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敏
目前, 針對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患者的治療, 需圍繞根除幽門螺桿菌進行, 尤其是在癌變發生之前進行幽門螺桿菌根除處理, 以此有效降低胃癌的發生風險。目前, 幽門螺桿菌根除治療主要有如下方法, 包括三聯療法、含鉍/不含鉍(伴隨療法、序貫療法、混合療法)四聯療法以及雙重療法[1]。但是, 近年來, 隨著臨床中抗菌藥物的應用逐漸普及,各類抗菌藥物的耐藥性呈增加趨勢, 標準三聯療法的實踐應用效果也呈現衰弱趨勢。如何提高臨床中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根除率是臨床關注的一個重點方向[2]。與常規四聯療法中用藥耐藥性的不同, 幽門螺桿菌對阿莫西林的原發耐藥性、繼發耐藥性偏低[3]。研究設計對照試驗, 引入艾司奧美拉唑聯合大劑量阿莫西林治療方案, 就其實踐效果與常規四聯療法治療的差異展開對比, 過程、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從2021 年1 月~2022 年12 月間本院接收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中篩取60 例作為觀察對象, 經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 每組30 例。觀察組中, 男15 例, 女15 例;年齡24~58 歲, 平均年齡(45.56±7.44)歲;病程5.2~18.8 個月, 平均病程(12.9±2.7)個月;慢性胃炎患者12 例, 胃潰瘍患者10 例,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8 例。對照組中, 男16 例,女14 例;年齡25~55 歲, 平均年齡(45.50±6.94)歲;病程6.0~18.5 個月, 平均病程(12.5±2.3)個月;慢性胃炎患者13 例, 胃潰瘍患者11 例, 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患者6 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①基線、隨訪資料完整;②年齡≥18 歲、<60 歲;③符合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診斷標準, 入組后經胃鏡下活檢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確診[4];④入組前1 周內無其他相關藥物治療史;⑤依從性良好, 自愿參與研究, 取得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①合并其他消化道疾病患者;②嚴重心臟、肝腎功能障礙患者;③妊娠期、哺乳期女性患者;④血液系統疾病患者;⑤惡性腫瘤、糖尿病患者;⑥對本次研究過程所涉及用藥存在禁忌證、過敏患者;⑦依從性、配合度無法達到研究要求患者。
1.3 方法
1.3.1 觀察組 應用艾司奧美拉唑聯合大劑量阿莫西林治療:艾司奧美拉唑(阿斯利康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46379)口服, 餐前1 h 用藥, 3 次/d, 40 mg/次;阿莫西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 國藥準字H44021518)口服, 餐后2 h 用藥,3 次/d, 1 g/次。療程14 d。
1.3.2 對照組 應用常規四聯療法治療:艾司奧美拉唑口服, 餐前1 h 用藥, 2 次/d, 20 mg/次;阿莫西林口服, 餐后2 h 用藥, 2 次/d, 1 g/次;枸櫞酸鉍鉀(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 國藥準字H10920098)口服, 晨起及睡前用藥, 2 次/d, 220 mg/次;克拉霉素(上海雅培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3044)口服, 餐后2 h 用藥,2 次/d, 0.5 g/次。療程14 d。
1.3.3 健康宣教 治療期間, 需對患者進行健康宣教,叮囑患者做好日常常用品的消毒, 可單獨使用餐具, 預防幽門螺桿菌交叉感染;叮囑患者注意飲食規律, 防止暴飲暴食, 飲食避免油膩、刺激性食物, 飲食應以清淡、易消化的食物為主, 注意衛生, 告知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治療期間相關注意事項, 用藥前告知患者藥品的藥效、用法用量以及可能存在的不適反應, 使患者能夠提前做好心理準備, 記錄患者治療期間的不良反應、不良事件, 并進行對應處理。
1.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4.1 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率 療程結束后, 對患者進行快速尿素酶試驗、尿素呼氣試驗復查, 評估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率, 計算公式[5]: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率=復查結果陰性患者數/總患者數×100.00%。
1.4.2 治療效果 療程結束后, 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量化評估, 以3 個維度進行區分, 即顯效、有效、無效, 不同維度判定標準如下:經治療, 患者臨床相關癥狀基本消失, 各項生命體征指標基本恢復正常, 各項臨床檢查結果基本正常, 幽門螺桿菌復查結果陰性, 為顯效;經治療, 患者臨床相關癥狀明顯好轉, 各項生命體征指標趨近正常, 各項臨床檢查結果趨近正常, 幽門螺桿菌感染復查結果陰性, 為有效;未達到前述標準即定義無效。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
1.4.3 治療滿意度 療程結束第1 次復查時, 對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進行量化評估, 以3 個維度進行區分, 即非常滿意、基本滿意、不滿意, 不同維度判定標準如下:治療期間, 患者基本無不良反應, 無不適癥狀, 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 生命體征指標基本正常, 為非常滿意;治療期間, 患者偶有不良反應、不適癥狀, 但可耐受, 治療后, 臨床癥狀明顯改善, 生命體征指標趨近正常, 為基本滿意;未達到前述標準即定義不滿意。滿意度=非常滿意率+基本滿意率。
1.4.4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由醫生進行該項指標的隨訪、統計, 包括腹瀉、皮疹、納差、腹痛等。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總根除率為96.67%(29/30),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431, P=0.0444<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根除率比較[n(%), %]
2.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29/30), 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n(%), %]
2.3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為93.33%(28/30), 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比較[n(%), %]
2.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 與對照組的20.00%(6/3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 %]
幽門螺桿菌感染是一種消化道系統性疾病, 而幽門螺桿菌長期感染則是胃癌發生的重要微生物危險因素, 在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中, 接近20%的患者可能患上消化性潰瘍[6-8]。以往, 臨床中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主要以常規四聯療法進行治療, 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 常規四聯療法初期治療效果較好, 但隨著療程的增加, 藥物的普遍使用, 幽門螺桿菌感染相關疾病的治療效果呈下降趨勢。因此, 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的治療, 臨床不斷推出新型藥物來應對患者的耐藥性問題[9-12]。
本次研究中, 即針對觀察組患者實施大劑量阿莫西林聯合艾司奧美拉唑治療, 其中, 艾司奧美拉唑屬于質子泵抑制劑藥物, 在用藥后能夠對機體幽門螺桿菌活性產生抑制效果, 發揮殺菌、抑菌作用;阿莫西林作為一種廣譜抗菌藥物, 也具有較強的殺菌、抑菌效果, 用藥后能夠直接抑制幽門螺桿菌的生長, 針對性解決病因[13-16];在研究用藥中, 選擇大劑量阿莫西林用藥, 是由于在臨床治療中, 患者容易出現治愈后復發情況, 藥物根除不徹底, 在大劑量對癥用藥下, 能夠避免停藥后菌株再次感染, 最大程度抑制病菌, 提高幽門螺桿菌的根除率, 預防復發[17-19]。本次研究結果也顯示, 觀察組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總根除率為96.67%(29/30), 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29/30), 高于對照組的80.00%(24/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治療滿意度為93.33%(28/30), 高于對照組的73.33%(22/3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觀察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0.00%(3/30), 與對照組的20.00%(6/30)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此外, 在黃昊等[20]的研究中也指出, 針對同類型患者, 相同治療方案用藥下, 對于提高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提升治療效果價值顯著, 且不良反應少。說明了該治療方案的有效性、安全性。
綜上所述, 針對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 大劑量阿莫西林聯合艾司奧美拉唑治療方案的應用可有效提升患者的幽門螺桿菌根除率, 促進患者康復, 改善患者預后效果, 效果顯著, 且安全性高、適用性好, 具有臨床可行性價值。同時, 本次研究也存在著以下局限性, 例如納入樣本量較少;未寬泛觀察對象年齡, 無18 歲以下、60 歲以上樣本;未展開藥敏試驗;以上問題, 會在后續的研究中不斷完善、深入, 旨在為類似患者的治療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