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政良

近期,筆者調研了福建省福州市長樂區利豐農業專業合作社,發現該合作社通過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帶動小農戶成員就業增收、安心種糧的同時,還根據市場需求和自身實際,因地制宜開展多元經營,探索多業融合發展,進一步增強了合作社發展能力,提高了經營收益,探索出了合作社提質增效的發展路徑。
利豐農業專業合作社成立于2011 年,位于長樂區江田鎮石門村,成員50 人,“90 后”帶頭人陳穎負責合作社運營管理工作。合作社主要從事馬鈴薯、水稻、蠶豆、萵筍等農作物生產銷售,同時提供病蟲害統防統治、機耕、機播、機收、馬鈴薯清洗等農業社會化服務。合作社擁有大中型拖拉機、插秧機、植保無人機、稻谷收割機、馬鈴薯清洗自動流水線等農業機械30 多臺(套),建設了大型農機庫、商品化包裝車間、冷藏庫等設施。合作社馬鈴薯、萵苣等農產品通過了4項綠色產品認證和ISO9001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擁有“吳航”牌蔬菜商標及6 項馬鈴薯生產自主專利,先后獲得市級、省級示范社,省級副食品調控基地等榮譽稱號。
一是創新季節性流轉模式。長樂區江田鎮江田村農戶陳某流轉所在小組35 畝耕地開展水稻種植。由于晚稻收割時間較晚,不夠傳統冬季蔬菜的生長成熟時間,造成了冬季土地閑置,農戶拿到的土地流轉費用也較低。合作社依靠自身冬種生產多樣性及規模經營優勢,引進晚熟馬鈴薯品種,探索出季節性流轉模式,創新了流轉費用和服務費用相抵消的利益聯結機制。合作方式上,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一季(約120 天)水稻種植服務,剩余時間(約240 天)農戶土地交由合作社耕種。費用支付上,合作社用120 天的農業社會化服務抵作農戶240 天的土地流轉費;農戶用240 天的土地經營權抵作合作社的服務費用。季節性流轉不產生資金流通,既減輕了合作社的資金周轉壓力,又增加了農戶收入,還解決了合作社冬種所需土地,實現了合作共贏。合作社根據自身能力,與農戶(代表)簽訂為期3~5 年的土地流轉合同,明確土地流轉雙方的權利和義務,保障了雙方的合法權益和收益分配機制。目前,合作社共流轉土地2350 畝,流轉費800~1000 元/畝,年租金約200 萬元。
二是有效利用社有土地。合作社利用成員作價出資的土地,結合自身實際開展適度規模經營,通過統一種苗供應,統一肥料、農藥采購,統一病蟲害防治,統一貯藏、運輸、檢測,統一銷售,打造現代化農業種植基地,實現了年產稻谷600多噸、馬鈴薯3000 多噸、萵筍等蔬菜5000多噸。另外,合作社充分發揮其成員居中協調的作用,幫助合作社流轉集中連片土地。如某成員所在村組有集中連片土地50 畝,涉及多戶農戶,其他主體想要流轉難度很大,但合作社以其成員為溝通橋梁,順利與農戶簽訂了流轉合同。
合作社緊盯市場需求,積極引進信息化監控平臺、植保無人機等現代農業裝備,推廣應用綠色高產高效技術,為農戶提供服務,增加了合作社服務性收入。長樂區江田鎮漳坂村村民外出經商居多,留守村民年紀較大且土地情結較重,不愿流轉土地。為進一步發揮合作社帶動作用,合作社與村委會召集村民共同研討,確定了在村民全程監督下,由合作社為農戶提供代耕、代育、代種、代治、代收的水稻生產托管服務,既降低了農戶的生產成本,也增加了合作社經營收入,同時滿足了農戶保留土地的愿望。2023 年,合作社為周邊村鎮230 多戶農戶,提供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近3000 畝次,節本增效約300 萬元。
一是增加了成員分紅收益。合作社開展多業務融合發展,有效增加經營效益,帶動成員增加分紅收益。合作社可分配盈余主要按成員賬戶記載份額比例分配,2023 年,合作社成員人均分紅7 萬~8 萬元。
二是增加了工資性收入。合作社雇工包括成員和非成員。對于成員工資,合作社根據出勤日和工種確定金額,每人每天150~300 元不等,務工成員年均工資收入達6萬元。對于非成員,合作社每年提供80 個就業崗位,年工資支出300 余萬元,人均工資收入3.75 萬元。
利豐農業專業合作社通過協同發揮成員及生產要素的比較優勢,將經營業務由產中向產前、產后各環節拓展,降低了交易成本,實現了規模經濟,提升了整體效益、產業競爭力和帶農增收能力。合作社還通過“抱團取暖”提高成員的市場談判地位,掌握交易主動權,創造了更多收益。但實踐中,該合作社存在成員合作內生動力不強的情況。調研中也發現其他一些合作社還沒有找到適合自身的發展模式。
農民合作社是構建現代農業經營體系的重要主體支撐,合作社的發展質量關系著現代農業經營體系建設的成色。要進一步強化合作社成員的合作觀念、合作意識、合作價值,增強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互助合作精神和契約意識,激發合作社成員積極主動參與合作的內在愿望。同時,鼓勵支持合作社依法因地制宜探索多元經營、多業融合發展等契合自身實際的發展模式,加快培育一批市場占有率高、品牌知名度大、競爭能力強、帶動能力強的合作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