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贛貞

專注于自己的內心
研究顯示,一個人每天接收到的信息有34G之多。海量而雜亂的信息,其中很多是我們不需要的。足夠的屏蔽力可以過濾無用信息,幫我們把有限的精力用于提升自我。
美國心理學家羅素·貝克曼將不被喧囂所擾,不受外界所惑,只將注意力集中于真正重要任務的能力稱為屏蔽力。“屏蔽力是一個人最頂級的能力。任何消耗你的人和事,多看一眼都是你的不對。”屏蔽力指在處理事情時,能夠屏蔽無關因素,只關注有用的東西,從而更加高效的能力。換句話說,屏蔽力指一個人的專注力和自制力。
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克勞德·斯蒂爾的研究發現,成績不好的學生,如果總是被負面環境信號圍繞,時間久了便會對學習和學校產生反感,認為自己無論如何都不會成功。這個想法一旦產生,便會與環境信號一起形成惡性循環。如果能夠屏蔽負面信號,就能啟動其內在的驅動力。
在實驗中,斯蒂爾和同事挑出一些成績中等的學生,分三組進行對照比較:向第一組學生傳遞“要與優等生做比較”的信號;針對第二組學生屏蔽“與優等生做比較”的信號;針對第三組學生,在屏蔽“與優等生做比較”的信號后,傳遞“學習能培養自我能力,非常有意義”的信號。
這些學生在整個實驗過程中被安排同樣的學習內容、同樣的授課教師,并采用同樣的評估方式。實驗結果顯示,第三組學生的成績提高幅度最大。那些原本只能考上州立大學的學生,開始嘗試向頂尖學校發起沖擊。
2023年11月29日去世的百歲老人、美國前國務卿亨利·基辛格,少年時期很不愛學習,曠課踢球是常事,成績很差。移民美國后,他承擔起家庭的重擔。為了生計,他白天在工廠做工,晚上學習。
作為不擅長英語的移民,基辛格把所有負面信息屏蔽,安心待在工廠里和家里,任勞任怨地工作,加倍努力地學習,對于其他事情一概不理。經過3年的刻苦努力,基辛格考入哈佛大學。入學后,他保持著熱忱,出人意料地寫出了哈佛大學有史以來篇幅最長的論文,后來獲得年度“最優秀畢業生”殊榮。從差生到哈佛高材生,基辛格的例子很好地證明了屏蔽力的作用——它能帶來超強的專注力。當外界評價不再成為禁錮時,個人主觀能動性就有望完全發揮出來。
在生活中,我們有時會遭遇質疑,聽到閑言碎語。如果過分在意別人的評價和態度,自己的生活就會受到影響,感到不快樂。在我們周圍,有人因無休止的物質追求和社會評價,將生活的真諦忘得一干二凈。他們為生計奔波,糾結于復雜的人際關系。美國心理學家羅伊·鮑邁斯特曾提出著名的“自我損耗”理論:盡管你什么都沒做,但是每一次糾結和焦慮,都會損耗你的心理能量。每消耗一些心理能量,你的執行力就會下降一些。越是簡單的人,效率越高;越是克制的人,走得越遠。
美國埃默里大學教授馬可·鮑爾萊恩說過:“一個人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明白每天發生在我們身邊的99%的事情,對于我們和別人而言都是毫無意義的。”《百年孤獨》的作者加西亞·馬爾克斯有個習慣:寫作的時候絕不出家門。即使寫不下去,來回踱步,即使煩躁到把家里的門板拆掉,他也絕不離家半步。因為他明白,如果“出去放松一下”,就一定會被與自己無關的事消耗時間和精力。
很多時候,我們阻止不了他人的惡意詆毀,但有能力將其屏蔽。日本知名作家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道:“不管全世界所有人怎么說,你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確的。不論全世界所有人怎么看,你都不該因此打亂自己的節奏。別人怎么說都與你無關,盡管按自己的意愿去生活。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尋求什么,我的人生是我的,你的人生是你的。”
奧地利個體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德勒告訴我們,人與人之間的沖突常常是由于過多介入他人的課題或讓他人干預自己的課題。每個人的生活都是獨一無二的,我們無法從他人的評論中找到自己的價值。認知偏差會讓我們在人際關系與社交互動中,因為對自己或他人過度在意而迷失方向。或許是過分擔憂外界的看法,或許是害怕自己沒有達到別人的標準,這樣的想法最終可能引導我們走向自我否定。對于那些情感反應敏感的人來說,認知偏差的負面影響尤其明顯。我們只有屏蔽無關緊要的評價,才能從內耗的漩渦中走出來,聽到靈魂深處的聲音,活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著名作家、戲劇家、翻譯家楊絳說:“我們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認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與他人毫無關系。”
如何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擁有自己想擁有的生活?
一是屏蔽他人的評價。不要讓自己活成別人口中的模樣,不要因為別人的質疑和貶低就放棄自己喜歡的東西。
二是屏蔽壞情緒。不論是自己的還是別人的壞情緒,都是會傳染的。我們要學會屏蔽壞情緒,同時不讓自己的負面情緒影響別人。
三是屏蔽“無效社交”。社交的本質應該是從自己出發,讓自己感到愉悅,或給自己帶來收獲。勉強自己融入不喜歡的圈子,是浪費時間和精力。專注于自己,提升自身價值,讓自己更優秀,才能吸引更多“同頻”的人。
正如美國著名心理學家戴爾·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中所言:我們無需為他人的情緒負責,要為自己的幸福而活。在掌握了屏蔽力之后,我們終將以最真實的自我,迎接這個美好的世界。屏蔽力不是厭世、不是逃避,而是一種選擇。在這個喧囂繁雜的世界中,屏蔽力是能幫助你守護能量,沉下心來發展的能力。
屏蔽力能夠讓我們更加專注。我們在處理各種事務時,不可避免會接收到包括噪聲、媒體報道、輿論等在內的各種信息。這些信息有的看似有用,實質上只會影響我們的思維,分散注意力。如果我們擁有足夠的屏蔽力,就能快速過濾無用的信息,幫助我們更好地集中注意力,提高工作效率,增強創造力。對于那些消耗我們的人和事,不要過多地關注。
屏蔽力能夠讓我們更加獨立。越是懂得屏蔽,越能優化我們的思想屬性,較少被外界因素所左右,更加獨立地思考問題。很多時候,屏蔽是為了給內心的那束光釋放的機會。越清楚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越能讓我們的內心世界變得真實和清醒。只有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立空間,才能堅定地守住內心的一方凈土,活出自己滿意的人生。
屏蔽力能夠讓我們更加堅定。在面對負面情緒時,我們往往會陷入掙扎。屏蔽力可以幫助我們從容面對挫折,保持內心的平和和堅定。在面臨一些困難和挑戰時,其他人可能用不同的方式來影響我們,有人可能指責我們做得不夠好,或者質疑我們的能力。如果我們能夠屏蔽這些負面信息,只關注自己的目標和信仰,就能抵御干擾。英國作家莎士比亞說:“逆境猶如微風,吹亮我們內心的火焰。”當我們專注于內心的力量和目標,就能更加堅定地邁向成功。
據統計,人們每天要檢查手機超過100次。在某種程度上,手機是一個巨大的干擾源,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許多人陷入“信息過載”,無法進行正常的思考和判斷。
我們有足夠的屏蔽力,就能排除無用信息,提高“認知極限”(能認識到的事物和世界的極限)。有些人屏蔽力不足,“認知極限”不夠,只看到表面的東西,不能深入挖掘事物的本質和內涵。
英國愛丁堡大學名譽教授彼得·希格斯是個屏蔽力超強的人。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希格斯粒子”(又稱“上帝粒子”)相關研究成果,使他榮獲201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希格斯不用手機,也不大看電視,他的住所沒有網絡。當年要不是在街上碰到鄰居恭喜他,他甚至不知道自己獲得了諾貝爾獎。
編輯:姚志剛? ? 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