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瑋菁
上海市寶山區人民檢察院始終高度重視未成年人心理干預工作,于2015年6月在上海檢察系統首創未成年人心理咨詢專家庫,聘請心理學領域專家為涉案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開展親子溝通輔導。在此基礎上,于2016年4月,在上海首創檢察環節涉案未成年人親職教育工作,為推動上海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干預工作起到積極作用。
2016年以來,寶山區檢察院穩步推進檢察環節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干預機制建設,為罪錯未成年人開展心理團體輔導70場,參與未成年人及家長975人次。會同專業心理咨詢機構,為171名被害人及其家庭提供個性化心理疏導。該項目被最高人民檢察院確定為“全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創新實踐基地”。接受心理干預的未成年人及家長滿意率為100%。
“為了滿足對未成年涉案人員的隱私保護和未檢辦案的多樣化需求,寶山區檢察院建成未檢司法辦案區,包括設計簡約穩重的聽證、宣告室,配備有沙盤、單向玻璃等專業設施的心理疏導室等。”寶山區檢察院未檢辦案組負責人陳麗莉介紹。此后,所有的聽證、宣告均在法定場所按照法定程序進行。通過未檢心理疏導室隔間的單向玻璃,心理專家可以在不干擾未成年人的情況下掌握心理疏導室的各項情況,從而為承辦檢察官提供心理疏導的具體方法和方案。專家指導下的沙盤游戲,使承辦檢察官更全面地了解涉罪未成年人心理層面存在的問題,為后續的幫教措施的確立包括專家介入的必要性,都提供了科學的參考依據。針對性侵案件的被害人,未檢檢察官也充分運用心理疏導室開展疏導工作,將犯罪行為對其的身心傷害降到最低。
同時,寶山區檢察院還通過爭取基層政府支持,拓展非司法化心理工作場所,供開展大型心理團體輔導使用。
在強化硬件設施的基礎上,為保障涉案未成年人心理干預的專業性,寶山區檢察院聘請20名上海心理學領域的專家,組成心理咨詢專家庫,為專業化心理干預提供智囊支持。未檢檢察官還積極參加心理學專業培訓及國家統一資質考核,多人取得相關專業資質。
寶山區檢察院還強化基礎管理,依托檢察社會服務中心力量,配備常駐專職青少年社工,負責心理干預活動臺賬記錄,確保全程留痕。同時,明確保密要求,心理干預參與人員均簽訂保密協議,為規范化建檔奠定基礎。
針對不同的當事人類型,寶山區檢察院采取針對性的干預形式。對于公安機關移送審查逮捕、審查起訴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進行心理測評,輔助承辦檢察官評估羈押、起訴的必要性;對于因犯罪行為遭受侵害的未成年被害人,經監護人同意后開展個案心理咨詢,幫助被害人修復心理創傷;對于處于非羈押狀態的涉罪未成年人,在考察期內開展團體心理輔導,促進其認知自我、重塑信心。
在辦理案件過程中,檢察官結合實際拓展干預范圍。對于因年齡較小或情節尚不構成犯罪的保護處分未成年對象,通過心理干預“向前延伸”,以“色彩、生命、自尊”為主題,激勵未成年人亡羊補牢,防微杜漸。同時,探索性地將心理干預“向后延伸”,以“允許、尊重、連接”為主題,對被判處緩刑的社區矯正未成年人進行心理輔導,鼓勵其正視過往,重新開始。對于年齡幼小無法自主表達的未成年被害人,通過對其近親屬進行心理疏導,改善其成長環境。
在一起探望權執行監督案件中,一男子長期不積極履行協助探望義務,以各種理由阻礙前妻探望未成年的兒子,甚至引導兒子遠離母親,檢察官發現兒子既想迎合父親,又很思念母親,導致性格變得膽小內向。寶山區檢察院向法院制發《家庭教育指導建議書》,建議法院在強制執行過程中對被執行人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同時,探索建立“探望監督人制度”,委托青少年事務社工作為探望監督人,協調、督促被執行人履行探望義務。聯合六家單位簽訂《關于在涉未成年人案件中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的實施意見》,聯合法院、婦聯進一步細化《涉未成年人民事執行案件協作機制》,將心理干預手段融入家庭教育指導。最終該男子邀請前妻陪同兒子過生日,親子關系逐漸融洽。
檢察官在未檢辦案區心理疏導室整理沙盤
除開展常規的一對一咨詢訪談、組織專題講座外,寶山區檢察院還結合對象特點豐富干預手段,運用多種區別化手段進行心理干預,切實提高個案咨詢的有效性。如對于遭遇性侵傷害或性格較為內斂,不善于、不愿意用語言表達的未成年人,運用心理學投射測驗理論,通過繪畫、沙盤治療手法解讀其內心想法;對于存在親子溝通障礙、家庭關系緊張的未成年人及家長,通過親子互動、拓展游戲等方法,搭建溝通渠道,激發親子交流意愿,均取得較好效果。
在一起尋釁滋事案件中,寶山區檢察院對涉案的16歲的小凱(化名)作出附條件不起訴決定,考察期為1年。針對小凱等多名未成年人存在的家庭教養缺失的問題,檢察官通過考驗期幫教、心理團輔、親職教育等,搭建父母與孩子之間的溝通橋梁。“我們還探索出‘以志愿服務促內心反省的模式。”承辦檢察官陳怡怡介紹:“就是通過引導罪錯未成年人投身志愿者服務,幫助他體會作為‘制度的維護者的使命感。”案件中的小凱就參與了此項服務,成為了垃圾分類宣講員、監督員。在志愿活動中,愛好音樂的他以垃圾分類為主題創作說唱歌曲,希望“讓更多人參與,大家共建美麗上海”。引導涉罪未成年人投身志愿活動,能夠促使其增強規則意識,在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幫助其增強獲得感和自我認同感。
寶山區檢察院通過對近年來辦理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進行專題調研,發現未成年人產生行為偏差,與家庭教養環境關系緊密。于是,立足“標本兼治”方針,開發親職教育主題,利用暑期,針對性地開展以親子關系修復為目標的親職教育心理團輔。
僅在2021年暑假,寶山區檢察院在區教育局、區文旅局、友誼路街道、陽光社區青少年事務中心寶山工作站的支持下,邀請華東政法大學心理學專家教授、區文旅局專業人員,就對在校期間有不良行為、嚴重不良行為的43名學生和他們的家長,集中開展了15場家庭教育指導活動。互動游戲促使父母與子女、老師與學生、同學與同學之間彼此袒露心聲;對動物卡牌的解讀揭示潛意識中那個充滿力量的自我,改善對彼此的認知;七彩畫筆演繹“我的心情”,教導孩子們風雨過后,走向未來;網絡安全專題法治課揭示“指尖是非,關乎你我他”;紅色尋訪感受寶山厚重的歷史,展望美好的藍圖。針對父母的相關專場,引導父母和孩子做朋友,攜手并進。
自2016年以來,暑期心理團輔活動未曾停歇,檢察官針對附條件不起訴未成年人、保護處分未成年人、未成年被害人、專門學校、學生及家長等對象分層分類開展活動,強化家庭教育指導,積極改善未成年人家庭教養環境。即使在2022年疫情期間,寶山區檢察院也以云團輔的方式,邀請心理專家線上教學,對20名符合條件的未成年人及其監護人集中開展了6期家庭教育指導活動。這些年來,參與人員反饋滿意率100%。
此外,寶山區檢察院與高校心理學專業、心理學教育機構達成合作協議,聯合開展專題項目,明確項目推進階段,通過項目化管理,循序漸進推進干預效果,確保層進化和系統性。
對于個別心理創傷嚴重的未成年被害人,經監護人同意,未檢檢察官會協調相關機構對其開展長期心理治療,幫助其逐步走出心理陰影。
值得一提的是,寶山區檢察院還不斷拓寬社會合作平臺,與社會公益組織達成合作協議,成立“遠舟未成年人社會觀護基地”,借助民間公益組織力量,引導涉罪未成年人認識自身價值,為涉案未成年人提供就學、就業機會,幫助其脫離原有的社交圈。
編輯:張宏羽? ? 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