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躍平
張天松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的執行委員、經濟部部長。在蘇維埃根據地的斗爭中,他理財萬千、一塵不染的故事至今還在贛東北人民群眾中廣泛傳頌。
一年冬天,張天松的未婚妻陳冬玉從德興萬村來到當時贛東北省蘇維埃政府駐扎地,看望張天松。
晚上,陳冬玉和張天松一同住在張天松的辦公室兼宿舍里。她看見地下放著一捆又一捆竹布,有黃的、白的,還有藍的,都是嶄新的。她看了又看,摸了又摸,愛不釋手,圍著竹布打轉轉,心里想:“能剪下幾尺藍竹布做件罩褂多好呀!”
正在辦公的張天松似乎猜透了陳冬玉的心事,嚴肅認真地對她說:“小陳,這可是公家的東西,不要看了,不要摸了,更不要胡思亂想哦。”
陳冬玉臉一紅,羞得不行,便低著頭跑出了辦公室。張天松見了,便很快把未婚妻從外面拉了回來,耐心地開導未婚妻說:“小陳,這些竹布是省蘇維埃政府用來制作貿易證的。有了貿易證,可以從外地換來紅軍需要的各種物資。你是我的未婚妻,千萬不要在它上面打半點主意呀!這樣對公家不好,對我不好,對你更不好。你想想,鄉親們要是知道我們用了大家納稅的錢買的布,該怎么看我們呢?我雖然在省里有一個職務,但這個職務是黨和群眾給的,我工作也是為了黨和群眾的事業,不是為了個人。”
張天松樸實誠懇的幾句話,說得陳冬玉不好意思地連連點頭。
一年春天,張天松的叔父張炳輝,代表德興大田村蘇維埃政府到省蘇維埃政府借款購買耕牛、農具。張天松認真檢查完證件后,當場按照規定,批借了100塊銀元。
辦完公事,張炳輝便開始動“腦筋”了,他知道侄子當了部長,有權又有錢,便對張天松說,他私人也想向省蘇維埃政府借三塊銀元。
張天松聽了,很不高興地說:“叔,公家有規定,這錢是不能借給您的。還有,借給村蘇維埃的100塊,您也一定要入村蘇維埃的賬,不可私自提取。”
張炳輝一聽,不高興了,便纏著侄子不放,非要他答應借錢不可。因公務繁忙,張天松還有別的任務,于是跨上棗紅馬,外出了。
張炳輝仍不肯罷休,他望著張天松的背影,自言自語地說:“哼!你不借這三塊銀元,我就不離開省蘇維埃政府。”
張天松執行任務回來,見叔父仍未走,哭笑不得。他只好耐心地做起了叔父的思想工作。他笑瞇瞇地向叔父問道:“叔叔,您看這些年來,是共產黨干部好?還是國民黨官員好?”
叔父眼睛一瞪,不容置疑地回答道:“三歲小孩都知道,當然是共產黨干部好,國民黨官員壞啊。”
張天松又問:“那您說說,共產黨干部好在哪里?”
叔父像放連珠炮似地說:“這還用問,共產黨干部好就好在廉潔奉公,大公無私。”
張天松接上叔父的話:“叔叔,那您說,我是共產黨干部,還是國民黨官員?您希望我廉潔奉公還是專謀私利呢?”
叔父頓時無語,一下領悟了張天松的意思。第二天一大早,他就樂呵呵地返回了大田村。
又過了一兩年,張天松和陳冬玉到了要結婚的時候了。婚房就定在張天松的辦公室兼宿舍。婚前,張天松領著未婚妻,將婚房好好打掃一番,以備大家來“鬧新房”。
打掃時,陳冬玉發現,房間里沒有大桌子,也沒有凳子,只能用床鋪當凳子,用一張一尺多寬、兩尺多高、桌面坑坑洼洼的小學課桌當桌子,十分寒酸。
于是,陳冬玉壯起膽子,與張天松商量,要他想辦法換上一張大一點的辦公桌,弄來幾條木凳子,好讓前來的同志們有個坐處,有地方放茶杯、放吃的,讓大家開心熱鬧。
張天松聽了,不以為然。為了照顧妻子的感受,他語重心長地對陳冬玉說:“冬玉呀,辦公桌是一定要換的,辦公凳子也是一定要添置的,不過現在還不是時候呀!你瞧著吧,等革命勝利了,生產發展上去了,這一切都會有的!”
陳冬玉知道拗不過丈夫,便點點頭答應了。
結婚的那天晚上,方志敏、邵式平等省蘇維埃領導前來祝賀張天松、陳冬玉二人喜結良緣。大家在只有一張床鋪、一張小學課桌、不到十平方米的婚房里,歡歡喜喜地吃著食物,品著新鮮的綠茶,暢談革命理想。
(摘自《蘇區的紀律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