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肇林

1949年,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五兵團政委蘇振華率部參與了解放貴陽的戰役。之后,蘇振華被中央任命為貴州軍區司令員兼政委、貴州省委書記,擔負起解放、接管全貴州的重任。
貴州全境多山,土地貧瘠,山高谷深。這里“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地勢,造成了“地無三尺平,人無三分銀”的貧困。初到貴陽時,蘇振華看著街上群眾破舊的衣衫、蒼白泛黃的臉龐以及佝僂的身軀時,心中不禁涌起一陣悲涼。
在討論解放和接管貴州的工作方針和任務時,蘇振華等人根據黨中央“接過來,包下去,逐步改造”的接管政策,針對貴州地域偏僻、經濟落后、人民困苦、土匪橫行等復雜情況,領導制定了一系列措施。其中最重要的,便是治理貧困,解決群眾的衣食住行基本需求。
“正確的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的因素。”蘇振華對毛澤東這句經典的論述感觸很深。接管城市之后,如何讓干部們繼續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保持革命干勁,是蘇振華思考的主要問題。
貴陽周圍群山環繞,是當時中國最小的省城之一。兩條十字交叉的街道,是當時貴陽僅有的大街,人們叫它“大十字”。國民黨貴州省政府辦公區曾設在這條街上,共前后兩個院子,破敗不堪,又臟又亂。
蘇振華看到這里破敗的景象,覺得有些奇怪,心想:谷正倫、何紹周這些國民黨的“封疆大吏”,難道就廉潔到不肯修一座像樣的辦公樓?
這時,一個工作人員悄悄告訴蘇振華說:“這就叫作‘修館不修衙!”
“怎么講?”蘇振華疑惑地問。
“蘇政委,你要是看過南明堂,就不難明白了。”
南明堂地處貴陽東南南明河河灣,是貴陽著名的風景游覽勝地,環境清幽,景色宜人。這里在明代時就是私家園林密集之地。到了抗日戰爭時期,一些商人及國民黨高官紛紛在此建公館、別墅。一時間,一座座樓堂館所,掩映在南明河畔的綠樹繁花之間,倒映在琉璃般的河水之上,與不遠處嘈雜、泥濘的市區判若兩個世界。
谷正倫、何紹周等國民黨大員,也都在這里建有豪宅,依靠搜刮的民脂民膏,過著奢侈腐化的生活。
蘇振華佇立在南明河畔,想象南明堂曾經“起朱樓”“宴賓客”的景象,不由得感慨萬千。
一天,貴州省委召開干部大會,各個街道的干部早早地步行來到省委機關。蘇振華也是步行前來的。他剛走到省委機關門口,只見一輛黑色小轎車開了過來,停在大門口。某廳長從車里出來,夾著公文包,準備慢悠悠地走進去。
蘇振華見了,叫住該廳長,不高興地說:“別的同志都是走路來,為什么你偏要坐小汽車來呢?這才幾步路?”
該廳長一見是省委書記蘇振華,頓時愣住,低著頭回答不上來。
走向會場的路上,蘇振華想了很多。他想起毛澤東從西柏坡動身進北京時曾說:“我們進京去‘趕考,我們決不當李自成,我們都希望考個好成績!”
在大會上,蘇振華誠懇地向大家談了自己的體會,從國民黨失敗的原因談到毛澤東的告誡。說到情緒激動處,他大聲疾呼:“同志們!從小汽車里走下來!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只有這樣,進城以后,才不會腐化;只有這樣,才能扎根群眾,這是建設好貴州的百年大計。”
正當蘇振華在大會上講話時,突然,兩輛馬車直接跑到了會場門口。一個瘦弱的身影從馬車上翻身而下,急匆匆地跑進會場。
蘇振華定睛一看,原來是息烽縣縣長。只聽息烽縣縣長一邊跑,一邊高聲喊道:“蘇政委,還有省里的領導同志都在,我們息烽縣老百姓沒有鹽吃了,我來請省里支援。”
吃鹽,是當時困擾貴州人民經濟生活的一大難題。貴陽剛解放的時候,接管了3.4萬余擔鹽,而同時鹽商手中的存鹽則高達3.1萬余擔。老百姓三四十斤米才能換一斤鹽,有些地方甚至要七八十斤米才能換一斤鹽。
現在,息烽用鹽告急,縣長只好親自駕著馬車,長驅百余里,克服交通不暢的困難,來向省委和蘇振華求救。
蘇振華十分感動,他一面請工商廳的同志迅速籌備食鹽,一面將息烽縣縣長請到臺上,向大家介紹說:“今天,他為了老百姓有鹽吃,不怕路上遇到土匪,冒險來運鹽回去救急。這是什么?這就是為人民服務,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唯一的、最高的宗旨的體現!”
蘇振華話音剛落,全場便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不一會兒,工商廳的工作人員便將馬車裝滿了鹽。息烽縣縣長見了,疲憊的臉上終于露出了微笑,隨后便在蘇振華安排的警衛的護送下,馬不停蹄地返回息烽縣了。
當天晚上,蘇振華夜不能寐。他想起白天坐轎車來開會的廳長和駕馬車來取鹽的縣長,不斷思索著教育干部保持艱苦奮斗作風的辦法。
(摘自《百戰將星蘇振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