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信息科技課程標準(2022年版)》(以下簡稱《課程標準》)進一步完善和補充了信息科技課程規范,強化了學生對課程概念的理解,重視引導學生通過生活化的數字感受提升數字素養,促進學生更好地銜接中高年級的信息科技課程。小學信息科技教師應結合新課標的實施和探索情況,不斷發現問題、總結問題、解決問題,改善教學方法。
一、新課標背景下信息科技課程的內涵與價值
1.順應時代發展的課程內容
信息技術是推動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科技的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的競爭。當前,國家對科技人才的培養愈發重視,強調教育和引導學生掌握信息科技的相關概念,掌握相應的信息科技技能并能夠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各類問題,這也是當前信息科技課程的重要目標。
2.以人為本的課程目標
《課程標準》充分考慮義務教育階段不同年齡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學習能力,進一步明確了不同階段的具體課程目標,圍繞學生的信息價值觀、思維能力、創新能力和信息安全以及責任擔當培養其數字素養。在小學階段,1—2年級的信息科技課程教學主要是引導學生了解并體驗信息科技,感受信息科技的重要性,提升信息安全意識。3—4年級的課程目標是明確信息科技的作用與意義,引導學生了解數據與編碼的相關知識,學會規范上網。5—6年級的課程目標主要是通過體驗和實踐掌握最基礎的信息處理方法,讓學生能夠自主探索并進行創新。
3.緊貼生活實際的教學實踐
《課程標準》重視學生對知識的正確理解和應用,強調信息科技課程與生活及其他科目之間的關聯,從低年級到高年級,循序漸進地引導學生實現螺旋式發展,強調引導學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科技知識去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
4.重視學習體驗的教學評價
《課程標準》重視學生的學習體驗和學習效果,因此,在課程評價方面注重過程評價的作用,針對學生在信息科技實踐過程中的數據、創新個人作品等進行評價,并采取教師評價、學生自評和生生互評三種方式相結合的多元化評價形式。
二、新課標背景下信息科技課程教學的現狀
《課程標準》明確了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內容與目標,對信息科技教師的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師在開展信息科技教學實踐的過程中面臨以下挑戰:一是部分教師專業能力有限,教學創新能力不足,一時間無法跟上教學改革與發展的步伐。二是一些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方法不夠靈活,導致教學效率不高。三是教師尚未轉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教學中采取的評價方法較為單一,在推動學生核心素養發展方面效果不佳。
三、新課標背景下優化信息科技教學的策略
1.提升專業能力,創新課堂教學模式
教師專業發展是教師不斷提升專業素質的過程,新課標背景下,教師應重視個人專業發展,并以新課標的實施為契機,不斷提升專業水平。為了提高教學質量,教師還應多關注現代信息科技的發展和變化,利用各類教研平臺、名師工作室等加強專業學習,不斷提升個人信息素養。同時,教師可以在與其他教師的交流互動中明確自身優勢與差距,也可以在專家講座中強化專業學習,不斷提高課程設計和創新能力。
2.突出學生主體地位,優化教學策略
在以往的教學中,信息科技課程的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不利于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新課標背景下,教師要順應時代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優化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開展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不僅能夠掌握信息科技技能,也能充分理解課程學習的重要意義,并具有應用信息科技知識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重視學生體驗 教師在開展信息科技教學時要循序漸進,逐步提高難度,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感受。例如,在教學Word軟件操作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從最基本的文字編輯方法開始講解,同時加以演示,并引導學生自己操作,讓學生在實踐操作中掌握技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吸收。
實施分層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考慮每一個學生的學習水平和實踐能力,因材施教。針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應先使其掌握最基本的理念和簡單的操作,再引導他們逐步掌握有難度的技能。針對基礎較好的學生,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去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針對基礎非常好且興趣濃厚的學生,教師可以鼓勵他們在課余時間自己設計一些作品。
采用游戲化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應該積極踐行寓教于樂的教學理念,針對學生的天性適當使用游戲化、生活化的教學方式,在活躍課堂氛圍的同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例如,在教學鍵盤指法時,教師可以借助軟件讓學生們玩打字通關的游戲,如此,學生邊玩邊學,在游戲中就能掌握用鍵盤打字的相關技能。又如,在講解數字編碼時,教師可以結合身份證、郵編、車牌號等生活中常見的數字編碼開展教學,鼓勵學生在自主探索和觀察中尋找數字編碼的規律,并結合生活自己設計一套編碼,引導學生理解并掌握數字編碼的作用與應用方法。
3.聚焦核心素養,構建多元評價體系
在以往的評價體系中,信息科技課程多重視知識評價,新課標則更加注重學生核心素養評價,要求更高。在教學中,教師要全面把握學生的學習情況,將評價貫穿教學的全過程。在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設計、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等制定評價標準。在評價內容上,針對教師教學、學生學習、師生互動、生生交流進行評價。在評價方式上,對某一堂課的教學過程進行評價,對某一單元或學期教學采取階段性評價,對學習目標采取定量評價。通過評價了解學生的發展情況,反思教師的教學策略等,不斷總結優化,改進教學方法,激勵學生不斷進步。
四、結束語
數字化時代,培養數字型人才已成為社會發展的趨勢。在小學信息科技教學中,教師應把握新課標內涵,創新教學方法與教學評價,重視個人專業發展,不斷提升信息素養,提高創新教學能力,并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體驗,優化教學模式,聚焦核心素養,構建多元評價體系,進而促進教學質量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