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志峰 薛興堂 韓光松

近些年,美國將關注重點調整為戰略競爭和大國沖突。隨著潛在對手中遠程導彈武器系統的快速發展,對近海控制能力不斷增強,美海軍部正式提出“重回制海”戰略,明確水面部隊重新回歸奪取制海權的戰略目標,引發美海軍與海軍陸戰隊作戰概念迭代升級。通過研究美軍海上作戰概念演進趨勢,深度剖析美軍海上作戰核心思想與武器裝備運用新特點與新變化,探究各作戰概念的優勢與不足,旨在為應對海上方向高端戰爭提供確實的“靶標”,強化作戰體系與作戰能力建設的針對性與可靠性。
隨著海洋作戰需求與國際形勢的變化,美海軍向重要利益地區投送力量時遭遇越來越嚴峻的挑戰,在全球范圍靈活部署與快速反應成為關注的焦點。近些年,美海軍陸戰隊一直在考慮將兩棲攻擊艦改造為輕型航母,從單艦的視角先后提出鷂式航母、閃電航母等作戰概念。
鷂式航母兩棲攻擊艦主要執行前沿部署、兩棲登陸作戰等任務,依靠搭載的武裝直升機運載登陸力量,實施突擊上陸作戰,攻擊灘頭陣地、海岸縱深目標等,掃清作戰對手陸地支援火力,為后續兵力順利登陸創造條件。美軍在設計建造黃蜂級兩棲攻擊艦時,就考慮了搭載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的能力。伊拉克戰爭期間,黃蜂級兩棲攻擊艦LHD-5與LHD-6被指定為鷂式航母,各搭載20架AV-8B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無須接近灘頭就能執行攻擊任務,在對地支援和配合航母艦載機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AV-8B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也存在明顯不足,例如載彈量有限、作戰半徑較小、續航時間短等,正逐步被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替代。
閃電航母隨著勢均力敵對手陸續裝備高性能岸基飛機、巡航導彈、彈道導彈、先進潛艇、無人機等裝備,反介入/區域拒止體系的能力逐步增強。針對美軍海上作戰體系面臨的威脅,海軍陸戰隊將AV-8B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更換為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兩棲攻擊艦的戰斗力發生質的飛躍,達到中型航母的作戰水平。
在《2017年美海軍陸戰隊航空建設計劃》中正式提出閃電航母作戰概念。閃電航母就是讓海軍的兩棲攻擊艦搭載海軍陸戰隊的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MV-22B傾轉旋翼機,大幅度提升兩棲攻擊艦的作戰范圍與兵力投送能力。該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利用兩棲攻擊艦的近海作戰優勢,為美海軍與聯合部隊提供重要的進入、集結與打擊能力,有效提升前沿作戰部隊的靈活性、殺傷力與戰場生存能力。閃電航母實現了兩棲攻擊艦由兵力投送平臺轉向輕型航母作戰運用,在高端戰爭中實施立體攻擊作戰。
閃電航母可能成為美軍航母的發展方向,有利于緩解海軍兵力不足的現狀,且可以節約大量軍費開支。2017年10月,蘭德公司在《未來航母選擇》報告中提出:如果兩棲攻擊艦的采購數量高于當前航母的建造計劃,對美海軍來說或許是降低航母成本的低風險替代方案,建議按照2∶1的比例由兩棲攻擊艦替換航母。美軍希望通過為兩棲攻擊艦配備3個F-35B戰斗機中隊,并調整其作戰運用與編成方式,形成與其他國家中型航母相當的作戰能力,可作為大型航母編隊的補充。近些年,美軍先后對5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進行升級改裝,以便搭載更多艦載機,其中好人理查德號因發生嚴重火災而退役。目前,2艘美國級兩棲攻擊艦和4艘改裝的黃蜂級兩棲攻擊艦具備搭載F-35B戰斗機的能力。
兩棲攻擊艦主要遂行由海向陸的攻擊任務,升級改裝后作為閃電航母,難以適應未來高端戰爭。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的數量有限,裝載的燃油與彈量較少,持續作戰時間較短,不能連續執行高強度作戰任務;二是采用大開艙設計,基本不具有抗沉性,不適合執行制海作戰任務;三是不能搭載需要彈射起飛的預警機、電子戰飛機、無人加油機等固定翼飛機,在強對抗戰場環境中不能獨立執行作戰任務;四是不能高速航行,海上機動與規避打擊能力非常有限。

黃蜂級兩棲攻擊艦
21世紀初,美海軍陸戰隊有12個兩棲戒備大隊,每個大隊包括1艘黃蜂級兩棲攻擊艦、1艘圣安東尼奧級船塢運輸艦、1艘惠德貝島級船塢登陸艦,以及1個陸戰遠征小隊。為加強兩棲戒備大隊作戰能力,美軍先后提出遠征打擊大隊、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等作戰概念。
遠征打擊大隊2003年,美海軍提出以兩棲攻擊艦為核心的遠征打擊大隊作戰概念,應對以投送陸上武力為主的低強度作戰。該作戰概念就是在兩棲戒備大隊的基礎上,增加1艘導彈巡洋艦、1艘導彈驅逐艦、1艘攻擊型核潛艇等,兵力規模5000~6000人。目前,美海軍有8個遠征打擊大隊,分別是太平洋艦隊的第1、3、5、7遠征打擊大隊和艦隊部隊司令部的第2、4、6、8遠征打擊大隊,其中第7遠征打擊大隊駐扎于日本佐世保海軍基地。
遠征打擊大隊是美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軍種的聯合戰術編組,是由海向陸投送力量的中堅,具備較強的兵力投送、海上攻防、海上控制等能力,是登陸作戰鐵拳頭。遠征打擊大隊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充分發揮兩棲攻擊艦“海上基地”優勢,增加“海上盾牌”的防御能力和遠程“海上打擊”能力。在空軍、海軍基本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的情況下,1個遠征打擊大隊可輸送1個合成營規模的兵力,快速遂行兩棲登陸作戰,奪取海岸線附近的重要據點,為登陸行動和搶占灘頭陣地創造條件,確保水面艦隊可在近海發起對陸打擊行動。
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2016年4月,美軍太平洋艦隊司令提出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作戰概念,就是由遠征打擊大隊的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逐步替代AV-8B鷂式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該作戰概念整合了兩棲攻擊艦、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宙斯盾艦、攻擊型核潛艇等力量,組成具備準航母編隊能力的遠征打擊大隊,將兩棲戒備大隊由登陸突擊集群發展成為具備防空、反潛、反艦、對陸打擊等能力的綜合性海上作戰集群。

F-35B戰斗機從美國號兩棲攻擊艦上起飛
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作戰概念著眼提升兩棲攻擊艦編隊的進攻性作戰能力,編配1個F-35B戰斗機中隊,通常為6架。這大幅度增強了遠征打擊大隊的遠洋控制、對海打擊與對陸打擊等能力,提升了海上力量運用的靈活性,作戰半徑由400千米拓展至800千米,具備遂行高端戰爭的能力。兩棲攻擊艦搭載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MV-22B傾轉旋翼機與MH-60S直升機等,運送陸戰遠征部隊與海軍特種部隊,獨立遂行戰略、戰術打擊任務,或支援美軍奪取制空權與制海權、兵力投送、兩棲登陸、水下作戰甚至電磁戰等任務。
依據美海軍目前的兩棲中隊、陸戰遠征小隊、戰斗機數量等,美軍可編成7支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近些年,美軍多次將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部署到日本巖國海航站、佐世保海軍基地等,這些戰斗機既可從陸地起飛,也可從兩棲攻擊艦起飛。美軍探索通過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實施分布式海上作戰,作戰區域由近海、近岸逐步向全區域全領域拓展,作戰任務從由海向陸投送兵力逐步向由海向陸投送力量轉變,具體行動樣式包括兩棲作戰、奪取保持海上優勢作戰、對陸打擊作戰以及其他海上作戰。
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的作戰能力突出:一是立體投送能力強。依托兩棲攻擊艦建立前進基地,在F-35B戰斗機支援掩護下,迅速將所攜力量進行海上、空中投送。二是火力支援能力強。該作戰概念集成了多種先進的海、陸、空作戰平臺,大幅度提升制空作戰、遠程精確打擊、火力掩護登陸等能力。三是防空作戰能力強。依靠水面艦艇、艦載機協同,構成由遠及近的防空屏障,確保海上編隊順利實施登陸作戰及戰力保存。但是,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在隱身、反潛作戰、反水雷作戰等方面能力較弱。
高端戰爭中,海軍陸戰隊前沿部署面臨巨大威脅,力量后撤又難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在分布式作戰思想指導下,海軍陸戰隊將瀕海區域視為一個整體,探索跨域力量運用與跨軍兵種指揮控制問題,先后提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對抗環境中瀕海作戰等概念,這些概念與海軍提出的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互為依托,共同支撐海上高端戰爭。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2016年9月,美海軍陸戰隊司令部發布頂層設計文件《21世紀遠征部隊作戰》,提出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要求建立分散、機動的前沿軍事基地,以形成一個持久的能力場,提供強大的戰場生存能力。該概念旨在增強海軍陸戰隊在西太平洋地區的作戰能力,在反進入/區域拒止體系威脅的近岸海域,利用廣泛分布、數量眾多的島嶼,海軍陸戰隊岸基作戰力量與海軍作戰力量協同奪取局部海域控制權。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運用多種空中和水面平臺,將具備防區外打擊能力的小規模兵力與裝備快速、分散投送到戰區前沿島嶼,以分布式遠程精確火力構成密集殺傷區,摧毀作戰對手水面目標甚至陸上目標。遠征前進基地的位置分散,可部署在岸上、瀕海和群島水域、內陸湖泊與河道;也可配置到輕型兩棲戰艦、瀕海戰斗艦、散貨船、駁船等,大幅度提高戰場生存能力。遠征前進基地并非特定的地點或區域,而是分布式支援能力的集合,具備一定防御能力,不僅可懾止對手可能的打擊行動,還可大幅度增加對手情報、偵察、跟蹤與打擊的難度。

火力加強版遠征打擊大隊的投送能力、火力、防空作戰能力都得到強化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利用盟友控制的大量島礁,在戰略上防御、在戰術上進攻,是一種新的遠征作戰樣式。平時,陸戰遠征部隊部署在對抗性或可能發生對抗的海域、岸上或瀕海區域,具有高機動性、低特征、易于維持等優勢,可作為一種威懾手段。戰時,陸戰遠征部隊執行海上封鎖、爭奪制海權、艦隊補給等任務,支撐海軍力量向前沿投射。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將賦予艦隊指揮官和聯合海上作戰指揮官更廣泛的一體化海上力量選項,以及更多的傳感器、武器系統等資源。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著眼特定作戰環境,針對特定對手和典型作戰企圖,擁有很強的指向性,但也存在明顯不足。一是大型水面艦艇生存難。兩棲攻擊艦、船塢運輸艦等大型兩棲艦艇作為運載平臺,在靠近對手的水域時面臨反艦導彈精確打擊的威脅。二是作戰過程復雜。海軍陸戰隊需要外部信息支援,與海軍互操作性難度大,協同作戰能力受限,需要建立復雜的指揮關系,才能支撐指揮行動與作戰控制。三是海上交通線易遭攻擊。后勤支援力量前出易遭遠程導彈、魚雷與水雷等攻擊,導致前沿持續作戰能力急劇下降。四是政治外交阻力較大。依托盟國與合作伙伴在前沿的島礁與軍民設施,需獲得進入其領海領空的授權,迫使相關國家在高端戰爭中選邊站隊,增加美軍獲取前沿支撐點的不確定性。
對抗環境中瀕海作戰隨著作戰對手陸續部署先進導彈,海戰與陸戰的界限變得模糊。2017年10月,美海軍作戰部長、海軍陸戰隊司令聯合簽署發布《對抗環境中瀕海作戰》,提出對抗環境中瀕海作戰概念。該概念將海軍陸戰隊的海基、陸基能力納入制海作戰行動,強調海軍與海軍陸戰隊實施一體化海上作戰、陸上作戰與海陸雙向作戰。
對抗環境中瀕海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將區域內所有作戰單元集合在同一套指揮體系內,強化指揮官的危機處理能力和響應速度。該概念通過創建一個由海基和陸基傳感器、武器系統、保障資源等組成的模塊化、可擴展、一體化海上作戰網絡,提供持續機動的前沿存在,以應對危機或較大規模武裝沖突。美海軍與海軍陸戰隊組建具備制海作戰能力的瀕海作戰大隊,主要包括1支兩棲戒備大隊與1支陸戰遠征小隊,具備水面作戰、水下作戰與遠征水雷戰等能力。
美軍試圖依靠整合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指揮體系,創建一體化艦隊及聯合部隊海上指揮官參謀部,由海軍旗艦司令擔任指揮官,海軍與海軍陸戰隊一體化參謀部實施作戰規劃,達到抵消對手在瀕海對抗環境中的作戰優勢。相比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該概念受軍種利益羈絆,不足之處更加明顯,短時間內難以落地。
針對前沿軍事威脅,美海軍提出“凡船皆戰、分兵集火”思想,企圖達到空間上分散、效能上集中的效果。美海軍先后提出分布式殺傷兵種作戰概念與分布式海上作戰軍種作戰概念,其中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得到海軍、海軍陸戰隊與海岸警衛隊的共同支持,成為美海軍當前頂層作戰概念。
分布式殺傷2014年底,針對水面艦船反艦能力不足的問題,美海軍戰爭學院在兵棋推演中創新運用瀕海戰斗艦,提出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2015年1月,美海軍水面部隊司令、大西洋艦隊水面部隊司令與海軍部水面作戰局局長在《美海軍水面部隊戰略》中提出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強調提升水面部隊的反艦能力,應對潛在對手日益增強的反進入/區域拒止體系威脅。該作戰概念是全球公域進入與機動聯合戰略框架下對水面艦艇作戰模式的一種新嘗試,成為美海軍實現與保持制海能力的重要措施。
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通過開放式體系架構與網絡化信息傳輸體系,將大中型水面艦艇的部分武器、傳感器、電磁戰等功能分解到中小型水面艦艇,以分散部署的形式獨立作戰,通過自主、協同等技術達到更強的作戰能力,主要包括單平臺進攻性殺傷能力、在廣域地理范圍內分散部署和靈活機動能力、多平臺協同防御能力等,增加對手需要應對的目標數量,加大目標定位和決策難度。可以看出,分布式殺傷具有明顯的體系復雜性與脆弱性。

美海軍遠征浮動基地艦

遠征前進基地作戰概念示意圖
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強調增強水面艦艇的攻防能力,通過廣域分散、動態部署實施水面作戰。從進攻的視角看,分布式殺傷通過分散部署、多點發起、集中毀傷,實現遠程精確火力靈活打擊,提高水面部隊的殺傷力,增大作戰對手防御難度,主要作戰行動包括偵察威懾、網電干擾、攻勢奪權、重錘突擊、圍堵封鎖等。從防御的視角看,分布式殺傷對作戰對手前沿偵察監視系統施加飽和性壓力,對手的C4ISR系統無法對美軍作戰平臺實施持續偵察監視,降低水面艦艇遭探測、鎖定與打擊的可能性,從而提高水面艦艇的戰場生存能力。
分布式海上作戰在繼承與發展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的基礎上,美海軍于2016年發布《保持海上優勢的戰略設計》,提出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2018年12月,美海軍作戰部長約翰·理查德森上將簽發戰略文件《維持海洋優勢的設計2.0》,強調分布式海上作戰是美海軍針對作戰對手開發的軍種頂層作戰概念。該戰略文件將分布式海上作戰定義為:“在選擇的時間和地點,充分利用分布式、一體化與機動性原則,取得大規模壓倒性作戰力量與作戰效果。這種分布式平臺、武器、系統與傳感器的集成,不僅可以提高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還可使作戰對手的偵察工作復雜化。在領域范圍內機動運用作戰力量,利用不確定性實現突襲。”
分布式海上作戰概念的核心思想是通過拒止作戰對手的情報監視偵察與分布式部隊,實現難以被發現、難以被打擊以及高殺傷性。該概念創新兵力編組模式,主要變化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作戰兵力由水面艦艇部隊轉為全海上力量。著眼艦隊層面的大規模戰斗,在太空、海空、水面、水下以及電磁空間等分散部署各種力量,不僅航母編隊、水面行動群、兩棲戒備群等水面兵力參與作戰,巡航導彈核潛艇、F-35戰斗機等水下與空中力量也可參戰,實現全海上力量聯合運用。平時偵察監視廣闊海域,戰時執行反艦、反潛、防空、對陸打擊等作戰任務。二是作戰范圍由水面轉為整個戰區。分布式海上作戰將水面作戰擴展到多域作戰,在戰區范圍內獲得更多信息和資源,向火力打擊平臺提供第三方傳感器信息,實現“探測前移”“打擊前移”“防御前移”,爭奪西太平洋地區海空綜合控制權。
探究美軍海上作戰概念演進歷程,不難發現海上方向將成為美軍備戰高端戰爭的重要領域。從作戰力量看,兩棲攻擊艦、F-35B短距/垂直起降戰斗機將在海上方向作戰中發揮重要作用,構建打擊兩棲攻擊艦與F-35B的敏捷自適應殺傷鏈,對于破擊美軍海上作戰體系具有重要意義。受盟友與合作伙伴選邊站隊、美軍各軍種利益平衡等因素制約,海上作戰概念的落地及未來實施面臨諸多不確定性。從作戰體系的視角看,美軍海上作戰體系點多面廣,前沿海域仍存在大量高價值節點,新的作戰概念不僅增大作戰體系復雜性,同時也增大了體系脆弱性,給對手實施體系破擊提供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