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組成部分,不僅關乎學生語言知識的積累,更影響著他們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念以及審美趣味的塑造和形成。然而,傳統的閱讀教學往往側重于知識的教授與灌輸,忽視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和體驗。因此,如何促進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變革,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成為當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精準定位教學目標,堅持核心素養導向
教學目標是一堂課的靈魂,教師應聚焦核心素養,依據學段目標、單元要素以及文本特點,明確每篇課文所承載的核心素養要素,并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具體的教學目標。例如,在教授《月光曲》一文時,教師參考第三學段的課標學業質量要求,以及本單元的語文要素,即“借助語言文字展開想象,體會藝術之美”,確定教學目標。《月光曲》一文文質兼美,可讀性強,生動地描述、展現了音樂的美妙意境。基于學生語言儲備豐富,且對音樂有較強的感悟能力這一前提,教師確定了以下教學目標:1.通過自學掌握本課的生字、新詞;2.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中朗讀、品味和積累語言;3.通過語言體會貝多芬創作過程中的情感變化;4.借助語言想象畫面,感受樂曲的美妙,并背誦第9自然段。
二、精心設計學習任務,激發主動探究欲望
任務是驅動學生主動學習的有效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根據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能力,創設真實情境,并設計出既具有探究性又留有思維發散空間的開放性學習任務,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例如,在《盤古開天地》一文中,一個重要的語文要素是通過分析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在教學中,教師通過創設具體情境下的任務,讓學生自主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具體任務如下:“在神話故事展板上,需要一份50字左右的《盤古開天地》故事簡介,你會如何提煉內容?”學生有的根據題目進行內容拓展,也有的串聯每個自然段的大意。之后,教師再進行方法總結,即根據起因、經過、結果來概括故事大意,并學習如何通過動作變化,清晰地描述故事情節。
三、精誠開展合作學習,營造濃厚學習氛圍
語文是一門兼具實踐性和綜合性的學科,它要求學生在特定的語言情境中,通過豐富的語言實踐來積累語料、培養語感,并掌握有效的表達方法。在以“教”為中心的傳統課堂教學中,由于教師的講解過多,學生進行語言實踐的機會相對有限。相比之下,以“學”為中心的課堂教學則通過設計小組合作學習任務,確保每位學生都能在小組內發言,包括質疑、補充和辯論等。
例如,在教學《父愛之舟》一文時,教師提出了以下任務:“快速默讀課文,找出文中一共寫了幾個場景,并為每個場景擬一個小標題,然后在小組內討論擬好的小標題,最后選出最佳小標題。”這樣一來,每個學生都有機會在小組內發表自己的意見,并對不同觀點進行充分交流。例如第五個場景的小標題,有學生擬為“繳學費”,而有的學生認為“湊學費”更精準,因為“湊”更能體現籌集學費的艱難和辛酸,凸顯父愛的深沉。通過這樣的討論,學生對如何精準提煉關鍵詞有了更深刻的感悟。
在自主品讀課文中“逛廟會”這一場景時,教師要求學生標記令人感動的細節,并作好批注。隨后,學生小組內研讀細節,選擇各自最感興趣的一處細節進行交流,抓住關鍵詞,分享感受。學生在交流和互動中發現,父愛就藏在那些小細節中。文中許多場景和細節描寫都蘊含著父愛的溫暖與感動。教師捕捉學生發言的亮點,巧妙引導,進而深化了他們對語言文字和情感立意的理解,推動學生思維發展。同時,教師幫助學生梳理知識結構和學習方法,營造了一種從初步探索到深入思考,再到思維碰撞的濃厚氛圍。
四、精準實施教學評價,達成“教—學—評”一致性
“教—學—評”一致性是一種將教學過程和評價緊密結合的方法,旨在將評價融入教學,使兩者相互交織,相互促進。全面、準確、有針對性的教學評價,有助于優化教學過程,提升教學質量。
在教學準備階段,教師應先確定教學目標,再根據目標設定評價標準,評價設計需先于教學設計。以《牛肚子里的旅行》一文為例,其教學目標是體會人物心情和他們之間的真摯友情,讀出相應的語氣,并畫出旅行路線圖,講故事。結合課后習題,教師可以設計以下評價標準和任務群。
任務一:要確保內容正確且完整。讀課文并畫出紅牛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最后把這個故事完整地講給他人聽。評價要點:內容正確完整,講述時語言連貫。
任務二:要注重講出趣味。首先,分角色朗讀,通過角色代換和提示語體會人物心情,并讀出相應的語氣。然后,把這個故事再次講給他人聽,講述時要加入對話,使故事更加生動有趣。評價要點:內容正確完整,講述時語言連貫,適當加入對話,語氣恰當,符合人物心情。
任務三:要注意講出真情。首先,默讀課文,找出三處能說明他們是好朋友的語句。然后,把這個故事講給他人聽時,要加入這些體現真情的語句,使故事更加感人。同時,講述故事時要注意語言連貫,加入對話,并恰當運用語氣詞。評價要點:內容正確完整,講述時語言連貫,加入適當的對話內容,突出表現故事中的真情。
這三個任務呈階梯式遞進,以評價標準為引導,推進學生能力水平持續上升。以學習目標為核心,先確定評價標準和任務,再設計學習活動。學習活動圍繞目標展開,實現即學、即評、即教,使“教—學—評”實現融合,促進學習真實發生。
綜上所述,讓學生經歷真實的學習過程,是實現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課堂變革的核心要義。通過精準定位教學目標、精心設計學習任務、精誠開展合作學習和精準實施教學評價,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促進其核心素養的全面提升。這不僅是對傳統教學模式的變革與超越,更是對學生主體地位和個體差異的尊重與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