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克錦

以色列對聯合國的指控又增加了一個“證據”:2月10日,以軍宣稱在聯合國近東巴勒斯坦難民救濟工程處(UNRWA,下稱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加沙地帶總部的地下室,發現了哈馬斯武裝組織的重要通訊和情報設施。以軍同時發布了這座通訊中心的相關圖片和視頻。對此,近東救濟工程處的主任專員辯稱“不知情”,因為該機構工作人員早已撤離該總部。
此前,面對以色列指控該機構有雇員參與哈馬斯對以襲擊,近東救濟工程處曾于1月26日宣布將進行調查,并立即終止與有關雇員的合同。此舉可謂迅速果斷,但仍有十幾個捐助國紛紛宣布暫時凍結對該機構的捐助。完全依賴捐助的該機構立即陷入“斷糧”危機。
近東救濟工程處在加沙地帶有約1.2萬雇員,這些捐助國為什么因為其中的十來名雇員參與哈馬斯的行動,就要凍結資金?這要從該機構的歷史及其與以色列之間的恩怨談起。
不同于其他聯合國機構,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工作對象只有一個,那就是1948年巴以戰爭后的巴勒斯坦難民。而其他地區的難民事務,基本上都由稍后成立的聯合國難民署負責。
與常規的救濟難民的國際機構不同,近東救濟工程處除了提供基本生活設施和服務之外,還提供教育、醫療、就業和其他社會保障,因而深度嵌入了巴勒斯坦地區的社會治理。
近東救濟工程處1949年底剛成立時,巴勒斯坦難民約有70萬。因為巴以沖突一直沒有解決,這些難民一直留在該機構提供的難民營,他們的孩子也多成為難民。目前,近東救濟工程處負責的巴勒斯坦難民已經有600萬左右,其中很多是難民三代和難民四代。
這些難民除了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還有一些分布在約旦、敘利亞和黎巴嫩等國。這些難民主要生活在近東救濟工程處認可的59所難民營。經過多年建設,難民營基本是由鋼筋混凝土建造的低層樓房,而非簡易帳篷。其外觀和一些發展中國家的城市面貌差別不大。
難民數量眾多,近東救濟工程處的規模也很龐大,目前大約有3萬雇員,是聯合國規模最大的機構。這些雇員中,有99%是巴勒斯坦人,其中有40%在加沙地帶工作;近東救濟工程處的資金,也有大約41%用于加沙地帶。其官網的數據顯示,該機構所涉及的加沙地帶的難民有170萬。
這些因素,令近東救濟工程處成為加沙地帶僅次于哈馬斯的“影響力第二大機構”。
對于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存在及其工作,以色列一直很不滿。之所以不滿,主要有三個原因。
第一,從長期的政治考慮出發,以色列認為該機構的工作影響以色列的生存。
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存在,對巴勒斯坦難民來說,有極大的象征意義。只要該機構存在,這些巴勒斯坦人領取救濟的難民身份就有保障。而且,近東救濟工程處也不從事讓這些難民融入安置國的工作,這就意味著,這些難民有回到自己故土安置的希望。
而他們的故土,有些是聯合國決議規定的以色列領土,有些則是被以色列占領的領土。所以對以色列來說,幾百萬巴勒斯坦難民回歸故土,是對以色列生存的威脅。以色列認為,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存在也是解決巴以問題的一個障礙。難民安置問題,是巴以之間最棘手的問題之一。
第二,以色列和西方國家認為,近東救濟工程處在加沙地帶開設的學校,教育中有反猶太、極端化的傾向,對以色列是個威脅。
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官方數據稱,在這次加沙沖突爆發前,該機構在加沙地帶開設有183所中小學,共有教師約一萬人,為大約30萬加沙一至九年級的孩子提供教育。
近東救濟工程處主任專員、瑞士人拉扎里尼在一個聽證會上承認,該機構在加沙學校的一些教材中,含有反猶太、贊揚恐怖行動、煽動暴力等內容。
長期以來,以色列一直指責這些學校的教材中,有反猶太主義和“恐怖主義”的內容。2021年,歐盟、英國、加拿大等近東救濟工程處的捐助者,開始調查這些學校的教材中反猶和恐怖主義的內容。同一年,近東救濟工程處主任專員、瑞士人菲利普·拉扎里尼在一個聽證會上承認,該機構在加沙學校的一些教材中,含有反猶太、贊揚恐怖行動、煽動暴力等內容。不過該機構表示,一直正視和解決這個問題。
第三,以色列和一些西方國家認為,近東救濟工程處和哈馬斯之間有“合作”。這些合作包括但不限于,哈馬斯經常利用近東救濟工程處修建的學校、醫院甚至該機構的辦公室作為掩護,或者在這些建筑的附近向以色列發動襲擊;哈馬斯在一些醫院的地下挖建地道,有些醫院地下還有哈馬斯的彈藥庫、配電房和彈藥庫等等。對于這些指控,近東救濟工程處的反應一般是否認,或者表示“不知情”。
以色列還指責,近東救濟工程處在加沙的雇員中,有哈馬斯組織的成員。以色列媒體甚至稱,近東救濟工程處實際上已經成為哈馬斯的“平民機構”(哈馬斯本身有軍事機構和政治機構之分)。
對于這些指控,近東救濟工程處認為,由于該機構是加沙地帶最大的救濟和援助機構,哈馬斯又是加沙的控制者和管理者,很多救濟工作需要通過哈馬斯的管理機構進行,所以對近東救濟工程處來說,確實很難保證雇員沒有“不當行為”。
為此,近東救濟工程處每年都會把自己的雇員名單交給機構辦公室所在國(包括以色列)的政府審查,看是否有“問題雇員”。該機構稱,以色列也沒有對這些名單作過什么評價。
實際上,有曾在近東救濟工程處工作的美國官員聲稱,該機構和哈馬斯的合作,在加沙地帶是“公開的秘密”,但以色列一直沒有公開具體的證據,直到去年10月7日哈馬斯對以色列展開大規模恐襲后,此事才逐漸成為爭議焦點。
在以色列展開大規模報復行動三個多月后,2024年1月底,以色列正式向近東救濟工程處提供證據,指控該機構有雇員參與了哈馬斯對以色列的襲擊。
以色列方面稱,通過信號情報、電話截聽、對哈馬斯俘虜的審訊等渠道,將所得的信息綜合之后,確定有12名近東救濟工程處的雇員參與了那次襲擊。
美國大報的一篇報道稱,根據以色列提供給美國的文件,這些雇員的身份分別是:七人為學校的教師,兩人是學校其他工作人員,一人為文員,一人為社工,一人是倉庫經理。
這些參與襲擊的雇員,有十人是哈馬斯組織的成員,另有一人是杰哈德組織成員。他們參與襲擊的具體行動包括:一名教師及其兒子綁架了一名婦女;那名社工則在襲擊中為哈馬斯分發彈藥、協調車輛,并搶奪了一名以色列士兵的遺體;還有一名雇員直接參與了屠殺。
以色列方面稱,以色列情報部門的電話追蹤還顯示,其中有六名雇員在襲擊中進入以色列境內,另外幾名雇員在電話中討論過參與襲擊,還有一名雇員收到的信息命令他把哈馬斯藏在他家的火箭彈拿去。
而且,以色列情報部門的文件還指控,近東救濟工程處有190名雇員是哈馬斯組織的核心成員,“有10%的近東救濟工程處雇員和哈馬斯組織有聯系”。以色列沒有就這兩項指控向外界公布證據。
除了對參與恐襲的雇員的指控,以色列還在幾個月的戰事中,逐步“證實”過去對近東救濟工程處的一些指控。比如在幾所醫院的地下,發現哈馬斯修建的地道,地道里有哈馬斯的指揮中心、為哈馬斯輸送電力的設施、關押人質的場所等等。
面對以色列有關其雇員參與哈馬斯恐襲的指控,近東救濟工程處主任專員拉扎里尼宣布立即解雇這些雇員,并展開調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震驚”之余,也在第一時間要求就這一“極其嚴重的指控”展開調查。
實際上,拉扎里尼在1月17日就已經宣布,近東救濟工程處將委托專家進行一次獨立審查。為回應這一請求,古特雷斯組建了一個獨立審查小組。小組由法國前外長科隆納領銜,并由三家研究機構共同完成調查分析。這三家機構分別是瑞典拉烏爾·瓦倫貝格人權與人道法研究所、挪威克里斯蒂安·米切爾森發展研究所,以及丹麥人權研究所。
聯合國方面的反應不可謂不迅速,但有雇員參與哈馬斯襲擊,已經給近東救濟工程處造成嚴重后果:近20個主要捐助國宣布暫停捐助。
近東救濟工程處雖然是聯合國最大的機構,但其經費卻不是從聯合國預算中來,而是靠聯合國成員國自愿捐助。
近東救濟工程處的預算,每年約有10億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雇員的開支以及該機構本身的運營。2022年,該機構獲得大約11億美元的捐助,其中捐助最多的是美國,約3.4億美元,其次是德國,約2億美元,第三是歐盟,約1.14億美元;隨后是瑞典、挪威、日本、法國、沙特、瑞士和土耳其。
以色列情報部門還指控,近東救濟工程處有190名雇員是哈馬斯組織的核心成員,“有10%的近東救濟工程處雇員和哈馬斯組織有聯系”。
近東救濟工程處雇員參與哈馬斯襲擊事件曝光后,美國率先宣布暫停對該機構的捐款,隨后德國、歐盟、日本、加拿大、瑞典、瑞士、英國等也宣布暫停捐款。
當然也有分析認為,暫停捐款其實“留有余地”,比如美國的暫停捐款真正涉及的金額只有33萬美元,與其3.4億美元的總捐款相差甚遠,而歐盟決定所涉及的捐款,原本也是計劃到2月底才撥給近東救濟工程處的。
比利時、意大利、挪威、卡塔爾、沙特、西班牙和土耳其等國,則表示對聯合國雇員參與哈馬斯襲擊一事感到擔憂,但會繼續捐款。
由于全靠捐款,近東救濟工程處經常面臨財政困難和不確定性,但這一波暫停捐助潮還是令該機構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可能在2月份就耗盡資金。
面對加沙難民急需救助的局面,不僅聯合國和諸多中東國家強烈呼吁西方主要捐助國改變主意,繼續捐助計劃,“不能因為極少數人的行為而懲罰加沙地帶的難民”,歐美也有很多聲音要求各捐助國考慮加沙難民的處境。
而且無論美國還是歐洲國家,也都意識到,如果近東救濟工程處無法運營,從目前情況來看,還沒有其他組織和機構能夠替代它,應對巴勒斯坦難民問題。
所以,盡管以色列屢屢想要借此削弱乃至廢止近東救濟工程處,用其他國際救濟機構取代它,西方捐助大國卻更希望近東救濟工程處通過這一事件,能夠認真對待它與哈馬斯的關系,認真解決其內部腐敗、與哈馬斯“合作”的問題。因此,近東救濟工程處對雇員參與哈馬斯襲擊一事的調查結果非常關鍵。
科隆納領銜的審查小組于2月14日開始工作,預計在3月下旬向秘書長提交一份臨時報告。最終報告則預計將于今年4月下旬完成,并向外界公開。
盡管以色列稱這次聯合國雇員參與哈馬斯的襲擊只是“冰山一角”,但最終報告出來后,外界可望通過對此事的調查,了解聯合國旗下最大的機構究竟是不是成了哈馬斯的“平民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