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建
應“雙減”政策落實的要求,教師在教學期間科學設置相應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尊重學生個體化差異,為學生的課堂學習做合理的安排,幫助學生進行美術知識的學習,有效提升學生課堂學習效率,減輕學生課堂學習負擔,從而實現(xiàn)減質增效。“雙減”理念下的小學美術高質量課堂構建有哪些實踐策略呢?
一、革新教學思想,樹立科學的教學理念
首先從學生的自身角度出發(fā),重視學生在美術教學中的素質教育,不僅要關注學生美術技巧的學習,還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開發(fā),教師應本著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開發(fā)學生在課堂上的潛力,真正落實“雙減”政策。如在學習“美麗的紋樣”這節(jié)課時,應從美術的角度分析紋樣,如制作的過程是怎么樣的,是圖形幾何還是點線面的結合,紋樣對于事物外部的改觀起到了什么樣的效果,從美術角度分析,不再單一地對某一事物進行教學,深化學生對美術知識的理解。
二、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
美術知識的學習是多方面的,每個學生的天賦也是不同的,對于不同事物的感知能力也是不一樣的,因此在進行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的表現(xiàn)不可能是一致的,應充分尊重學生個體化的差異,讓學生在課堂上善于表現(xiàn)自己,充分激發(fā)學生自身內在的潛能。如在講解“陶泥的世界”這節(jié)課時,陶泥具有多變的特點,教師為學生準備一些陶泥,講述泥塑的制作技巧,然后讓學生根據(jù)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知識,制作自己的泥塑作品,鍛煉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和創(chuàng)造能力,讓學生在美術學習的過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個性。
三、走出校園,在大自然中點燃藝術實踐的靈感
在進行小學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立足于教學實踐,走出校園,讓學生根據(jù)自己對身邊生活事物的理解,尋找美術創(chuàng)作的靈感,增加美術課堂的教學實踐性,有效激發(fā)學生美術實踐能力。在“雙減”政策背景下,教師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尊重學生在課堂上的學習和發(fā)展。如在講授“色彩的和諧”這堂課時,色彩的選擇和搭配是美術學習中的重點,因此,在學這門課時,先讓學生對所有的顏色有一個清晰的概念,選出自己最喜歡的顏色,然后準備一個空白的偶人,讓學生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對其著色。從顏色的搭配和給人的感覺,對學生的作品進行有效分析,讓學生理解顏色搭配對于事物的重要性,深化學生對內容的理解。
四、小組合作學習,調動學生學習動機
在小學美術的教學環(huán)節(jié),想要打造一個符合學生的高質量課堂,需要教師摒棄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嘗試采用合作教學、翻轉教學等新穎的模式授課,凸顯學生的主體性特點,以此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好奇心和動機。在美術課堂上,教師可鼓勵學生自主劃分小組,開展合作學習,保證每一位學生都在團隊中發(fā)揮出智慧的力量。如在教學“神州大地之旅”時,教師可在課堂的導入環(huán)節(jié)利用多媒體為學生播放兩條旅游路線的介紹視頻,分別為“北京—西安—敦煌”“安徽黃山—廣西漓江—四川九寨溝”,讓學生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了解我國的大好河山,激發(fā)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學習的好奇程度。隨后,教師引出本節(jié)課的內容,要求學生完成“運用手工的方式制作一面帶有景觀圖案和景觀介紹的小紅旗”這一合作學習的任務。在任務的引導下,學生自由地結合成小組,利用圖畫本、鉛筆、油性筆、剪刀、膠水、卡紙等材料完成小組任務。學生在動手操作之前,教師要對任務地點進行大致的介紹,讓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景點,并掌握材料的使用方法。最后,學生在合作的過程中,教師采用流動觀察的方式,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保證學生都可以參與課堂的活動,實現(xiàn)高質量課堂的構建。
五、隱性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在“雙減”的理念下,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實際學習的水平,并且認識到想要真正地落實全新的教育理念,就要保證每一位學生都找到自己的學習方面的臨界點,以此為方向進行各種各樣的學習活動。美術是一門藝術性的學科,具有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等特點,教師在打造高質量課堂的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個性化的發(fā)展,這也是美術教學的一個獨特的地方,讓學生的各種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六、信息技術教學,提升美術課堂質量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可借助信息技術輔助教學,讓教學得到質的提升,既可以優(yōu)化美術教學的形式,還可以縮短理論講授的時間,讓學生有更多自主創(chuàng)作和鑒賞的時間。如在學習“自行車和摩托車”的課程時,首先,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播放自行車的零件組合的創(chuàng)意視頻,讓學生了解自行車零件的功能。在觀看的過程中,學生便會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和鑒賞,在整體上對自行車的構造有一個基本的認識。其次,教師為學生呈現(xiàn)圖片,讓學生欣賞自行車的發(fā)展史,在對自行車有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呈現(xiàn)帶有科技性的自行車,并為學生布置想象類設計任務,讓學生設計一個未來的自行車。學生自己搜集材料,并完成創(chuàng)作。最后,在班級內展示,闡述自己的設計理念。教師這樣的教學形式,不僅讓美術作品更加直觀,還提升了課堂的趣味性,讓學生的美術綜合水平得到全面發(fā)展。
七、豐富教學評價,發(fā)展學生美術素養(yǎng)
在小學美術課堂上,教師要一改過去的評價方式,嘗試采用自評、互評等多種評價方式,讓學生在評價的過程中收獲知識與能力。如在教授“變廢為寶”一課時,教師結合教材當中的內容,設計了“我會利用生活垃圾”的活動。首先,讓學生到教室外邊收集隨處可見的生活垃圾(需要學生思考該垃圾是否可用于創(chuàng)作);然后,在對收集的垃圾進行清洗之后,讓學生分享自己將該垃圾“變廢為寶”的理念和思路,并將思路一致的學生劃分為一個小組,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創(chuàng)作。最后,在展示環(huán)節(jié),教師引導學生從不同的方面介紹自己的作品,并嘗試對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打分評價。在這一基礎上,教師還可以讓小組之間相互評價,對其他人創(chuàng)作出來的作品提出合理化的建議,讓學生對作品進行改進,呈現(xiàn)出一個最優(yōu)的作品。上述評價的方式,不僅可提升學生的美術欣賞的能力,還可以在相互評價、相互提建議的過程中,創(chuàng)新自己的美術思路,進而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 錢昭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