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保順
(菏澤市第六人民醫院普外科,山東 菏澤 274008)
腹股溝疝又稱疝氣,是指腹腔臟器或組織通過腹股溝區薄弱部位向體表突出的情況,多見于中老年人群[1]。腹股溝疝早期無任何明顯癥狀,隨著病情進展腹股溝疝會進一步增大,患者可出現惡心、嘔吐及腹股溝區疼痛和墜脹等,若未及時處理,還可能發生腹股溝疝嵌頓,對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嚴重威脅[2]。現階段,手術是腹股溝疝的主要治療方法,其中腹腔鏡下經腹腹膜前疝修補術(TAPP)因對機體造成的創傷小等優勢,常被用于治療腹股溝疝。但研究表明,患者在接受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可能存在腹股溝區慢性疼痛、感染等并發癥,導致術后康復時間延長[3]。但目前臨床關于患者采用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出現并發癥的相關影響因素尚無明確定論。基于此,本研究探究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危險因素,為降低術后并發癥發生風險提供參考依據,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菏澤市第六人民醫院收治的211例腹股溝疝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根據患者術后6個月是否出現并發癥,分為并發癥組(32例)和無并發癥組(179例),具體臨床基本資料見表1。本研究經菏澤市第六人民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批準。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腹股溝疝診斷和治療指南(2018年版)》[4]中關于腹股溝疝的相關診斷標準,并結合既往病史、臨床癥狀、影像學手段輔助確診;②凝血功能正常者;③均接受TAPP治療者;④具備完整臨床資料者。排除標準:①妊娠或哺乳期女性;②既往存在下腹部手術史者;③合并其他惡性腫瘤、血液系統疾病、內分泌疾??;④合并免疫系統疾病者;⑤合并嚴重感染者;⑥心、肝、腎功能障礙者。

表1 兩組患者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
1.2 手術方法兩組患者均行腹腔鏡下TAPP治療,手術均由同一組醫師完成,相關醫師均從事腹腔鏡下TAPP治療2年及以上。①患者全身麻醉后,在臍上緣作一橫切口10 mm,用氣腹針創建氣腹,將30°腹腔鏡和10 mm穿刺器置入,氣腹壓力維持在12~14 mmHg(1 mmHg=0.133 kPa),在左、右腹直肌外側緣平臍位置分別置入5 mm穿刺器、10 mm穿刺器。②分離疝囊。檢查疝囊,分離腹外斜肌腱膜下間隙,操作過程注意避免損傷髂腹股溝神經等功能區,游離高位疝囊。對于直徑>3 cm的疝囊,橫行切斷并縫合。③補片的平鋪和固定。疝囊完全分離后,對男性患者進行精索腹壁化,測定擬補區大小,對補片進行裁剪,平鋪在腹股溝管后壁,外側超過內環>5 cm,內側覆蓋恥骨結節1.5~2.0 cm。使用不吸收縫線固定補片內側于恥骨結節,上緣固定在腹外斜肌腱膜背面,下緣固定在腹股溝韌帶,連續縫合并關閉腹膜。對于年輕女性患者,腹壁化子宮圓韌帶予以保留,以維持子宮的正常解剖學位置,對于老年女性或子宮圓韌帶與腹膜粘連致密,腹壁化困難者則予以離斷。將補片剪一開口,子宮圓韌帶從中穿過,用不可吸收單股縫線縫合補片剪開處,恢復補片完整性,連續縫合并關閉腹膜。兩組患者均觀察至出院,隨訪6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腹腔鏡下TAPP治療效果。記錄包括手術情況、術后隨訪期間并發癥發生情況。②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對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男/女)、吸煙史(有/無)、BMI、病變形態(直疝/斜疝)、疝環粘連程度(輕度/重度)、疝囊大小(<5 cm/≥5 cm)、手術時間(<30 min/≥30 min)、術中出血量(<10 mL/≥10 mL)等臨床資料進行統計分析。③分析腹股溝疝患者經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效果211例患者均采用腹腔鏡下TAPP治療并順利完成手術,平均用時(34.26±6.7)min,術中平均出血量(8.92±2.84)mL;211例患者中179例無并發癥,32例發生并發癥,并發癥發生率為15.17%,其中尿潴留、慢性疼痛、切口感染、陰囊血腫例數分別為8例、9例、7例、8例,均通過對癥處理后緩解。
2.2 兩組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單因素分析并發癥組和無并發癥組患者性別、吸煙史、病變形態、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均P>0.05);并發癥組患者年齡、BMI及疝環重復粘連、疝囊≥5 cm占比高于無并發癥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2.3 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單因素指標,將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作為因變量,結果顯示,年齡較大、BMI水平較高、疝環重度粘連、疝囊≥5 cm均為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OR=2.675、2.190、3.350、3.010,P<0.05),見表2。

表2 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腹壁缺損易形成疝,因此腹股溝區是疝高發區,手術是治療腹股溝疝的有效措施[5]。近年來,隨著醫療水平的發展,腹股溝疝修補術不斷完善,TAPP能夠保護患者腹壁正常結構,對腹股溝管、鄰近血管的損傷小,能夠有效減輕患者痛苦,促進其術后康復。但由于該術式屬于創傷性治療,且操作難度較大,術后仍然存在發生并發癥的風險,影響手術效果及患者預后。本研究結果顯示,腹股溝疝患者TAPP治療后并發癥發生率為15.17%,主要并發癥為尿潴留、切口慢性疼痛、切口感染、陰囊血腫,與高大爽等[6]研究結果相似,說明腹股溝疝患者經TAPP治療后有較高的并發癥發生風險。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較大、BMI水平較高、疝環重度粘連、疝囊≥5 cm均為影響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這一調查結果與李毅[7]的調查結果基本相符。分析原因為,隨著年齡增加,人體各項機能逐年衰退,免疫力降低,且老年人常合并前列腺肥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術后更易出現尿潴留、切口感染[8]。BMI較高的患者脂肪層較厚,腹腔內多臟器被脂肪覆蓋,術者可操作空間較小,在視野清晰度受限的情況下,打開手術視野需要延長切口,使患者創傷范圍增加,導致手術時間、組織缺血時間、術后切口愈合時間以及住院時間延長,增加患者術后感染的風險;同時,患者脂肪層較厚,易導致疝環粘連,影響補片放置。此外,肥胖患者多合并糖尿病,更易發生脂肪液化、壞死,加重機體炎癥,引發慢性疼痛[9-10]。疝環重度粘連是術后陰囊血腫的重要誘因,在重度粘連情況下,部分疝內容物無法完全回納,從而加大術后恢復難度[11]。疝囊直徑越大,越容易發生嵌頓,手術創面及需要修補的范圍也越大,手術操作復雜性也隨之升高,進而增加術中出血量,更易導致并發癥發生[12-13]。因此,在開展手術前,應充分掌握老年患者健康情況并采取防范措施,為肥胖患者提供飲食指導,控制其體重,術中也可酌情對脂肪層血管進行結扎,避免脂肪液化,縮短手術時間,提高患者圍手術期安全性。
綜上所述,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可能會引發并發癥,年齡較大、BMI水平較高、疝環重度粘連、疝囊≥5 cm均為腹股溝疝患者腹腔鏡下TAPP治療后發生并發癥的獨立危險因素,臨床可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采取對應的預防措施,從而減少術后并發癥發生的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