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人工智能已滲透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僅重塑了各行各業的生態格局,更深刻地影響著我們的思維方式。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探索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施途徑,加強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
《通知》明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總體要求,強調要以人工智能引領構建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生態,服務引導學生正確處理人與技術、人與社會的關系,促進思維發展,培養創新精神,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通知》列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六大主要任務和舉措,包括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和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
《通知》提出,小學低年級段應側重感知和體驗人工智能技術,小學高年級和初中階段應側重理解和應用人工智能技術,高中階段應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此外,在實施人工智能教育時要注意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大力推進基于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學習的教學。
《通知》強調,要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同,統籌推進中小學和大學人工智能教育一體化發展,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總體要求
立德樹人
確保人工智能教育方向正確,培養創新型人才。
以人為本
構建創新教育生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激發興趣
激發學生對人工智能技術的學習熱情,培養其科學興趣和科學精神。
統籌謀劃
加強頂層設計和部門協同,2030年前在中小學基本普及人工智能教育。
主要任務及舉措
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
研究制訂人工智能通識教育指南和普及讀本。完善相關課程中人工智能教育要求,鼓勵將人工智能教育納入地方和校本課程。小學低年級段側重感知體驗,小學高年級段和初中階段側重理解應用,高中階段側重項目創作和前沿應用。注重人工智能教育應用倫理,引導中小學生科學合理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
實施常態化教學與評價
統籌相關課程和課后服務,防止重復交叉。注重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推進任務式、項目式、問題式教學。加強人工智能教育教研,單設人工智能教育類別評選。探索將人工智能素養納入學生綜合素養評價體系。
開發普適化教學資源
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開設人工智能教育欄目。鼓勵研發人工智能教育教學資源,實現共建共享。分批設立人工智能教育基地,豐富完善教學資源。推動高校、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業的人工智能場館向中小學校開放。
建設泛在化教學環境
建設多元化、高水平的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實驗室。依托現有數字化教學環境和設施設備升級優化。鼓勵高校、科研院所、高科技企業參與人工智能實驗室建設。加強校際教學場所和教學資源共享。
推動規模化教師供給
加強人工智能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通過招聘、引進、轉崗等方式充實教師隊伍。鼓勵高校開設人工智能教育相關專業,培養未來教師隊伍。各地要將人工智能教育教師培訓納入計劃,提高教師專業化水平。
組織多樣化交流活動
鼓勵學校通過活動豐富人工智能體驗與實踐。組織課程拓展和交流活動,為學生提供展示平臺。在“中學生英才計劃”中加強人工智能相關領域青少年人才的培養。
保障措施
加強組織領導
教育部組建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專家委員會。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成立人工智能教育領導小組,負責規劃、協調、推進和評估人工智能教育工作。學校要建立跨學科的教師協作機制,提高人工智能教育水平。
加強經費保障
各地要加大對人工智能教育的投入,支持課程資源開發、教師培訓、硬件設施建設等,鼓勵和引導社會力量支持,形成多元化的經費籌措機制。
做好城鄉統籌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大對農村和邊遠地區學校的支持力度,推動人工智能教師流動和課程互聯互通。城鄉學校要開展結對幫扶活動,共享教學經驗,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質量。
加強評價引領
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將中小學人工智能教育開展情況納入教育質量評估體系,定期進行考核評價。學校要關注學生人工智能素養的提升,注重評價創新思維、實踐能力等。定期開展全國中小學生人工智能素養和教育成果展示交流活動。
人工智能是什么?人工智能的算法原理是什么?人工智能的開發、應用與融合背后都藏著哪些奧秘?青少年肩負著科技強國的重任,系統學習人工智能相關知識,不僅能夠增強他們的科技素養、拓寬國際視野,也能為其未來多元職業發展打下基礎。
為響應國家教育發展戰略,開發普適化人工智能教學資源,構建系統化課程體系,培養適應新時代要求的創新型人才,江蘇省名師空中課堂將推出“人工智能通識課”專欄。“人工智能通識課”由基礎至進階依次呈現,零學習門檻,中小學及高校師生均可觀看。首期將為學生們帶來12講內容,以線上直播的形式播出,12位省內頂尖專家學者將通過6個篇章為大家詳細解讀人工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