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永新中南財經政法大學中南檢察研究院研究員、湖北法治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研究成果在中國新聞出版研究院城鄉統籌發展研究中心、“城市文化發展論壇”等評選中多次獲獎。
黨的二十大首次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推進法治中國建設”作為黨的代表大會主題報告的專章,并將“加快建設法治社會”納入法治中國建設整體布局,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面對這一具有重大戰略實踐意義和重大理論實踐價值的命題,須深入思考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的科學內涵與實踐遵循。
社會治理法治化須遵循“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的基本要求,善于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對社會事務以“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方式,形成統籌協調、優質高效、良性運行的治理狀態及善治過程。
國家治理現代化是涉及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性、長遠性、方向性和全局性的重要戰略任務。當前加快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總體工作布局是: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治理之路,以堅持和發展“楓橋經驗”為基點,以加快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為切入點,以解決影響國家安全、社會安定、人民安寧的重大風險為著力點,以實現人的現代化為立足點,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線下線上兩個戰場,不斷提升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和專業化水平,積極探索體現中國特色、時代特征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治理新格局。
布局現代化社會治理,應著力抓好幾方面工作:一是把維護國家政治安全作為首位工程。構建黨絕對領導下的維護國家政治安全工作機制,鏟除影響政治安全的土壤。二是把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作為基礎性工程。堅持打、防、管、控、建并舉,加快推進立體化信息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深入推進掃黑除惡專項斗爭,著力治亂點、補短板、除隱患。三是把防范化解社會矛盾風險作為控制性工程。堅持防范在先、發現在早、處置在小,有效化解遺留累積的存量問題,著力管控新形勢下的增量問題,堅決遏制變量問題。四是把保障公共安全作為底線性工程。牢固樹立安全發展理念,健全長效機制,織密全方位立體化公共安全網,從最突出的問題防起、從最基礎的環節抓起、從最明顯的短板補起,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從“事后應對”向“事前防范”轉型,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進入新時期,我國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應遵循六項基本原則。
一是堅持黨的領導原則。歷史和現實深刻啟示我們,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創造經濟高速發展、社會長期穩定、新型城鎮化迅速推進奇跡的關鍵。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必須堅持黨的全面領導不動搖。
二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原則。這是習近平法治思想的鮮明特征與根本政治立場,是推動社會治理法治化、建設更高水平“平安中國”的基本遵循。唯有始終堅持黨的根本宗旨,強化人民主體地位,依法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著力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才能拓展社會治理全過程人民參與、成果人民共享、成效人民評判的途徑,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是堅持源頭治理原則。這是運用辯證思維的法哲學理念引領和指導社會治理活動的現代科學方式,也是治本之策。
四是堅持系統治理原則。要善于運用系統思維和綜合治理方式,依托經濟、行政、文化、民事、刑事等方面的治理規則與社會規范、道德約束,對社會治理事務有效調節與處置,形成政府治理與社會、居民自我調節良性互動,實現社會活力增強與社會關系協調。
五是堅持依法治理原則。社會治理主體運用法治思維與法治方式,依據社會治理法律規范對社會事務進行判斷、裁定、處置,以實現社會治理法規的實體功能與程序功能有機統一。其主要內容包括社會治理主體中政府依法全面履職、社會組織依法依章程治理、村(居)民委員會依法規范自治、公民規范有序參與社會治理等。
六是堅持合作共治原則。由多元治理主體在社會治理領域通過優化治理資源,搭建溝通聯絡、對話協商、協調互動平臺及其運行機制,并依據社會治理相關法律法規和公共政策、社會公約,對公共管理事務、社會矛盾化解事務、公共安全保障事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事務進行溝通、協商、合作、處置,以實現政府治理目標、公共利益目標與特定群體共同目標高度契合。
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作為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的子系統,與其構成密不可分、相輔相成的包容關系: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是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的依據和保障;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是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在社會治理領域的表達,是國家治理體系法治化的基礎。
從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的社會運行規律來看,一方面,須善于運用與提高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防范風險的能力。 另一方面,社會治理法治化有著自身的邏輯結構,既包括公權力部門、基層組織、行業的依法治理,發揮人民團體、社會組織依據法規及行業規范之“聯系廣泛、服務群眾”的獨特作用,又包括社會規范,如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章程、團體章程、家訓家教。
從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與政府治理體系法治化的實踐維度看,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與“職責明確、依法管理”的政府治理體系法治化相交織。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完善基層治理體系,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不僅需要國家治理制度的支撐,而且需要依托政府依法監管與行政執法,支持、幫助、服務基層群眾組織、社區組織對自身事務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監督、自我服務;還需要監察機關、司法機關充分履行法定職責,支持、幫助、保障和促進社會治理事務依法依規辦理,以提升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由多元社會主體共同參與,旨在規范和維持社會秩序、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保障國家和社會安全、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協調社會關系、增進社會和諧、激發社會活力、推動社會進步。
首先,關注目標任務層面。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寓于改革與法治“雙輪驅動”。其目標任務是調節社會關系,激發發展活力,推動政府治理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其次,關注制度安排層面。社會治理體系法治化依托國家治理制度體系,通過全面深化社會體制改革、加快社會治理領域制度規范建設,完善基本公共服務保障、社會自治、政社合作共治、社會矛盾化解、公共安全、公共突發事件應對、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網絡社會治理、國家安全等法律制度,建設社會治理法治體系。
再次,關注體制機制層面。時下我國推進的社會治理體制機制,進一步凸顯社會治理的公共性、多元性和共同性。一方面,政府強調“堅持和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制度”,更科學、更準確地揭示新時代社會治理的運行特點和規律,充分彰顯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巨大優越性。另一方面,政府強調“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最后,關注方法手段創新層面。社會治理的方式多種多樣,并隨著社會發展和進步不斷豐富、改進和完善。在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過程中,須發揮自治基礎、法治保障、德治引領、科技支撐作用,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