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明
(桂平市人民醫院心胸外科,廣西 貴港 537199)
肺癌發生率約占全球部癌癥的11.7%,且發病率、病死率均呈明顯上升趨勢[1]。由于其早期不易被檢出,患者就診時病情多已發展為晚期階段,導致治療效果不理想[2-3]。根據病理類型原發性肺癌分為非小細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和小細胞肺癌(small cell cancer,SCLC),NSCLC發生率占原發性肺癌的80%~85%[4]。臨床治療NSCLC主要采取傳統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逐漸演變為單孔胸腔鏡手術。單孔胸腔鏡手術具備術中出血量少、創傷小、引流管放置時間短、術后疼痛輕微、住院時間短的優點,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5]。鑒于此,本文探究分析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在NSCLC中的臨床應用效果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桂平市人民醫院收治的60例NSCLC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按照手術方式分為對照組(30例)和觀察組(30例)。對照組患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齡44~80歲,平均年齡(56.87±5.03)歲;病變位置:右肺18例、左肺12例;病理類型:鱗癌10例、腺癌20例;TNM分期[6]:Ⅰ期11例,Ⅱ期13例,Ⅲ期6例。觀察組患者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齡41~81歲,平均年齡(56.26±5.36)歲;病變位置:右肺19例,左肺11例;類型:鱗癌9例、腺癌21例;TNM分期:I期9例、II期12例、III期9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組間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桂平市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指南: 循證醫學與治療學基礎》[7]中NSCLC診斷標準(胸部增強CT影像征象為支氣管壁增厚、管腔狹窄、肺門腫塊,密度不均勻、形態不規則;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難等;實驗室檢查腫瘤標志物水平增高),并經術后病理學檢查確診;②腫瘤直徑≤5.0 cm,肺葉支氣管未受損;③無胸部手術史,手術側胸腔無粘連;④無手術禁忌證或過敏反應;⑤腫瘤未發生遠處轉移;⑥依從性較高者。排除標準:①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②短期內服用抗凝藥物者;③合并傳染性疾病者;④凝血功能異常者或存在血液系統相關疾病者;⑤手術前實施輔助化療者;⑥心、肝、腎等重要臟器功能異常者。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進行全身麻醉和單側肺通氣。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三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患者取臥位,外展上肢90°。于腋中線、腋后線第7肋間建立切入點,切口長度為1.5 cm,放置套管針(視為觀察孔);于腋前線、腋中線間建立主操作孔,長度為3.0~5.0 cm,放置保護套;于腋后線第5肋間建立副操作孔,長度約1.5 cm。按照病理依據行肺葉切除術,清除淋巴結,放置引流管,清理切口后縫合。
觀察組患者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體位與對照組患者一致,按照葉裂、肺門位置,于患側腋中線、腋前線第4或5肋間建立切入點,切口長度為3.0~5.0 cm,放置保護套、胸腔鏡,利用胸腔鏡關注病灶組織,分離胸腔內部相關組織并實施肺葉切除術,清除淋巴結,放置引流管,清理切口后縫合。
1.3 觀察指標①術前與術后疼痛程度。在術前、術后3 d運用視覺模擬量表(VAS)[8]疼痛評分進行評估,評分范圍在0~10分,分數越高代表疼痛感越強烈。②圍手術期指標。圍手術期指標包括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切口長度、淋巴結清掃個數、引流管放置時間、住院時間。③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并發癥包括肺部感染、切口感染、肺栓塞、肺不張等。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術后并發癥發生總例數/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用(±s)表示,組間采用獨立樣本t驗證,組內采用配對樣本t驗證;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采取χ2檢驗。以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疼痛程度比較與術前相比,術3 d后兩組患者VAS評分均降低,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疼痛程度比較(分,±s)

表1 兩組患者術前與術后疼痛程度比較(分,±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VAS:視覺模擬量表。
VAS術前術后3 d觀察組307.27±1.320.84±0.61*對照組307.38±1.291.39±0.74*t值0.3263.141 P值0.7450.003組別例數
2.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觀察組患者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引流管放置時間短于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比較(±s)
注:與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例數手術時間(min)術后出血量(mL)切口長度(cm)淋巴結清掃個數(個)引流管放置時間(d)住院時間(d)觀察組30127.67±22.9840.75±9.843.42±0.58*22.38±3.885.83±1.8511.39±0.74對照組30125.06±23.56 39.82±16.935.17±1.94*22.78±4.337.16±2.1611.55±0.58 χ2值0.4340.2604.7340.3772.5620.932 P值0.6660.796<0.0010.7080.0130.355
2.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比較[例(%)]
肺癌屬于發生率較高的惡性腫瘤,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安全。臨床治療早期肺癌采用開胸手術,雖能切除病變組織,獲取較理想的淋巴結清掃效果,但手術切口長度較大,可造成患者免疫力短時間內嚴重降低,且各項機能恢復時間較長,尤其對高齡患者造成嚴重影響[9-10]。因此,尋找更優的手術方式成為臨床研究熱點。
微創手術發展迅速,加快了傳統三孔胸腔鏡操作演變為單孔胸腔鏡手術,其安全性、有效性較高,現廣泛應用于臨床治療。臨床實踐證明單孔胸腔鏡手術切口小、對身體帶來的機械性創傷較輕,能加快患者術后恢復,且在電子腔鏡可視系統引導下能獲取與三孔胸腔鏡手術相當的治療效果[11]。單孔胸腔鏡手術僅建立長度約3.0 cm的切口,能最大化滿足患者對瘢痕的美學需求。通常在第4助間進行上葉切除,在第5肋間搭建中葉、下葉切口,切口后緣在腋中線附近[12-13]。
單孔腔鏡手術器械、腔鏡均從同一手術切口進入胸腔組織,視野范圍較大,能夠最大化減少視覺誤差[14-15]。其次,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肋間間隙較寬,有利于引導器械順利進入至手術區域,避免損傷非手術區域,且對肋間神經組織壓迫較輕,組織層次較少,可縮短開胸、關胸時間,高效離斷背闊肌,減輕局部組織受損程度。
另外,胸腔鏡臨近腋中線,該處為胸腔的最高處,照明范圍廣,可為手術操作給予良好的治療視野;腔鏡與切口保持垂直水平,為手術操作者提供廣闊的治療空間;扶鏡手能有效管控胸腔鏡,減低手術操作者的疲勞感,確保圖像清楚、平穩。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手術切口長度小于對照組,引流管放置時間短于對照組,且兩組患者手術時間、術后出血量、淋巴結清掃個數、住院時間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分析原因為,與單孔胸腔鏡相比,三孔胸腔鏡術中需建立多個操作孔及腔鏡觀察孔,逐層切開肋間肌肉、壁層胸膜組織,導致術后引流量、引流管放置時間增加。單孔胸腔鏡手術中只需建立一個切口,減輕對身體的創傷,減小切口長度。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3 d后觀察組患者疼痛程度低于對照組,提示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可減輕NSCLC患者手術后疼痛感。此外,觀察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可見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能降低NSCLC患者手術后并發癥總發生率。分析原因為,與三孔胸腔鏡手術相比,單孔胸腔鏡手術安全性、有效性更高,其術中運用超聲刀、電凝鉤進行銳性解剖,能保證手術操作視野清晰、直觀,便于操作者分辨解剖結構,間接降低術中出血量。
綜上所述,NSCLC患者采用單孔胸腔鏡肺葉切除術治療NSCLC患者的效果較好,能夠減少手術創傷,縮短引流管放置時間、減輕術后疼痛感,還能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值得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