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丁 楊三軍 葉含勇
凝望成都,誠哉斯言。
神秘莫測的三星堆,折射出古蜀文明的輝煌歷史,成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中的燦爛一支;
聞名于世的都江堰,滋潤出天府之國的富庶綿長,傳承千年城址不變、城名未改;
大名鼎鼎的交子紙幣,成全了繁華的商業都會,留下煙火人間的幸福長卷……
這就是四川省成都市,一片沉淀下自強不息、樂觀通達、開放包容精神氣質的人文沃土;一座生機澎湃、動能不竭的宜居之城。
大名鼎鼎的漢代說唱俑,1963年出土于成都市郫縣(今郫都區)宋家林一處東漢磚室墓,現存于四川博物院。他手舞足蹈、開懷大笑的表情讓海內外游客印象深刻。四川博物院專家謝志成指出,四川出土的漢代陶俑有一個共同點,全都面帶笑容。
2001年,成都金沙遺址出土了一枚圓形黃金飾品,靈動傳神。其圖案鏤空,分內外兩層,內層周圍等距分布12條旋轉的齒狀光芒,象征太陽;外層由4只鳥首足相接,呈逆時針飛翔,令人聯想到“金烏負日”的美麗傳說。
說唱俑、太陽神鳥以及這片土地上的其他文化符號,都是成都城與成都人真實精神氣質的寫照,其內涵都與堅毅達觀、奮斗不息建設幸福家園的追求深深契合——
成都地處四川盆地的“盆底”,四周崇山阻隔,本與外界無路可通。“五丁開山”傳說寄托著古蜀先民走出盆地、聯通世界的渴望,也以傳說的形式記錄了劍門蜀道的最初來歷。
面對水患,先民們不屈服不氣餒,終于建成都江堰,這才有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
歷史上,成都也曾因戰亂災禍飽經磨難,但總能靠著一股子直面苦難的頑強,最終戰勝浩劫、重建家園、涅槃重生。
放眼這座城市,在那些最能展現它城市風采、最能體現它氣質風韻、最能反映它生活風范的地方,總是閃耀著文化光彩。
賡續文脈,汲古壯今。成都一路前行,遷躍千年,凝聚了古蜀先民智慧與精神的成都城,在新時代展現出一派錦繡華章。
“黃四娘家花滿蹊,千朵萬朵壓枝低。”杜甫草堂綠意盎然,身著漢服的孩童朗誦著杜詩,在悠揚的古琴聲中翩翩起舞……
有一種說法,叫“自古詩人皆入蜀”。詩歌文化在成都歷史深厚、生機勃勃。杜甫的《絕句》《春夜喜雨》、李白的《登錦城散花樓》、黃庭堅的《安樂泉頌》、陸游的《成都行》……那些閃光的詩句滋養著這座城市的詩意氛圍。
漫步草堂,青石路邊褐色石頭上刻著文學家馮至先生的一段話:“人們提到杜甫時,盡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卻總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在成都,詞韻清雅的詩歌,古色古香的川劇、風格多樣的音樂正在加快融合,通過各種審美形式創新載體,為城市文化注入鮮活生動的新生命力。
“詩意的棲居”帶動文創產業、音樂藝術、數字經濟等行業蓬勃發展。
“小區在改造中充分聽取居民的意見,新修了幾個花架,夏天到了,花朵爬上花架,大家在花架下賞花喝茶擺龍門陣,日子舒服又愜意。”成都市青羊區府南街道同德社區同馨苑小區居民黃映秋說。
煙火人間三千年,成都上下猛追灣。
孟夏傍晚時分,錦江(府河)邊上暑熱未退,成都猛追灣街道望平社區的望平濱河路兩側,放眼望去,時尚感、國際范十足。越來越多的年輕游客聚攏到這里的各式茶座、餐吧、酒吧、火鍋等特色餐飲門店和攤位旁,享受美好的夜生活。
隔著一個小區的望平街上,風格截然不同。這是主打老成都風格,市井味濃郁,煙火氣十足,周邊磚紅色的老房外墻散發一種特殊的懷舊魅力。隨著夜幕降臨,紛至沓來的海內外游客,同樣是把老街兩邊的老火鍋、燒烤、缽缽雞店里里外外擠得滿滿當當。
29歲的以色列小伙子阿布在成都生活了11年,前年在望平濱河路一棟居民樓的3樓開了一家西式餐吧,這是他開在成都的第三家店。阿布說:“成都的商業氛圍非常好,特別是這里有一種豁達開朗的文化心態,人們知道怎么把日子過‘巴適。”
成都方言里,“巴適”有舒服、真棒的意思。成都人懂“巴適”、敢“巴適”。在成都流行一種說法:理解了成都人對“巴適”的執著,才能真正理解成都的城市文化。
玉成街原本只是鬧市里的一條背街陋巷,隨著附近商圈人氣持續擴散,當地不失時機推進一個名為“玉成集巷”的城市更新項目。現在,一座座樂活小鋪讓老舊院落的居民能夠積極參與街區商業運營,增加收入,而游客們則能在這片霓虹耀眼的高檔商圈里享受在小竹椅上吃小吃、喝飲料的別樣風味。
“余生很長,何事慌張?”
成都鐵像寺中一家茶鋪的楹聯,生動詮釋了千年來沉淀于這座城市中的人文精神氣質:自強不息、樂觀豁達、開放包容。這種氣質來源于成都的文化基因,植根于它數千年來的發展變遷、文化融合。這種氣質更匯聚為成都錨定全新發展坐標后所形成的高質量發展信心與定力,化作引領全體市民同心建設美好家園的獨特力量。
(摘自《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