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最打動我的就是結尾不再唯唯諾諾的樂瑩。其實瘦下來的她也只是成為一個普通女孩,但她內心滋長的對自己的愛和信任使她充滿力量。我想,這部電影里的“瘦”象征的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自我改變的可能性,而不是傳統意義上束縛女性的“美麗”,瘦并不使她得到愛,但瘦的過程正是她愛上自己的過程。
—不要找不到傘(讀微信公眾號文章《賈玲減肥,觀眾為什么買賬》)
問題本來只是主辦方—票價是按梅西上場45分鐘定的,結果票賣出去了,梅西沒上場—沒能力管理大型體育賽事,偏要把活攬下來,被罵是活該。到這里故事就該結束了。但大概是Tatlar沒什么知名度,罵起來不引流,所以有些人就有意無意把矛頭轉向球員了,把性質上升到國家、民族層面了,結果梅西莫名其妙成了網絡情緒宣泄中心。
—keyang(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梅西翻車,頂級球星為何“馬失前蹄”》)
本來以為又是一篇捕風捉影、服務于窺探欲的文章,讀了后才發現是關于對精神污名化的探討,羞辱一個人的精神狀態,就可以否定這個人本身。例如現下的攻擊名詞,發癲、癲公、癲婆等等。在這種詞匯掩蓋下,這個人本身如何不再成為重點,這個事真相如何也無須再探尋。這兩年流行的發瘋文學,其實是瀕死的靈魂在渴求一個精神的出口。
—提拉米蘇與松露玫瑰(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楊波攤上的“瘋女人”,我也認識》)
AI換臉這件事和造黃謠一樣,已經抵制了這么多年,依然層出不窮。造黃謠得達到一定影響,造謠者才能得到懲罰,要是只在小范圍內傳播,受害者可能只能忍著惡心,沒有什么解決辦法。為什么這類事情針對的都是女性呢?可能是因為女性對性的恥感,傳統男權社會把女性當作獵物,有圍獵的欲望等等原因。可能要等整個社會的性觀念都被糾正了,針對女性的精神侵害才會平息。
—momo(讀微信公眾號文章《泰勒·斯威夫特,詞條被屏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