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昌
《后漢書·方術傳》中記載了名醫郭玉的故事。
漢和帝劉肇當政期間,郭玉因醫術高明被召為太醫丞,成為皇宮中的御醫。皇帝為了試探郭玉的醫術究竟如何,讓一個手臂秀美的寵臣和一名女子躲在帳中,先后各伸出一只手,令郭玉診脈。郭玉診完脈,皺起眉頭說:“左陽右陰,脈有男女,好似怪人。臣懷疑其中必有緣故。”皇帝嘆服——郭玉并非浪得虛名,于是連連稱善。“神手郭玉”自此名揚天下。
郭玉為醫,心地仁慈,即使是給貧賤的奴仆診病,他也一定會盡心竭力。許多疑難雜癥到了他這里,都是手到病除。但奇怪的是,他給皇帝身邊的貴人治病,卻常常療效不佳。
皇帝很納悶——神醫為何偶有失手,而且往往醫不好宮中的貴人?于是他想了一個法子:令貴人羸服變處。就是讓她們穿上破舊的衣服,到平民生活的地方,混同于普通百姓。這樣一番操作之后,再讓郭玉對貴人進行診治,結果“一針即差”,手到病除。
在宮中給貴人治病,往往不見療效;讓貴人化裝成平民,則手到病除。這下皇帝更納悶了,讓郭玉給他一個說法。
郭玉略加思忖,說道:“人的皮膚紋理很細,隨氣用巧,針石之間,有絲毫差錯都不行。我治病時,精神集中在心與手之間,全神貫注,再難的病我也不怕。但那些貴人身處皇宮中,地位尊貴。我給她們治病,心里總是忐忑不安,有四種難處:病者自作主張而不聽我囑咐,這是一難;病人不注意愛護身體,這是二難;病人骨節不強壯,不能使藥力生效,這是三難;病人好逸惡勞,這是四難。針有分寸,差之毫厘,謬之千里。我在貴人面前總是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唯恐出差錯,精力意念難以完全集中于病情本身,這就是治不好她們的原因。”
皇帝聽了,這才恍然大悟:不是醫術不行,是治病對象讓郭玉的醫術出了問題。
醫之為言,意也。醫生的心思沒在病情上,而在人上,怎么能治好病呢?這就像蘇軾所說的:“彼挾其高大以臨我,則我常炫亂反復,如隙中之觀斗,又烏知勝負之所在?”漢和帝讓貴人羸服變處,則情形立即改變,“一針即差”。
要想把事情做好,就要心無旁騖,放開手腳,集中精力,全力以赴。《莊子·達生》中寫道:“以瓦注者巧,以鉤注者憚,以黃金注者昏。其巧一也,而有所矜,則重外也。”這說的是用瓦片作賭注,押賭的人游刃有余;換用銀鉤作賭注,押賭的人便戰戰兢兢;換用黃金作賭注,押賭的人便思路混亂。賭徒的技巧沒有變,之所以有不同的結果,是因為賭注變了。面對銀鉤、黃金,賭徒更加唯恐失手。一旦患得患失,便鮮有成功者。對于其中的道理,莊子一語道破:“凡外重者內拙。”

郭玉在宮中貴人面前醫術不精,在羸服變處的貴人面前則“一針即差”,恰恰為莊子的上述結論作了最好的說明。郭玉當然要加強修養,有威武不能屈的定力;貴人們也要收斂言行,把自己當成病人而非“貴人”。如此,方能收到“一針即差”的效果。
圖:付業興? ?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