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焱輝,劉文,羅順輝,陳創華
廣東省珠海市現代農業發展中心,廣東珠海 519000
花鱸(Lateolabraxjaponicus)又稱海鱸,是廣東珠海地區特別是珠海斗門白蕉地區的規模化、高產池塘的主養品種,經歷了30 多年的發展,在各方的努力下,基本形成設施設備完善、商品魚階段養殖技術成熟、產業鏈相對完整、發展潛力巨大的養殖品種,產量占全國一半以上,2022 年產值達30 億元以上。目前形成了魚苗主要由山東、浙江、福建等地提供,本地進行二次標粗(多數1~3 cm 起標),再定塘養成商品成魚的產業模式。由于魚苗生產主體不同、來源復雜、長途運輸等影響因素眾多,使得花鱸生長速度不穩定、病害控制難度變大等問題出現;同時,本地親魚養殖底蘊及經濟性等諸多原因,加上現時生產上福建等地魚苗成本上的優勢,疊加北苗南養的產業運作模式的多年運營,以致本土到目前為止尚無產業化人工繁育魚苗(親魚-魚苗)的生產商及生產銷售,還未開發出經濟高效的符合本地的花鱸人工繁育技術體系。這些原因導致本地無法通過對品種的長期選育來提供和滿足本地對商品魚苗的需求,從而影響了本地花鱸養殖產業的優勢發展。為此,本文將通過研究當前珠海地區花鱸產業技術基礎及現狀、分析該地區花鱸人工繁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從而提出實現珠海花鱸人工繁育和苗種品質提升的可行路徑。
1)花鱸是珠江水系的名魚,近海廣泛分布,在20 世紀60、70 年代珠江口底拖網作業中,花鱸的產量占15%~19%[1]。
2)進入20 世紀90 年代,池塘養殖紛紛興起,花鱸在珠海磨刀門水道邊的斗門白蕉鎮落戶,特別是白蕉鎮昭信等村,涌現出一批商品花鱸養殖能手,池塘養殖產量不斷攀升。
國內花鱸人工繁育有極大的提升空間,截至目前國內國家級花鱸良種場數量稀少,廣東省內還沒有省級花鱸良種場,據《南方日報》2023 年3 月11 日報道,廣東潮州市饒平縣將爭創廣東省首個花鱸省級良種場。花鱸當前人工繁育中親魚來源多樣,有海捕親魚,有海上網箱養殖的親魚[2]。盡管苗種的生產技術有很大的提高,但是,穩定規范的花鱸苗種生產和供應依然是花鱸商品魚生產的瓶頸[3],全人工苗種培育體系有待進一步提升和完善。
1)養殖區域分布。花鱸在珠海磨刀門水道邊已經規模化,連片化養殖有30多年歷史了。主要養殖區域分布在珠海白蕉地區,特別是白蕉的昭信、燈籠等地,輻射到乾務、中山坦洲。培育了人數眾多的有豐富養殖經驗的養殖人員,養殖人員知識比較全面,實操能力強,有相當的經營意識。
2)池塘條件構成。一般養殖水面3 335 m2/塘以上,大的養殖水面超過13 340 m2/塘,養殖水面以5 330~10 000 m2/塘居多,池塘基本深度(基面到塘底垂直高度)以2.3~2.8 m 為多,養殖水深一般為1.8~2.5 m,其差異主要是由養殖不同時期、水源條件、養殖方式所引致。
3)養殖方式、魚苗規格及產量。咸淡水區域以池塘高密度養殖為主,一般是每年12 月到次年4 月份進行標苗,當年3-6 月份定塘投苗。近2 年標苗規格多以體長2.5~3 cm/尾、體質量0.5~0.6 g/尾為多,定塘規格體重以25 g/尾以上為主。視苗的大小和養殖條件每667 m2水面定塘投苗以6 000~12 000 尾為多,也存在更高密度的投苗。魚苗規格大的投苗少一些,規格小的投苗多一些;魚塘深度大的投苗多一些,深度小、水源條件差的投苗少一些,有效養殖水深以不小于2 m 為宜。從規格3 cm左右標粗到養成商品魚需時7~9個月,均質量為450~580 g/條,當年產量一般為3 000~6 000 kg/667 m2水面,大部分養殖戶一次性出完魚。標粗到定塘階段,業內一般以50% 成活率為中位數,定塘后正常情況下養殖成活率不低于85%,良好情況下20 kg/包料產魚15.2~16.3 kg。部分養殖戶也會將花鱸養2 年、甚至2 年以上,這樣每667 m2水面產量會更高。
4)商品魚苗來源。商品魚苗高度依賴外來魚苗,養殖的狀況好壞與外來魚苗的品質有很大關聯。近年來,由于親魚的來源各不相同,苗種的抗病力、生長速度每年相差很大,不同來源的苗種標苗期間生長速度相差程度大于或等于50%的比比皆是。而到成魚階段,這個差距越來越大。
1)花鱸產品獲得地理產品標志,珠海獲得“海鱸之鄉”“海鱸預制菜之都”等稱號。
2)珠海地區花鱸全產業鏈比較成熟,除苗種高度依賴外地外,飼料、動保、養殖機械、產供銷、加工等產業鏈均比較成熟。
3)政府高度重視,各種支持政策比較完善。各級政府千方百計促進行業高質量發展和農民增收工作,從基礎設施建設、農業保險、科技研發、技術服務、行業全產業鏈發展等諸多方面發力,推出多項惠業惠農惠企政策,不斷引領促進產業發展。
1)競爭壓力大。花鱸苗的人工繁育是一個系統性的工程,在我國很多地方已經成熟,如福建等地已經形成了完整的產業鏈,具備產業優勢、規模優勢和成本優勢,再加上運輸的便捷、養殖技術的發展,北苗南運成為珠海當前的主要生產方式;廣東省內的饒平等地由于網箱養殖的發達,靠近福建,親魚培育具備優勢,發展花鱸人工繁育也具有優勢。
2)成本居高不下。珠海地區雖然進行了多年的花鱸人工繁育方法、技術研究和實踐、有一定的基礎和積累、基本能夠進行人工繁育,但是在近海海水鹽度較低、親魚來源到合格苗這一塊的深耕程度不夠,以致現階段受精、孵化及育成成數不大,成本居高不下;商品苗的經濟性生產技術尚未突破,在親本選擇、來源、強化、催產、授精、孵化、苗種培育等方面的關鍵技術有待攻關,相關方面的熟練技工稀缺,以致人工成本高。
3)從事養殖的人員和企業匱乏。花鱸親魚性腺發育成熟需要3.5~4 年,時間長。而花鱸咸淡水池塘規模化養殖商品魚時間為不到1 年,海水網箱養殖花鱸時間一般少于2年,花鱸是肉食性魚類,殘殺性強,很難大小混群養殖,親魚的培育成本高,從事的人員和企業匱乏。
1)市場空間大。近年來,由于花鱸親本來源的不確定性,導致苗種質量難于控制。生長速度、病害、餌料系數等隨著不同來源的苗種有很大變化。作為占據全國50%以上養殖量的珠海有巨大的苗種需求,養殖戶迫切期盼高質量的苗種供應。同時,行業的發展和種業的發展也期盼有一定的本土種質及種苗供應,故珠海花鱸人工繁育的市場空間很大。
2)本地魚苗經濟潛力大。通過多年來的跟蹤,使用外地魚花在珠海本地標粗后再出售的同規格的魚苗普遍抗病率、適應性和養殖生長速度比外地長途運輸回來的魚苗表現更好。
這些年來,也有部分本土養戶和企業引進1 cm 左右苗標粗養育到3 cm 上下再出售給養殖戶進行二次標粗到定塘養殖,養殖戶普遍反映該苗種比從外地長途運輸來的同規格苗種(超過10 h 運輸時間)生長速度快、成數高、病害少、易于養殖(表1)。本地進行花鱸人工繁殖生產花鱸商品魚苗的經濟潛力巨大。

表1 同規格本地一次標粗和外地標粗花鱸苗(長途運輸)養殖對比
3)成本下降幅度空間大。現時影響成本的因素主要是商品苗種的育成成數,由于花鱸親本的懷卵量、受精率、孵化率、育成率等方面有很大的提升空間,在親本來源突破后,養殖成本下降幅度會很大。
4)人工繁育的基礎條件已具備。作為洄游性及廣鹽性分布的品種,花鱸在珠江水系、珠海海域廣泛分布,珠海金灣和江門交界的崖門水道早年也是花鱸的天然產卵及孵化場之一,本地進行花鱸人工繁育的基礎條件存在;海洋牧場的發展為珠海地區親魚培育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隨著深海養殖、養殖工船的實施,花鱸親本培育將會更加容易實現。
花鱸苗種人工繁育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從浙江、山東、福建、萬山、北部灣等地收集性腺發育到Ⅲ期Ⅳ期的花鱸親魚,在珠海陸地車間進行培育、催產、授精、人工孵化、苗種培育、比對直至產出具有競爭力的合格的商品魚苗;第二步是在第一步進行的同時選擇不同規格的種魚構建群體,在萬山等深海網箱中培育,性腺發育到Ⅲ期后在陸地進行強化養殖、培育;第三步是進行選育,培育符合該地區的更有競爭力的種魚。這是一個交叉及接力的過程,所以遠近結合、長短結合是適宜的選擇。
陸地場地適宜選擇咸淡水資源豐富、地勢高、有一定地基基礎、向陽面的場地。
1)露天池塘。露天池塘宜大小結合,一個組合水面面積以13 300~20 000 m2為宜,其中包括10 000~13 300 m2水面4 m深大塘,2 000~3 300 m2水面3 m 深中塘,667~1 330 m2水面2.5 m 深小塘。池塘配備智慧系統,可以監控水溫、溶氧、ph 值、氨氮、亞硝酸鹽、總堿度、總硬度等指標。并且配備葉輪式增氧機、水車式增氧機、涌浪機、水流機等控流及增氧設備,大池塘可以配備網箱。
2)培育車間。培育車間配備可控式養殖池,進行親魚養殖、產卵、孵化和魚苗培育,標粗分區;能夠控制水溫、流速,具備光照系統、加氧系統、過濾系統、消毒系統等。
3)標苗池塘。可以在露天池塘內設置。
1)優化親魚的來源。親魚主要從山東、福建、萬山、北部灣等地收集性腺發育到Ⅲ期、Ⅳ期的花鱸親魚。要求體色正常,鱗片完整,活力十足,精氣神好。
2)加強親魚的運輸管理。海捕親魚可以采取單條裝麻醉運輸或者單條裝活水袋充氧運輸。群體比較大的親魚可以采用活水車運輸方式,注意魚的密度要疏,水溫適當。
3)穩定親魚的養殖。親魚到場后檢查健康狀況,主要是體表檢查,鱗片是否完整,是否有病灶,然后分類進池。養殖水體進魚前16~24 h 使用溫和性消毒劑(如季胺鹽類)按說明進行消毒,進魚同時用98%飼料級Vc 1 g/m3水體全池潑灑。
4)優選繁殖親魚。去除有病、活力差、攝食差的親本,同時按需進行病毒和寄生蟲等檢測,不符合條件的篩除,養殖7~14 d再進行1次篩除。
5)構建深遠海親魚種群。充分利用現有的深海網箱、養殖工船等設施設備,利用遠海的條件收集質量好的大規格種群,在深遠海進行花鱸種群的篩選和構建。
1)加強親魚的營養研究,進行特種飼料的開發。親魚的營養和商品魚的生產是一個不同的方向,由于親魚的成熟需要3~4 年時間,而商品魚的生產僅僅經歷1 年左右時間,當前配合飼料的生產主要為商品魚的生產服務,其在原料的選擇、配比、蛋白、脂肪、蛋能比方面迎合市場需求。而在親魚的配合飼料方面缺乏研究,單純使用現階段商品魚配合飼料培育親魚效果不理想,需要進行深入研究。進行花鱸親魚特種飼料的研發是提升花鱸性成熟、孵化率及提升苗種質量的關鍵。
2)重視親魚養殖、孵化環境控制和苗種開食餌料培育。比對孵化期間的滲透壓、光控、水溫、鹽度、溶氧等指標對孵化成數的影響,選擇優化方式。重視開食餌料的培育,做到適口適料。
1)建設繁育聯合體。開展花鱸人工繁育和苗種品質提升,除了借鑒國內外的經驗外,還需深耕本土,這將涉及諸多方面的工作,建設一個良好的繁育聯合體,可以加速這項事業的進程。聯合體主要由科研機構、生產單位、經營單位等組成。
2)加強資金的持續性投入。在現有經濟供苗模式前提下開展本地花鱸人工繁育,需要資金多渠道和多方式的持續性投入,因此,短期內(1~3 年)要有一定的經濟收益。為此,先引進性腺發育到Ⅲ期或Ⅳ期親魚,然后攻克適合該地區的親魚從后期強化到合格商品魚苗(3~5 cm)這一階段規模化繁育技術的難點,盡快生產出達到現時供苗模式中位生產指標的本地商品苗,是一個經濟可行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