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汽車輕量化是中國汽車產業實現轉型升級的必由之路。聚焦汽車輕量化領域高質量發展,文章對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發展現狀進行了分析,梳理了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從產業鏈升級、新質生產力培育、品牌提升、人才引進、營商環境優化等5 個層面提出發展建議。
關鍵詞:汽車輕量化;高質量發展;建議
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器、強國之基。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加快建設制造強省,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去年年末,山東省政府印發《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魯政字〔2023〕236 號)[1],明確提出要推動濱州市輕量化車身重點項目實施,壯大濱州市輕量化鋁材集群。因此,加快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高質量發展,既是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的重要體現,也是濱州市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需要。
一、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發展現狀
汽車制造業是濱州市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2023 年,濱州市汽車制造業增長較快,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8.1%,實現營業收入127.04 億元,同比增長4.04%,實現利潤總額1.34億元。去年以來,濱州市在加快推進以新能源汽車為核心的輕量化鋁新材料和裝備制造產業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針對性強且行之有效的政策,推動重塑濱州市輕量化鋁產業集群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步伐明顯加快,鋁輕量化汽車零部件產業發展迅速。同時,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也堅強有力,產業鏈協同共進、聚合發展能力增強,新質生產力培育加快,高質量發展扎實推進。從今年1-2 月份數據來看,濱州市汽車制造業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速4.8%,實現營業收入18.83 億元,增速36.1%。總體來看,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發展呈現良好勢頭,高質量發展態勢更加穩固。
二、當前汽車輕量化領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雖然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經濟總體保持增長態勢,但基于濱州市汽車輕量化總量小、基數低,疊加當前轉型升級“迫在眉睫”,仍存在一些問題:一是產業鏈不完善的問題。當前我市汽車輕量化領域產業鏈條呈現一定程度的脆弱性,主要表現在產業鏈不長、產業輻射范圍有限、產能不足、產業協同效應不佳、產業同質化與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等。當前,我市汽車輕量化鋁制造業既有龍頭企業,也有重點項目,全部從事生產汽車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車身生產等業務,產品主要集中于汽車輪轂、活塞等領域,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整車輕量化制造產業,沒有形成完整的產業鏈條和產業集群,亟需通過產業轉型提升綜合競爭力。
二是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當前我市汽車輕量化領域在自主研發和技術創新方面仍顯薄弱,同質化競爭嚴重,創新產品較少,國際市場競爭力相對較弱,大部分企業仍處在靠密集勞動力和傳統制造模式來參與市場競爭。此外,有些企業缺少技術帶頭人、高技術人才、復合型人才,需要加快培育和形成新質生產力,大力引進國內外掌握汽車輕量化技術的復合型人才,促進汽車輕量化領域高質量發展。
三、推進汽車輕量化領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
針對濱州市汽車輕量化領域存在的問題,同時借鑒外地汽車輕量化發展較好地區的先進經驗,提出以下建議:
(一)精準延鏈補鏈強鏈,打造產業鏈群集聚高地。調研發現,煙臺市在推動汽車輕量化產業鏈發展方面有著較好的可推廣、可復制的經驗并取得明顯成效。建議學習借鑒煙臺從龍頭企業到產業基地的思維,打造汽車輕量化材料人才聚集基地、科技創新基地以及成果轉化基地,不斷培育壯大濱州市優勢特色產業鏈。下一步,要聚焦我市傳統優勢鋁產業和新興鋁輕量化產業,立足現有產業基礎和相對優勢,瞄準產業鏈的薄弱環節和具備發展潛力的新領域,聚焦鋁合金新材料、汽車輕量化零部件、一體化壓鑄、汽車整車制造等領域,著力延鏈、補鏈、強鏈[2]。在“延鏈”方面,建議通過“筑巢引鳳”的方式引進一批汽車整車制造企業,加速布局整車、關鍵零部件等全鏈條汽車制造產業生態;在“補鏈”方面,建議在現有產業基礎上,強化產業發展要素分析,沿鏈培育一批“主營業務突出、創新能力強、成長性好”的輕量化車身和零部件制造骨干企業,支持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和科技攻關;在“強鏈”方面,一是聚焦科技型中小企業,深入實施“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培育工程,將中小企業打造成掌握“獨門絕技”的“單打冠軍”或“配套專家”;二是著力培育“鏈主”企業,充分發揮其“領頭雁”作用,鼓勵“鏈主”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上下游核心配套企業組建技術創新聯盟、科技創新聯合體等,積極開展產業鏈關鍵共性難題技術攻關,推動創建一批產業創新中心、產業技術基礎公共服務等平臺。此外,建議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對新能源、智能網聯等汽車產業的關聯建設項目予以支持和激勵,可適度減免基礎設施建設規費。
(二)強化科技創新引領,打造高質量發展新引擎。調研發現,汽車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科研的創新驅動,必須加強技術創新,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當前,我市持續深化產教融合型、實業創新型“雙型”城市建設,成立了山東省首個實體化運行的市級科創委,構建了“五院十校N 基地”科創格局,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雙核”驅動效應持續放大。下一步,要加大對產業鏈中游零部件企業的支持力度,通過提供財政資金支持、稅收優惠等扶持政策,鼓勵企業加大研發和生產投入力度,推動企業著力攻克一批關鍵零部件核心技術,并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要積極引導“專精特新”企業及有能力、有機會、科技實力突出的科技型企業上市,幫助其拓寬融資渠道,以促進企業發展壯大;要進一步加大對汽車制造業全產業鏈項目招引力度,瞄準“500 強”特別是行業龍頭企業,精準招引一批“投資強度高、科技含量高、支撐能力強、產出效益高”的重大投資項目;要繼續發揮渤海先進技術研究院、魏橋國科研究院輻射帶動作用,持續加大自主創新重大戰略項目推進力度,著力解決項目落戶、土地供給、能耗指標等問題,給予企業充分的政策傾斜,統籌考慮產業基地建設、配套供給、招商引資及完整產業鏈建設,進一步激活濱州西南片區發展活力;要鼓勵打造產業鏈龍頭產品,助力產業鏈企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提高我市重點產品國內外市場占有率。
(三)強化品牌戰略意識,實施品牌質量提升工程。引導企業樹立品牌意識,增強企業品牌創建能力,提高我市汽車產業品牌形象和產業影響力。一是支持企業圍繞外觀造型、結構優化、功能創新、新工藝新材料應用等重要環節創新設計,提升品牌附加值與美譽度;二是加強企業質量管理,推進質量文化和品牌建設,鼓勵創新能力強、質量效益好、產業鏈帶動能力強、抗風險能力強的企業培育品牌、經營品牌;三是堅持標準引領,構建品牌先進標準體系,支持制定品牌培育標準,引導企業、科研院所、行業組織積極參與國際、國家及行業標準制修訂;四是充分利用濱州擁有全球最大鋁產業集群和作為輕量化鋁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優勢,支持企業“走出去”。在引導企業“走出去”過程中,強化品牌宣傳力度,并提供必要的“牽線搭橋”、“加油賦能”、“保駕護航”等各類政府保障措施[3]。可推出“量身定制”服務,將企業適用的進出口稅收政策、操作流程、風險提醒等詳實內容及時告知,通過“上門”進企宣傳和“下沉”走訪,精準掌握出口企業需求。
(四)加大人才引進力度,培育壯大技能人才力量。人才是產業發展的主要根基和源泉,要為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人才支撐。針對我市目前汽車制造業人才匱乏的問題,建議在濱州市內高等教育、職業院校以“校企合作”模式設立汽車輕量化相關專業,推進企業積極參與高校人才培養過程,鼓勵汽車行業的企業與高校進行聯合定向培養,持續擴大優秀人才蓄水池,培養一支真正“懂產業、懂技術”的專業化人才隊伍。要不斷創新產、學、研有機結合的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推動市內高校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建成一批汽車類國家重點實驗室、共建聯合實驗室。同時,要持續加大產業人才引進力度,根據產業發展需求,引進培育高層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高質量建構“全鏈條”人才服務體系,對于特別優秀或特別緊缺人才,實行“一人一策,一事一議”。用人主體是企業的,通過項目合作方式引進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卓越工程師、高技能人才;用人主體是科研機構的,通過引進知名專家學者擔任顧問教授、名譽教授的方式,培養創新團隊、創新人才。以上人才引進,可以由政府通過科技獎勵形式給予補助,吸納高層次人才來我市從事汽車制造產業研發和創新活動。
(五)強化政策支持引領,助推營商環境優化提升。要始終將服務企業作為有力抓手,聚焦產業關鍵問題、前瞻性布局,強化政策支持,做到精準幫扶,推動營商環境優化。通過走訪調研,關注企業實際需求,積極跟蹤企業技術創新發展情況,針對汽車制造業特點制定專項政策,為企業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全生命周期服務,賦能企業技術創新質量提升;在推進營商環境建設過程中,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主導作用的同時,探索建設汽車制造產業基金體系,發揮產業基金的引導、撬動作用,推動汽車制造產業基金與產業鏈、產業項目融合對接;要加快構建政府監管體系新模式、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數字賦能,推行“非現場執法監管”[4],采取有力措施及時抑制企業不正當競爭行為,讓企業更安心、放心,讓市場活力充分釋放。
參考文獻:
[1] 山東省人民政府. 關于印發山東省新能源汽車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的通知: 魯政字[2023]236 號[EB/OL].(2023-12-26). http://www.shandong.gov.cn/art/2023/12/26/art_267492_62861.html.
[2] 卜云峰, 藍式賢, 田宇, 等. 高質量發展背景下強鏈補鏈供應鏈戰略研究[J]. 中國儲運, 2024(01):172- 174.
[3] 高攀. 中國電動汽車輕量化水平發展趨勢研究[J]. 內燃機與配件,2024(06):140- 142.
[4] 劉海波. 河北依托大數據探索非現場監管執法改革[J]. 環境經濟,2023(24):50- 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