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磊
第28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在阿聯酋迪拜舉行,世界貿易組織設立“貿易館”,通過貿易推動氣候和可持續發展行動。作為歐盟“綠色新政”的一部分,歐盟在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征收碳關稅等措施上先已行一步,這引來其他世貿組織成員的高度關注。
在全球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進程中,歐盟一直處于引領者的地位。2019年12月,新一屆執委會主席馮德萊恩上任伊始,即推出《歐洲綠色協議》,將“綠色新政”作為歐盟長期發展戰略,旨在將歐盟轉變為一個公平、繁榮的社會,以及富有競爭力的資源節約型現代化經濟體,提出到2050年歐洲將在全球范圍內率先實現“碳中和”。馮德萊恩曾透露,為達目標,歐委會將在2020年初推出《可持續歐洲投資計劃》,預計會在未來十年投入1萬億歐元。
為了實現該宏偉目標,歐盟提出能源、工業、交通、建筑、生物多樣性等七項重點任務,其中包括:構建清潔、經濟、安全的能源供應體系;推動工業企業清潔化、循環化改造;形成資源能源高效利用的建筑改造方式;加快建立可持續的智慧出行體系;建立公平、健康、環境友好的食物供應體系;保護并修復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實施無毒環境的零污染發展戰略,包括實施空氣、水和土壤零污染行動,開展可持續化學品管理等。
推進綠色投融資、綠色財政,促進綠色技術,逐步推出人才吸引等一系列政策,相關進程可謂蹄疾步穩。
2020年1月,提出“歐洲綠色協議投資計劃”和“公平轉型機制”;2020年3月,公布《歐洲氣候法》草案,提出新歐洲工業戰略一攬子計劃;2021年7月,通過一攬子計劃,開始實施《歐洲綠色新政》;2022年3月,發布《歐盟可再生能源: 歐盟實現經濟、安全和可持續能源供應的聯合行動》;2022年5月,公布了最新的《歐洲廉價、安全、可持續能源聯合行動方案》;2023年2月,正式提出《歐盟綠色協議工業計劃》;2023年5月,通過《碳邊境調節機制監管法》并于10月1日起實施,這也意味著全球首個“碳關稅”開始實施……
綠色新政的推進讓歐盟成為“減碳”最為積極的地區之一,不僅有力推動能源和經濟綠色轉型,同時率先建立并運行碳交易市場,為“減碳”進行定價,這使得歐盟在推行綠色市場規則、搭建綠色市場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
尤其是伴隨著“碳關稅”政策的實施,免費配額的逐步淘汰、CBAM證書的逐步采用,以及必將通過貿易往來對其他國家的水泥、鋼鐵、鋁、化肥、電力和氫氣等行業形成深遠影響,推動全球制造商轉向更環保的生產方式,實現碳排放量的持續減少。
另一方面,在通過構建“碳關稅”綠色貿易壁壘保護國內產業的同時,還可憑借自身技術優勢,出口節能設備,轉讓低碳技術,獲取低碳經濟發展紅利,可謂一箭雙雕。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綠色新政”價值理念無疑值得稱贊,但不可忽略的是大多數歐洲國家都面臨傳統能源資源短缺的現實,隨著歐盟經濟增長預期的持續下調,人們更關心本國的民生發展。歐盟內部的反對聲音日漸強烈,不管是環境立法方面的阻力,還是產業政策調整的爭論不休,這些都讓“綠色新政”陷入內外交困。
《自然恢復法》于2023年7月,以336票贊成、300票反對和13票棄權的結果通過,投票結果直觀顯示了各成員國從原先的支持立場大幅后退。而其過程充滿曲折,由于該法旨在到2030年恢復20%的陸地和海域自然風貌,這涉及不少成員國的農民和農業集團利益,成員國不免受到游說壓力,加之歐洲人民黨的反對運動,歐委會不得不修訂立法以推動進入下一階段的最終談判。
2023年9月,法國總統馬克龍和比利時首相德克羅呼吁暫緩推出新的綠色立法,這意味著到明年歐洲選舉前都不會通過新立法,還有一些成員國領導人直接呼吁停止出臺新的綠色法律。
作為歐盟“綠色新政”的一部分,歐盟在通過碳邊境調整機制征收碳關稅等措施上已先行一步。
產業調整同樣面臨挑戰,此番綠色轉型中,歐盟“破”有余而“立”不足。由于以往習慣于俄羅斯廉價天然氣資源,在淘汰煤電方面十分積極,而對核電卻并沒有達成廣泛一致,新能源產能十分有限又導致路徑選擇過于狹窄。有分析稱,歐洲正陷入一個“能源不可能三角”的困局:既要滿足能源供給安全(能源安全),也要滿足能源環境友好(能源轉型),還要滿足能源價格低廉(能源經濟)。這三個目標條件不可能同時滿足,必須因時而變,擇時取舍。
近期,脫歐之后的英國已經延遲了其“減碳”計劃;在此之前,丹麥早已宣布推遲“減碳”;奧地利、荷蘭、法國等國家陸續宣布重啟煤電或推遲退出,并將碳中和目標延遲。
事實上,關于“綠色新政”,歐盟內部的分歧一致都存在,由于歷史原因及經濟發展實踐,東歐國家對于從碳密集型經濟體向氣候中性產業過渡一直提出需要更多的資金來度過轉型期。此類問題在歐盟財政預算充足的情況下自然可以克服,但如今捉襟見肘的歐盟財政預算導致分歧更加凸顯。
根據一份歐盟審計局報告,歐盟每年劃撥約870億歐元用于實現其氣候目標,這不到實現2030年目標所需總投資的十分之一,這意味著剩余部分將需要來自成員國的預算或私人投資。這讓“綠色新政”的前景更加不明朗。
存在內部分歧的同時,還有外部的挑戰。2022年8月,美國國會通過了《通貨膨脹削減法案》,該法案為在美投資的綠色企業提供總價值3690億美元的稅收減免和資金支持,引發了歐洲政要關于“搶奪”綠色企業的擔憂,馬克龍、朔爾茨和梅洛尼均在公開場合表達了對美國綠色補貼計劃的不滿。馮德萊恩則呼吁對美國的行動做出應對,重新評估歐洲進一步為環境轉型提供資金的必要性。
2023年2月1日,歐盟正式推出“綠色協議產業計劃”,旨在建立可預測和簡潔高效的監管體系、加快獲得融資的速度、提升綠色轉型技能以及發展有彈性的供應鏈開放貿易四大支柱,并通過“凈零工業法案”、建立凈零工業學院、設立歐洲主權基金以及發展自由貿易協定網絡等措施,為其成員國提升凈零排放技術以及相關產品的制造能力創造更有利的環境。
“綠色協議產業計劃”被普遍視作歐盟對美國《通脹削減法》的反擊。雖然歐盟號稱捍衛自由貿易原則,但上述反擊并非完全市場化競爭。比如“凈零工業法案”規定,第三國產品在歐盟市場份額超過65%將受到限制,同時為“歐盟制造”設置配額,規定到2030年歐盟至少40%的“戰略凈零技術”為本土制造,其中包括太陽能光伏、風能、地熱能、電解槽和電池等重要新能源技術,對于電池及儲能技術,更是要求本土產能在2030年達到滿足本土90%的電池需求的程度。
編輯:薛華? ?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