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丹,羅玉雙,謝中國
湖南文理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常德 415000
課程是教育最為微觀的載體,解決的也是教育最為根本的問題——培養人。課程思政則是要發揮課程的育人價值和功能,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與戰略舉措[1]。在2016 年12 月召開的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會議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全過程,堅持立德樹人,各類課程要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同頻共振[2]。2017 年12 月,教育部印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再次明確強調:“十大”育人體系,課程育人排在首位。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要進行有機融合,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還要引導學生建立正確的價值觀[3]。2020 年5 月28日,教育部印發的《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中更是明確提出,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要求覆蓋到每一位教師、每一門課程[4]。高等院校農科專業應肩負時代使命,以立德樹人為根本目標,培養知農愛農,求真務實的新農人,課程思政則是實現該目標的有力工具之一。
在全面推動“新農科”建設的大背景下,水產養殖專業人才培養模式需以新農科人才教育理念為引導,以服務和引領行業和地方經濟為宗旨進行改革[5-6]。水產養殖專業應立足于培養有責任擔當、水產情懷、過硬技術、創新精神的“新水產人”,引導學生樹立以強農興農為己任的理念,積極融入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進程助力[7-8]。《魚類增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教學內容力求反映國內外水產養殖領域的新動向。課程思政背景下的《魚類增養殖學》課程不僅要有知識和能力的教學目標,而且應充分融入思政目標,從而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導向的有機統一。在要求學生掌握魚類增養殖原理與方法、樹立生產安全意識、強化水產養殖技能的同時,更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社會責任感和愛國主義情懷等。
“魚類增養殖學”課程內容可分為5 個模塊:模塊一·緒論、模塊二·水產養殖專業基礎、模塊三·魚類人工繁殖技術、模塊四·魚類魚苗培育技術、模塊五·食用魚養殖技術。根據每個課程模塊的具體內容挖掘典型案例與事件,并將其融入課程教學過程中,使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教育有機融合,在“潤物細無聲”中讓學生完成課堂德育。
本模塊是該門課程的導入,旨在讓學生了解魚類養殖的歷史、現狀和發展趨勢,了解漁業可持續發展所面臨的問題及應對策略,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新發展理念。
1)魚類增養殖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事件,我國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了解魚類增養殖的過去并展望未來,對于國家的農業、社會、經濟發展至關重要。介紹魚類增養殖發展歷史的同時,引發學生的國家認同與文化自信。中國是世界上池塘養魚最早的國家,公元前460 年左右,范蠡的《養魚經》詳細地記載了池塘養鯉的方法。中國不僅養魚歷史早,還選育了很多優良品種,有些現已被引種到國外,如鯉魚現已成為世界廣泛養殖的淡水魚類等。在課堂中穿插中華魚文化的傳播與分享,可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強他們的民族自信心。
2)淡水漁業資源是我國重要的漁業資源之一,但由于過度開發和污染等原因,淡水漁業資源正面臨嚴峻的挑戰和壓力。如何保護淡水漁業資源并促進水產養殖業可持續發展是當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講述現狀及問題的同時,引導學生積極討論可取的應對策略,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和開拓進取的精神,同時也培養他們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3)在介紹增養殖品種的同時,引出生物多樣性和生態保護的意義。通過引用《中國水生野生動物保護藍皮書》的內容,結合當前漁業資源現狀,突出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的意義,強調保護環境和珍稀野生魚類的重要性,增強學生對于山水都是生命共同體概念的理解,根植保護生物多態性及其基因庫的理念。在此基礎上,強調加強科學基礎研究和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提升學生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義務與責任意識。
本模塊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物學基礎,掌握養殖水域水環境控制技術。
1)在講解養殖魚類生物學習性的同時,通過實例講解來引導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和主動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在具體的養殖生產中,生產者應根據每種魚類的特性,制定適應的養殖方案。只有提前掌握魚類發病規律,采取“無病先防,有病早治”的積極措施,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
2)保護與修護養殖水域水環境是養殖生產過程中的重要環節,養殖生態與自然生態需和諧統一,通過“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生態文明觀的導入[9],提煉出以“綠色生產,健康養殖”為主題的思政話題:實施水產綠色生態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助力生態文明建設。將專業知識中的綠色生態養殖理論與“綠水青山”理念有機結合,賦予專業課程價值引領的重任,讓學生牢固樹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及時轉變生產觀念,大力發展生態、健康、可持續的水產養殖業。
3)以近些年頻發的鱷雀鱔事件為契機,提煉出以“保護生態,科學放生”為主題的思政話題:教導學生保護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科學地放生是保護野生動物、維護大自然生態平衡的有效舉措。通過生活中真實案例的分享與討論,提高學生的共情能力,從而更好地增強他們保護生態、科學放生的意識。
本模塊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魚類人工繁殖的基礎理論與技術,掌握幾種主要養殖魚類的人工繁育方法。
1)在講解不同魚類人工繁殖方法時,將往屆學生繁殖生產實習中的實際案例融入課堂教學,在學生中弘揚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專注創新的工匠精神,并借此教導學生在來年的親魚培育、催產和孵化實習過程中要細心、認真、負責。
2)魚類人工繁育是漁業發展的重要環節之一,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需根據魚類繁殖習性(如性腺成熟時間、產卵類型等)制定合適的人工繁殖方案。通過“四大家魚”人工繁殖案例的講解,幫助學生形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科學精神。
3)食品安全問題是關系到民生的大問題,在本模塊教學中還可融入職業道德教育,增強學生的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感。教導學生在以后的生產實踐中都要嚴格落實質量安全責任,嚴格按照水產養殖工藝流程和操作規范開展生產,培養學生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濫用抗生素的社會責任。
本模塊內容旨在讓學生掌握魚苗、魚種的培育技術要點,以及魚種培育過程中常見問題的分析與處理等。
1)魚苗的人工培育技術對保護自然生態有一定的作用,如國家已經開展多年的生態放流政策等。結合“長江十年禁漁”重大舉措,提煉出名為“十年禁漁長江美,鳥飛豚躍漁民安”的思政話題:長江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生命河,但是受水域污染、過度捕撈、挖砂采石等高強度人類活動影響,長江漁業資源嚴重衰退已成為一個總趨勢。“長江十年禁漁”是一項利生態、利民生、利長遠的重大政治任務。列舉“長江十年禁漁”取得的階段性成績,讓同學更加直觀地感受與理解該項政治舉措的意義與必要性。
此外,增殖放流可補充流域珍稀瀕危魚種種類數量,保護生物多樣性,使資源衰退趨勢得到有效遏制,種群數量增加,從而達到保護漁業水域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在解讀“長江十年禁漁”舉措意義的同時,提高學生愛護生態環境的意識。
2)培育良種魚苗,助力漁業健康高質量發展。種苗是養殖業的基礎,優質的魚苗是支撐漁業發展的根基。在課堂講解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同學了解青年、少年是祖國的未來,要努力學習,不斷壯大自己。
3)魚苗的培育過程十分復雜,需要生產者細心呵護、耐心負責。通過生產中失敗案例的分享,從反面警醒學生,教導他們養成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建立團隊協作的精神。
本模塊內容旨在讓學生了解新型的養殖模式,掌握“八字”精養法的精髓。
1)通過傳統養殖技術與新型養殖模式的舉例對比,幫助學生確立勇于創新,與時俱進的理念。在科技和社會快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要提高魚類養殖產量與質量,就需在傳統“八字”精養法的基礎上,開發新的養殖模式。
如中國高科技養魚新突破事件——中國首座自主研制的大型全潛式深海智能漁業養殖裝備“深藍1 號”的建成與投產使用。將內容提煉剪輯成名為“大國重器,藏糧于海”的小視頻,在課堂中播放,吸引學生的興趣,在觀看視頻的同時完成思政教育。
2)在介紹當代養魚新模式的同時,幫助學生提升專業認同,樹立專業自豪感。漁業養殖管理數字化是發展趨勢,如安徽省潁上縣的智慧漁場:傳統農業產業融合數字技術“數字鬧鐘”。通過一系列生產實踐案例的分享,讓學生切實體會現代高科技與魚類增養殖的有機結合。
1)合理的師資隊伍是課程思政順利開展的保障。
第一,老中青的合理搭配,可以確保知識的專業性和與時俱進性。
第二,授課老師不僅要掌握課程的基礎理論和實際技能,還要具有較高的德育素養和專業素養,熟悉課程背景及背后蘊含的先進科學理念和科學方法,通過技巧處理將理念融進教學中,在課堂中傳遞給學生。
第三,授課教師在提升專業技能的同時要不斷努力提升自身思想政治素養,積極學習領會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精神內涵,加強自身思政建設,提高思政教育意識。
第四,在平時的授課過程中,做到學以致用,努力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充分挖掘專業教育和思政教學的共核部分,增強課程的育人功能。
2)多變的教學模式也是課程思政教育實施的保障,應弱化老師的主體地位,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讓學生主動思考。
第一,通過讓學生分組合作完成學習任務,培養學生積極發現問題和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培養他們交流與協作的能力,增強團隊意識和集體意識。
第二,通過小組匯報與討論的翻轉課堂,還可增加師生互動,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既有專業知識的交流,又有思想政治和價值理念上的交流,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
認真挖掘課程蘊含的思政元素,建立思政文獻資料庫、思政教學案例庫等,打造網絡思政平臺,將線下優質教育研究成果和教學資料等搬到線上,打通線下與線上資源共享通道。
第一,結合當代大學生的性格特點,最大程度地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采取更加靈活多樣的形式開展課程思政。例如可充分利用當代大學生對于網絡高度依賴的這一特點,利用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建立的線上平臺,針對每個課程版塊挖掘魚類增養殖歷史典型案例,將案例剪輯成為小視頻,將含有思政元素的優質視頻在《水產前沿與故事》專欄中進行展示。
第二,以視頻形式展現可以更大地吸引學生的興趣與關注,在專業知識的講解中讓學生領悟其中的思想內涵,同時實現知識傳授與價值引領。
為保證課程思政建設的質量,合理的課程評價體系必不可少。在課程考核和評價過程中,要形成多元化的評價體系。不僅要考核學生對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也應根據課程思政的目標和要求將課程思政實踐列為考核項目,如學生是否表現出積極、樂觀的學習態度、良好的課程參與度,是否具備誠實守信、團結合作、主動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否擁有產業、國家情懷,以及是否具備優秀愛國年輕人所應有的基本素質等。
綜上所述,首先,通過深入梳理“魚類增養殖學”課程內容確定思政目標;其次,結合不同課程模塊的內容特點對“魚類增養殖學”課程思政元素進行充分挖掘和提煉;最后,從國家認同和文化自信、使命擔當和社會責任、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生態保護和大局觀念等方面開展“魚類增養殖學”課程思政,通過案例講解、視頻教學、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等方法,將課程思政貫穿課程教學的各個環節。這樣,可以將“魚類增養殖學”課程專業知識傳授與思想價值教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潤物細無聲”中完成課堂德育,從而更好地培養德才兼備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