展教學。一方面,將知識講授與開展活動相結合,在知識講授時同步完成“活動”欄目的教學,節約了課堂教學時間。另一方面,在引導學生由表及里、層次清晰地分析地理問題的過程中,實現地理知識的系統建構,培養學生的整體性思維。
參考文獻:
[1] 段玉山.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2] 李家清.中學地理課程標準與教材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2.
[3] 徐寶芳,張曉芹.高中《地理1》活動系統內容及功能調查分析[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7(4):122-128.
[4] 楊愛玲.實驗地理教材(人教版)中探究性活動的類型和功能分析[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03(3):7-8.
[5] 唐信其,郭慶華.高中地理教材“活動”欄目功能及教學建議——以人教版高中地理教材必修I為例[J].教學與管理,2013(25):56-57.
[6] 吳蕓,張雪松,鐘青.提升地理實踐力的教材活動欄目編制策略探究——以人教版必修一為例[J].地理教學,2017(16):35-38.
[7] 劉麗娟.基于高中地理教材“活動”欄目的綜合思維培養策略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20.
[8] 梁秀華,李家清.基于難度模型的中美地理教材活動欄目比較——以“宇宙中的地球”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7):30-33.
[9] 張靜帥.我國五版新高中地理教科書“活動”問題設計比較研究[D].呼和浩特:內蒙古師范大學,2022.
[10] 王建磐,鮑建生.高中數學教材中例題的綜合難度的國際比較[J].全球教育展望,2014,43(8):101-110.
[11] 李宏.四版本高中地理新教材習題難度比較研究——以“產業區位選擇”為例[J].地理教育,2022(12):49-53.
[12] 鐘麗娜.高中地理教材難度定量評價研究[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20.
[13]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14] 譚凱文,丁俊新,欒文超,等.現行四版高中地理教材活動系統比較研究——以必修第一冊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2(8):4-7.
[15] 董瑞杰.問題鏈在地理概念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地理教學,2021(2):14-17,34.
[16] 王嬌,郭麗,周海婷,等.中國大陸與中國臺灣高中地理新教材難度定量比較研究——以“鄉村和城鎮”為例[J].地理教育,2022(3):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