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金玉
CVA 為臨床常見的腦血液循環障礙性疾病, 該疾病存在較高的致殘率、死亡率[1]。較多研究指出[2],CVA 患者早期實施康復訓練可對無功能區的神經元細胞功能有效活化, 使肢體保持一定的關節活動度, 可加快恢復上肢功能, 對于預后的改善非常重要[3]。近幾年, 各國大量研究了CVA 服務模式、康復訓練方法、恢復機制等[4]。為了分析上肢體位干預、康復訓練對CVA 患者上肢功能的影響, 本次研究將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本院70 例CV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對其中35 例患者實施上肢體位干預、康復訓練措施, 獲得滿意效果, 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1 年1 月~2022 年6 月本院70 例CVA 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 各35 例。觀察組男19 例, 女16 例;平均年齡(50.26±4.13)歲。對照組男20 例, 女15 例;平均年齡(51.15±4.2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對照組采取常規護理, 即密切監測并及時上報生命體征變化, 做好用藥和輸液工作, 給予患者鼓勵和支持, 遵醫囑指導患者完成康復訓練, 預防各種并發癥發生等。觀察組采取上肢體位干預+康復訓練,具體如下。
1.2.1 上肢體位干預 ①讓患者保持仰臥位, 將薄枕置于患側肩胛骨下, 輕微外展肩關節, 同時保持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為伸展狀態, 手心向上, 該操作可防止患側肩胛骨出現后縮問題。②患者處在健側臥位狀態下, 可將健側上肢自然放置, 并且將枕頭置于患側胸前, 患側上肢置于其上, 前屈肩關節>90°, 伸展指關節、腕關節、肘關節, 手心朝下, 防止患側肩胛骨屈曲、后縮而出現痙攣。③患側臥位體位, 前伸患者的上肢以及肩胛(肩部改肩胛), 同時伸直腕關節、肘關節以及指間關節, 后旋前臂, 掌心朝上, 避免患側肩胛骨痙攣、屈曲、后縮, 預防攣縮、畸形。
1.2.2 康復訓練 ①被動活動訓練:a.健側臥位, 被動活動關節。活動肩胛骨:康復師與患者面對面, 將一只手放置在患側肩峰處, 對動作方向控制, 另一只手穿過腋下, 前臂對患側上肢有效支托, 保持外旋, 對肩胛下角、肩胛骨內側緣固定;兩只手配合, 可以將肩胛下角提起或者對肩峰推動, 從多個方向松動肩胛骨。抬高上肢外旋:肩胛骨在活動前先松動, 外旋肩部, 同時抬高上肢, 且保持肘關節處在伸直狀態, 手掌向著床頭方向, 大拇指向著身體外方。b.仰臥位, 被動活動關節。護理人員一只手對肩胛骨固定, 另一只手外旋患者的上肢;雙手輕微用力, 患側肩部向外拉伸,且將肩胛骨向下推;上肢前屈>90°, 外旋上肢;上肢前屈90°, 屈肘-伸肘。②體位移動:a.澳大利亞提升法, 此方式幫助患者完成床上移位。助手于患者兩側,兩側下肢在床面保持跪位, 同患者保持相反朝向, 將患者的手放置大腿下方, 同時互相抓握對方的手腕, 助手抵住患者雙肩, 用力向中間靠攏, 用力站直膝部, 將雙手握住后從床上提起患者;b.床到輪椅的被動轉移法,告知患者將患側上肢用健手環抱在胸部位置, 護理人員站在患者的背后處, 雙手穿過患者的雙側腋下, 助手托起患者的膝關節將其下半身托起, 兩人合力提起患者, 自床上向輪椅轉移。③上肢和肩部主動活動:a.擠壓肩關節法, 此動作可避免肩關節出現半脫位, 使患肢肢體感覺增加, 緩解患肢痙攣;b.屈曲手指活動, 外展肩關節, 伸展肘關節, 并控制拇指關鍵點, 此動作可對上肢痙攣產生拮抗作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上肢功能 治療前后, 采用FMA 評價患者上肢運動功能, 分數越高表示上肢運動功能越好[6];采用BI 指數評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分數越高表示獨立性越強[7];采用VAS 評價患者上肢疼痛程度, 分數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
1.3.2 肩關節活動度 治療前后, 記錄患者外旋、外展、前屈度。
1.3.3 并發癥 記錄患者上肢肌痙攣、肩手綜合征、肩關節脫位、肩痛發生情況。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對比 治療前, 兩組VAS 評分、BI 指數及FMA 評分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BI 指數及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對比( ±s, 分)

表1 兩組患者上肢功能對比( ±s, 分)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VAS 評分 BI 指數 FMA 評分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7.30±2.36 2.82±1.41a 38.27±5.81 71.91±6.70a 13.31±10.37 43.14±11.33a對照組 35 7.65±2.30 5.30±1.67 40.21±5.63 52.40±6.15 14.14±11.02 19.45±10.71 t 0.628 6.713 1.419 12.691 0.325 8.989 P 0.532 0.000 0.161 0.000 0.747 0.000
2.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治療前, 兩組前屈、外展、外旋度對比,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觀察組前屈、外展、外旋度均大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s, °)

表2 兩組患者肩關節活動度對比( ±s, °)
注:與對照組治療后對比, aP<0.05
組別 例數 前屈 外展 外旋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95.13±15.25 142.61±14.81a 102.44±14.45 147.80±13.61a 33.51±7.16 69.32±8.37a對照組 35 97.25±14.81 114.72±15.05 105.32±15.13 109.26±14.10 36.26±7.32 52.23±8.70 t 0.590 7.814 0.814 11.635 1.589 8.375 P 0.557 0.000 0.418 0.000 0.117 0.000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22.86%低于對照組的45.71%,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n(%)]
CVA 是突發且進展迅速的腦缺血性或腦出血性疾病, 該疾病對人們健康、生存質量存在嚴重危害[7]。早期治療及康復訓練與患者的預后存在一定關系[8]。實施有效、科學的康復訓練對加快肢體功能恢復、減少致殘率以及預后改善方面效果顯著[9]。
CVA 患者顱內受損位置、病灶附近會出現一些“失能狀態”的神經元, 通常發生在基底節、腦干和白質區域, 可支配脊髓運動前角細胞的椎體受損, 使得脊髓喪失了支配調節指令, 對一些原始反射產生誘導其釋放的作用, 致使肢體產生失調反應, 即聯合反應、共同運動、肌肉痙攣等, 并且此反應會對關節活動度產生直接影響, 進而出現肢體功能障礙[10-12]。上肢以肱骨內旋為主要癥狀, 出現肩胛骨下沉、后縮, 肌張力失衡, 肩胛骨和肱骨之間缺少了協調效果, 且在上肢進行主被動活動時不能隨之配合旋轉, 若出現體位不當,易出現肱骨頭擠壓肩峰的硬骨, 從而對中間的軟組織造成損傷[13,14]。另外, 肩胛骨不能充分的前伸、旋轉也是損傷上肢的一個主要原因[15]。本研究中, 對CVA患者采取上肢體位干預和康復訓練, 結果顯示, 治療后, 觀察組VAS 評分低于對照組, BI 指數及FMA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分析原因:上肢體位干預中合理擺放肢體可保護機體組織結構, 減輕運動功能失調而出現的損傷程度??祻陀柧殑t是將大腦中可以接收鍛煉的代表區域的皮質擴大,增加傳遞興奮速度, 使傳遞效率提升, 對病灶附近的正常區域產生重組功能作用, 對無功能區的神經元細胞產生活化其功能的作用, 使偏癱肢體從松弛狀態直接進入運動分離狀態, 使痙攣程度減輕, 防止機體出現過用、廢用、誤用綜合征, 減少患肢恢復功能時間, 所以,上肢體位干預和康復訓練對于患肢功能的改善非常重要[16, 17]。
本研究其他結果顯示, 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關節活動度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表示上肢體位干預和康復訓練存在一定的有效性、實用性。盧小玲等[18]的研究中, 通過干預后, 觀察組FMA 評分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與本次研究結果相近, 進一步說明上肢體位干預和康復訓練效果顯著。本研究中, 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而制定了針對性的訓練計劃, 在制定計劃前全面分析患者的上肢功能、具體病情后進行相應的訓練方式。早期功能訓練主要為肢體按摩、被動訓練, 在患者病情好轉后再將逐漸增加活動量, 同時增加了主動訓練的項目, 在整個恢復期均實施體位干預。需要說明的是, 在實施體位干預過程中需要家屬配合,同時將擺放體位的正確方法告知家屬, 并講解其重要性, 防止出現損傷。
綜上所述, 對CVA 患者采取上肢體位干預與康復訓練可顯著改善其上肢功能, 減少并發癥發生率, 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