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布成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穩、行得遠。”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不可能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也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體對自身文化價值的高度認同、對自身文化發展前景充滿信心并執著追求所呈現的文化樣態。習近平文化思想將“文化自信”納入“四個自信”之中,強調文化自信的特殊重要性,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文化自信來自于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積淀、傳承和發展。中華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綿延不斷且是多區域發展至今的偉大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上的講話對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從連續性、創新性、統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五個方面進行了概括,中華文明的深厚歷史底蘊給我們文化自信以充足的底氣,是推動文化發展的重要力量。
文化自信更來自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1840 年后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艱辛跋涉,在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中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中創造了包括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內的中華民族新文化。以紅色精神為核心和靈魂的革命文化,為曾經遭受苦難的中國人民提供了政治滋養和強大的精神支持。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正確的價值引領和巨大的精神力量。
堅定文化自信,從根本上說是為了實現文化自強。文化自強是文化自信中最為深沉的構成要素,自信才能自強,自強更能實現自信。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要求“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增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習近平文化思想進一步指出:“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我們在新時代新的文化使命。”
文化主體性,是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有具備文化主體性,才能形成文化意義上堅定的自我。回望歷史,近代以后中華民族遭受前所未有的劫難,中國文化主體性也日漸迷失。中國共產黨登上歷史舞臺后,才帶領人民群眾在中國大地上重新建立起文化主體性。改革開放后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后,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拓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文化根基,賦予中國式現代化以深厚底蘊,文化主體性進一步鞏固和提升。
文化何以具有主體性?歷史上不同立場、不同學派對文化主體的理解各不相同。中國共產黨繼承了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的根本價值取向,強調人民是社會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始終堅持人民的主體地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以人民為主體創造的新文明,人民是文化活動的真正主體,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終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鮮明特色。人民是積極有為的文化創造者,是融通歷史與現實的文化實踐(或行動)者,是文化發展成果的最終享有者。
只有不斷鞏固文化主體性,才能不斷推進文明進步和理論創新。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民永遠是我們最堅實的依托、最強大的底氣。”為人民服務是文藝工作者的天職,理論是文化的內核,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開展文藝創作和理論研究,人民的創造性實踐是理論創新的不竭源泉。
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人類文明新形態,在民族復興新的起點上,習近平文化思想對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建設提出了“七個著力”的戰略要求。新時代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按照“七個著力”的路線圖扎實推進。在全球化的今天,文化交流與碰撞日益頻繁,各種文化元素在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流動,形成了一種文化交融的現象。然而,文化交融往往并不是平等的,有時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的沖擊,甚至可能導致文化同質化,引發人們對文化多樣性喪失的擔憂。因此,鞏固文化主體性,保持文化的多樣性,對于每個國家和民族來說都是一項重要的任務。概括來說,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重點是以下三個方面:
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務,就是“用中國道理總結好中國經驗,把中國經驗提升為中國理論”,“實現精神上的獨立自主”。一是堅持問題導向。問題是時代的聲音,每個時代都有屬于自己的問題,要立足中華民族偉大歷史實踐和當代實踐,思考和回答時代提出的問題和任務。只要科學地認識問題、正確地解決問題,就能夠把我們的社會不斷推向前進。二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既不盲從各種教條,也不照搬外國理論,建構中國自主的知識體系,善于將豐富鮮活的中國式現代化實踐經驗提升為科學化、體系化的理論。
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必由之路。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文明,是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有中華文化主體性的文明。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必須培“根”鑄“魂”、融通“古”“今”,就是要堅守好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實現傳統與現代的有機銜接。讓馬克思主義成為中國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現代的,讓經由“結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文化形態。
借鑒吸收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開放包容始終是文明發展的活力來源,也是文化自信的顯著標志。文明因交流而精彩,因互鑒而豐富。因此,我們今天比過去更有條件破解“古今中西之爭”,比過去更迫切需要積極擁抱世界,與各國文化進行平等對話和交流。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我們既要堅持自身文明傳統,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氣質與文化品格中,又要秉持開放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優越,以海納百川的胸襟從不同文明中尋求智慧、汲取營養,從而不斷培育和創造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
歲回律轉,新時代的中國,用實力書寫自信。當今世界,不僅“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徹底完結了,而且中國人民獲得前所未有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建設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可以預見的、不可逆轉的光明前景。讓我們攜手并進,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為促進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更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