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加林
宋朝詩人王安石在《元日》中寫道:“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描述了新年元日熱鬧、歡樂和萬象更新的動人景象。可見,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節(jié)日,在我國歷史悠久。
小時候,能去趕年集是最為開心的事情,家長到集上會賣掉些農(nóng)產(chǎn)品,也會買一些年貨或新衣、新鞋給小孩子。
趕年集,大人通常還會發(fā)些零花錢,那時還沒有自行車,農(nóng)村孩子通常都會邀上幾個小朋友一起去集市。一路上蹦蹦跳跳,一邊打著雪仗一邊嬉鬧,不知不覺就到了集市。集市上真熱鬧啊!眼睛也仿佛不夠用了,這兒轉(zhuǎn)轉(zhuǎn),那兒看看,新奇的玩具,好看的小人書,平日吃不到的各種好吃的小吃,琳瑯滿目的商品,讓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涼皮、蜂蜜粽子、水煎包、糖葫蘆、芝麻糖……樣樣叫人垂涎三尺;花幾分錢看一本小人書,《鐵道游擊隊》《哪吒鬧海》《西游記》《聊齋志異》《寶蓮燈》……對許多故事和名著的了解,就是從這些小人書里得到的。看完書,偶爾吃點小吃,再看看手心里緊攥的零錢,盤算著是否還夠買個什么小東西帶回家。
在過去那個年代,農(nóng)村家家戶戶都會養(yǎng)一兩頭大肥豬,這樣,過年的時候便能吃上新鮮豬肉,還可以賣肉換錢。
到殺年豬的那一天,約摸凌晨四五點鐘,會屠宰技術的表舅就提著工具來了。表舅到家后,在門口兩棵楊樹上綁上一根木棍,把小桌子擺放在下面,待這些就緒后,母親已經(jīng)燒好兩大鍋熱水。這時,父親便叫上幾個身強力壯的勞動力,跟隨表舅來到豬圈捉豬。聽到豬的號叫聲,我和母親會悄悄躲進廚房,等到豬被宰后才走出來。接著,大木桶早就準備好了,冒著熱氣,父親和叔叔們七手八腳地拴好豬腿,拿扁擔穿了,喊一聲“起”,豬就落入木桶中,用滾燙的開水燙過豬全身后,表舅便用剃毛鏟給豬全身刮毛。除干凈了豬毛,表舅開始給豬開膛破肚……
待年豬殺好后,就托人幫忙挨家挨戶派豬肉,張家一斤半,李家二斤,啥時候有錢啥時候給。豬肉派出去差不多時,大家就開始吃飯喝酒。主家正常情況下都要擺上兩桌,招待幫忙的或關系較好的鄰居,還有自家親戚。那個時候,菜不用太多,也不用那么費事,就用大鍋,肉塊放到鍋里,放上蘿卜片和粗粉條,燉上半天,切點兒白菜拌盤肝兒,不用盤子裝,直接上大碗或瓷盆子,能讓人吃得嘴上直冒油。
過年最能顯示年味的,就是貼對聯(lián)了,也叫貼春聯(lián),各地叫法不同。我們這里一般都是在大年三十上午貼對聯(lián)。
那時候的對聯(lián)都是從小店或集市上買來幾張單面刷紅的紙,按照門規(guī)格和個數(shù)剪裁成長寬大小不一的長條。我家對聯(lián)好多年來都是請毛筆字寫得好看的一位老師寫的,村里好多人家都提前排隊請求他幫忙在紅色紙面寫上對來年的希冀和愿望。
有的春聯(lián)氣勢磅礴,有的是恭賀新年,也有的借著對聯(lián)來表達個人對生活的態(tài)度。
大年三十清晨,母親都會早早起床做糨糊,等糨糊降溫,便可貼春聯(lián)了。
貼對聯(lián),按照慣例,都是從堂屋門開始。我把長板凳擺放好在門前,拿起一張對聯(lián),按在門上比劃一下,然后又用高粱穗蘸著糨糊在對聯(lián)背面刷了一遍,再雙手慢慢把對聯(lián)攤平貼上。通常一副對聯(lián)是上聯(lián)貼在東邊門上,下聯(lián)貼在西邊門上。
堂屋門對聯(lián)貼好了,我們又在門楣上貼上5張門吊子再張貼橫批。在門兩邊墻上,通常還要貼上兩個大大的“福”字。有時,也故意將“福”字倒著貼,取“福到了”的意思。
堂屋內(nèi),大桌、條幾和盛糧食的缸上都貼一個小“福”貼,豬圈、牛棚通常貼“肥豬滿圈”“六畜興旺”,人們希望豬肥牛壯,生活幸福,體現(xiàn)了農(nóng)家人淳樸美好的心愿。
記得小時候,從大年二十九開始,每天早晨鞭炮聲不斷,一直到過了正月十五。過年前后也是農(nóng)事最為清閑之時,男人們聚攏在一起打打牌或聊天,婦女們縫補衣裳或織毛衣手套,孩子們玩著各種鄉(xiāng)村游戲或成群結隊挨家挨戶撿拾沒有燃放的鞭炮。
兒時老家過年最看重大年三十晚上的年夜飯,老家的年夜飯就是餃子,撈上一大碗,找個自己認為舒服的地方或站著或坐著或蹲著,聽著此起彼伏的鞭炮聲,品著餃子,味道真是好極了。
吃過年夜飯之后,大人們又開始到廚房忙活了。蒸饅頭、蒸包子、包餃子、做湯圓、炸丸子、做蘿卜糕……香噴噴的味道彌散到各家院子里。
上床睡覺前,父母才會給小孩們發(fā)壓歲錢,都是1角或2角的紙幣。
大年初一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一天。一大早,小伙伴們換上了新衣服,一家一家地去拜年。那時候,物資匱乏,很少有壓歲錢,但瓜子、花生和糖總是有些,把小孩們小小的衣服口袋塞得滿滿的。
在我的印象中,鄉(xiāng)下過年最為熱鬧的當屬唱戲了。旱船、花挑、踩高蹺、舞龍舞獅和唱戲是年年都有的。只要哪里有戲,我和小伙伴們都會趕去,即便第一天在村里唱了,第二天在鄰村唱原來的,我們也會準時趕去,樂此不疲。
小時候的年味是一種期盼,長大后的年味是一種回憶。
(摘自《格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