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宏羽
近期,有網友發帖稱其看到所謂的“求職中介”在社交平臺發的廣告,中介列出了北京、上海、深圳、香港等地頭部金融機構的10余項崗位。該網友懷著好奇心便私聊詢問,這名中介開出“天價”入職費,并承諾“如果沒有入職的話,我們退全款”。
這一現象在網絡平臺引發熱議。不少人認為此類“付費求職”實為騙局:“其實他們也沒有能耐幫你進去,就賭個概率,進去就收你錢,進不去錢退給你……”
僅用簡單的“騙局”二字,不足以完全概括“付費求職”現象。其中種種,顯然需要更進一步辨析與思考。
當下,“付費求職”現象較熱。中介向求職者收費的形式變得多種多樣:有類似開頭所述的中介承諾“付費即有崗,未入職全額退款”的情況;也有公司運營“內推群”,要求曬朋友圈集贊或支付一定費用的情況;還有的機構表示“入職先培訓,培訓要收費”……
近日,記者就“付費求職”相關問題向200名職場人士發起了問卷調查。其中有41.0%的人通過集贊或付費進入過“內推群”,有39.5%的人遇到過中介“承諾付費就有崗”的情況。至于求職者選擇“付費求職”的原因,出現頻次較多的回答有“信息費”“介紹大公司資源”“可以根據自己情況選擇更好的地方”“能力沒達到公司要求”“急切需要找工作”,等等。
問卷數據顯示,有48.0%的人認為,“付費求職”是一種正常現象。但也有人認為“這是造成不正常競爭的起點”“可能給騙子可乘之機”,還有人提出“希望加強對此類行為的監管”。
其實,“付費求職”并不新奇,求職中介是早已有之。上海仕席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高級經濟師朱俊峰表示,首先應該厘清這個問題的根源是什么——勞動力市場和任何其他市場都一樣,供求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才會有職業中介這個行業。盡管現在各種線上線下的招聘渠道較多,但無論是基礎性崗位,還是稀缺崗位,仍會存在一定的信息差——這便是職業中介行業的賺錢之道。
職業中介行業內部也有很多分支,最典型的有兩種:一種是向用工一方收費的。常見的有做中高端職位的獵頭公司和做批量勞動力供應的勞務公司,這些公司不向勞動者收費,甚至有些還需要向供應方付費。比如,有些職校、技校的學生實習頂崗,勞務公司是需要向校方支付一定費用的,同時,學生也可以因此領取一部分報酬。
另一種是向求職者收費的。一般俗稱為中介公司,比較典型的中介公司往往是先讓求職者入職,在求職者領到首月工資后,按照一定比例收取報酬;也有讓求職者先支付部分費用,尾款在領取首月工資后再行支付。這類公司大多數都是按照勞動者的月薪來收取費用的。收費方式類似獵頭,只是收費方向正好相反。
對于開頭所述的付費類型,朱俊峰分析道,理論上,崗位不是中介公司自己的,那么中介只能是提供就業機會的角色。是否會錄用求職者,是由用人單位自主決定的。對“入職”如何理解,各種條件都需要明確:是以工作滿1個月為限,還是以能順利轉正為限?是否簽訂勞動合同?是否繳納社保?
朱俊峰進一步表示,僅僅是一句“未入職全額退款”是存在重大風險的。有的中介可能和用人單位串通一氣,求職者前腳剛辦完入職手續,沒多久就被辭退了。試問,這算不算能退錢的情形?如果一開始的約定不清,就會導致各方扯皮。礙于各種原因,求職者通常不會以訴訟的手段來維權,吃啞巴虧的也比較多。
職業中介行業魚龍混雜,有的求職者真的通過中介找到了工作,也有的人上當受騙。值得關注的是,“付費求職”的背后有著不少法律風險。
特別是對于承諾“付費即有崗”的情形,上海功承瀛泰律師事務所的律師馬貝貝提醒,在刑事方面,如果中介機構沒有履行請托事項的打算,假借請托事項騙取求職人財物的,則涉嫌構成詐騙罪;如在詐騙過程中涉及偽造錄用通知書、勞動合同的,還可能構成偽造、變造、買賣國家機關公文、證件、印章罪或偽造公司、企業、事業單位、人民團體印章罪。
如中介機構為向用人單位塞人,收費后與用人單位工作人員瓜分的,根據用人單位工作人員是否為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不同,中介機構可能涉嫌構成行賄罪或對非國家工作人員行賄罪;接收款項的工作人員則涉嫌構成受賄罪或非國家工作人員受賄罪;如以單位的意志進行行賄、受賄的,則可能涉嫌單位行賄罪或單位受賄罪。

如何看待“付費求職”現象
在民事方面,馬貝貝則提醒求職者,如果求職者在“付費求職”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受騙,如果中間人出具了收條,中間人未能實現求職人目的的,求職者可以起訴要求中間人以不當得利的名義返還款項。需要注意的是,如中間人涉嫌刑事犯罪的,法院可能會駁回民事起訴并向偵查機關移送相關線索和材料。在實踐中,涉嫌刑事犯罪的不法中介往往會將相關錢財揮霍一空或轉移藏匿,退贓退賠遙遙無期。即使相關款項能追回,但企業招聘往往有特定的時機,一旦錯過正規求職機會,給求職者帶來的間接損失往往不可估量。
“不要輕信收費中介的口頭承諾,應該把精力和金錢多花在個人能力提升上。”馬貝貝還指出,付費求職者即使真的找到了工作,可能工作崗位也遠不及預期,比如僅得到臨時工崗位,又或是被安排勞務派遣,或雖被錄用但在試用期就被用人單位以各種理由開除等。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孫宇昊也持有類似的觀點,求職問題本質上還是個人能力與工作崗位的匹配問題。如果自己的能力能夠勝任職位的要求,那么不需要過多的包裝也可以通過考核;如果自己的能力不匹配職位的要求,那么即使靠別的手段通過了考核,后續的工作中也會處處不順甚至面臨裁員風險。當然,有些時候我們需要適度的包裝,但不能因此一葉障目、偏離了求職的本質屬性。
朱俊峰建議,求職者選擇市場化的有償服務時,應仔細分辨中介公司的服務資質,更要看清楚合同約定的條件。一旦發現自己被侵權了,要及時通過法律渠道幫助自己討回公道。馬貝貝補充稱,在找工作時,可以對中介公司和心儀的工作單位進行基礎的背景調查,比如在中國裁判文書網上檢索相關公司此前有無勞動爭議相關糾紛案件,在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上查詢相關公司是否存在違法經營、被列入老賴名單等不良公示信息。
正如前文所言,“付費求職”之所以有市場,主要是因為就業機會緊俏、部分求職者對自身能力不自信等。個別不法職業中介便是利用了客觀環境及求職者的焦慮心理實施違法犯罪行為。對求職者合法權益的保護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課題。
孫宇昊表示,社會各方應當共同聯起手來為求職者提供基本權益保障。在公司方面,應當對招聘勞動者的流程給予更多關注、制定更加規范的招聘流程、更加多元的監督方式,杜絕“收費內推”的亂象的同時也能符合合規的要求,一舉兩得;在政府層面,應當對招聘市場進行清理規范,制定合法合理的市場監管措施,同時對于國企的日常招聘工作給予更多的合規要求,起到對社會私企的模范帶頭作用。
馬貝貝也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建議,應加大鼓勵各行各業提供優良工作崗位的力度,為求職者增加就業機會;鼓勵正規職業培訓產業的發展,為求職者提供經濟易得的勞動者職業培訓;加強勞動力市場監管力度,為求職者營造安全、有序、公正、合理的就業環境;加強普法宣傳和法律援助力度,讓廣大求職者在權益受到損害時得以拿起法律的武器捍衛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