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時代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文化文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非遺音樂作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的一部分,其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系。本文基于實證研究方法,探討二者之間的關系。總結非遺音樂傳承對文旅產業的積極影響和挑戰,提出政策建議和措施,促進雙方互惠共贏。
【關鍵詞】非遺音樂傳承;河北文旅產業;實證研究;政策建議
【中圖分類號】J825?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07-0104-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07.033
基金項目:本文系2023年度河北省文化藝術科學規劃和旅游研究項目課題《非遺音樂助力河北文旅產業的文化傳承與經濟發展研究》(項目批準號:HB23-YB082)研究成果。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義
(一)研究背景
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重要的文化資源,對一個地區的文化傳承和經濟發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推動作用。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黨的二十大召開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所作的黨的二十大報告對新時代新征程文化文藝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提出“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的重大任務,為新時代新征程做好文化文藝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注入了強大動力。河北省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非遺音樂作為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與創新發展對文化強省、文化強國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因而,將河北省非遺音樂與旅游產業結合并達到互促發展,進而推動河北地區共同富裕也將成為重點的探討內容。
(二)研究意義
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的研究意義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保護非遺音樂文化遺產。研究非遺音樂傳承在河北地區的實際情況,有助于探討如何保護和傳承這些獨特的音樂傳統,以避免其逐漸消亡。
2.推動河北文旅產業發展。通過研究河北地區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可以為文化旅游產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和發展方向,推動該地區文旅產業繁榮發展。
3.拓展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研究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的關系,可以探討如何將非遺音樂納入文化產業體系,進一步挖掘其商業潛力,創造更多的經濟效益。
4.促進地方社會和諧發展。通過研究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的關系,可以促進地方社會的和諧發展,增強民眾對當地文化的自豪感和愛國情感。
二、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的關系
(一)非遺音樂傳承的特點
非遺音樂傳承從字面意上是指傳統音樂文化中的非物質遺產在音樂領域中的傳承和發展。它包括口頭傳統音樂、器樂演奏、音樂表演等形式,是一種歷史悠久、代代相傳的文化藝術。非遺音樂傳承的特點如下:
1.傳承性:非遺音樂傳承著歷史和文化的延續,通過口傳心授、師徒制度、家族傳承等方式,使非遺音樂的技藝和傳統知識得以保留和發展。
2.多樣性:中國地域廣闊、歷史悠久、民族多樣,非遺音樂傳承涵蓋了豐富多樣的音樂形式,代表著不同地域、民族和宗教的音樂文化,體現了多元文化的共存和交流。
3.流變性:非遺音樂在傳播過程中會受到地域影響,常常與當地的歷史、文化和民族特色緊密交織,呈現出繼承和發展并存的狀況。例如熱河二人轉源于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蹻以及滿族“道瓦喇”等多種民族民間曲藝形式基礎上融會貫通而成的非物質文化音樂形式,后東傳至東北,受地域影響逐漸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東北二人轉。
4.綜合性:從構成因素來講,非遺音樂往往是文學、舞蹈、音樂、舞臺表演、舞臺設計等多種表現形式的綜合。
5.創新性:非遺音樂的傳承并不是簡單地復制原有的形式,還需通過創新和融合,使其適應現代社會和藝術需求的變化,例如與傳統的評劇戲曲藝術與電影、電視業的結合等。
(二)河北文旅產業發展的現狀與挑戰
1.現狀。文化資源方面,河北擁有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名勝,如長城、避暑山莊、明清皇家陵寢等;自然景觀方面,河北擁有華北平原、太行山、燕山等自然景觀。多元化的文化資源與自然景觀能夠以此吸引大量游客,提供充裕的旅游資源。交通方面,河北省地處京津冀地區,交通發達,河北省內各地與北京、天津等大城市之間交通便利,能夠為游客提供了更加便捷的旅行條件。
2.挑戰。河北省毗鄰首都,在旅游方面與北京存在一定的競爭關系,旅游資源和市場需求的重疊使河北的文旅產業面臨較大競爭壓力;省內部分地區旅游基礎設施尚不完善,如交通、住宿、餐飲、娛樂、購物和旅游服務等都需要進一步投資與改善;旅游產品方面,則過于依賴傳統文化遺產和自然景觀,缺乏新穎性和多樣化;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河北省發展速度較快,需并重文旅產業的發展與環境的保護。
截至2018年5月,全省共有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6個(承德市、保定市、正定縣、邯鄲市、山海關區、蔚縣) ①;截至2021年6月,河北省共有163個項目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總數居全國前列。②總體來說,河北省的文旅產業發展已有所建樹,但仍許應對諸多挑戰,需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強化創新力,注重文化與自然資源的保護,以提升河北省文旅產業的競爭力和持續發展能力。
(三)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的關系
非遺音樂,即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按照1989年聯合國的文件的規定,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實際就是指民間傳統音樂文化,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旅產業,即文化與旅游產業,是將文化資源和旅游資源有機結合,通過旅游方式傳播和展示地方文化,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產業。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省文旅產業存在以下關系:
首先,非遺音樂可以成為促進河北省文旅產業發展的重要支撐。河北省非遺音樂形式豐富多樣,如河北鼓吹樂、河北梆子等,這些音樂形式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豐富的表現力,可吸引眾多愛好者,成為河北文旅產業的亮點。
其次,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可直接帶動河北省文旅產業的創新與升級。對非遺音樂的傳承和發展,可通過創造新穎的演出形式等內容,開拓市場需求,打造音樂旅游產品和進行相關演出活動。
此外,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還可促進河北省文旅產業的可持續發展。通過加大對非遺音樂的保護與研究,培養更多的非遺音樂傳承人,并打造合適的場所和平臺;提供經濟保障和藝術保障,增強非遺音樂傳承的可持續性,為河北省文旅產業的長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總之,非遺音樂的傳承發展與河北省文旅產業是相互關聯、相互促進的。通過保護與發展非遺音樂,可以豐富河北省文旅產業的內容和形式;而通過河北文旅產業的發展,對當地非遺音樂的傳承保護、傳播推廣、知名度提升等方面能夠起到發揚光大的作用,以此實現文化傳承與產業發展的有機結合。
三、案例分析
(一)評劇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實踐
評劇,戲曲劇種,流行于北京、天津和華北、東北各省。清末以蓮花落、蹦蹦為基礎,先后吸收河北梆子、京劇等音樂和表演藝術發展演變而成。擅長表現現代生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編演了《小女婿》《劉巧兒》等一批劇目。③評劇在傳承與文旅產業結合的發展過程中有以下實踐:
評劇在全國各地都有專業或民間的評劇團體,如中國評劇院、沈陽評劇院、唐山評劇院等評劇院,各種評劇藝術團、評劇實踐基地等。其中,唐山師范學院培仁歷史文化街評劇實踐基地持續開展評劇表演、評劇鑒賞、評劇研學等形式多樣的評劇文化活動,推動了評劇藝術的傳承與發展。
在評劇活動方面,2000年,由國家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河北省文化廳和唐山市人民政府聯合主辦的國家級大型戲劇藝術節——中國評劇藝術節。現已成為我國規格最高、影響力最強的評劇藝術盛會,河北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品牌,唐山最具代表性的城市名片,續寫了中國評劇事業的新的成就與輝煌。④其他還有定期在全國各地都舉辦相關評劇演出活動,諸如唐山唐韻評劇票友大賽、丹東評劇百花節、奉天落子評劇專場等。
廣播電視節目方面,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河北新聞網在2023年聯合推出《非遺里的河北》系列短視頻,此系列短視頻中就包括評劇藝術;新中國成立以來,隨著電影電視業的發展,評劇也順應時代潮流,在創作創新的同時也與電影電視相結合,留下了不少寶貴的影音資料,如評劇電視劇《成兆才》《小白玉霜》《生死場》等,其中評劇《花為媒》的版本就有1963年的電影版、2008年的電視劇版與2022年《CCTV空中劇院》的舞臺版。
作為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評劇在文化旅游融合方面發展較早,影響廣泛,評劇團體積極參與文化旅游項目,既推動地方文化產業發展,又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和贊賞。在文化傳承方面,通過培養新一代評劇演員和藝術家,傳承弘揚了評劇的藝術傳統。同時,通過積極開展評劇藝術的普及和教育工作,舉辦評劇表演、講座、培訓等活動,也讓更多人了解和學習評劇,推動了評劇藝術的發揚光大。
(二)熱河二人轉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發展實踐
熱河二人轉是形成于清道光年間,在熱河五音大鼓、蓮花落、地平蹻以及滿族“道瓦喇”民族民間曲藝形式基礎上,不斷吸收、衍變、融會貫通形成的北方各路二人轉曲種。
新中國成立后,那福全師徒學習改編劇目,分別創作了《小拜年》《白毛仙姑臨凡》等。20世紀七八十年代,在寬城文化工作者的努力下,先后創作了《常青指路》《灤水情長》《灤水情歌》等熱河二人轉曲目,并在國家、省、市曲藝匯演中取得很好成績,對繼承和發展熱河二轉起到了積極作用。現代的熱河二人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融入現代音樂元素,既保留傳統的精華又有創新,使這一曲種煥發出新的青春。
雖然熱河二人轉在2012年就入選了省級非遺名單,但在承德除寬城外的其他地區仍然少為人知,更不用說在河北省乃至全國的影響力。因此,熱河二人轉傳承在與河北省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方面的融合與互惠與評劇相比仍需在現在發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強。
四、建議與措施
(一)非遺音樂傳承的政策支持
1.加強非遺保護法律法規的制定和實施。制定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明確非遺音樂的保護范圍、保護措施和責任主體。加大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法律保障力度,保護其權益;加強對非遺音樂傳承機構的支持和監管,鼓勵開展非遺音樂傳承和推廣工作。
2.加強非遺音樂傳承人的培訓和支持。建立專門的培訓機構和培訓項目,提供專業化的培訓和指導。為非遺音樂傳承人提供資金支持,鼓勵他們進行深入研究與創新;建立專門的非遺音樂傳承人崗位,為他們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待遇,提高其職業化水平。
3.加大對非遺音樂傳承的財政支持。增加財政投入,用于非遺音樂的傳承和推廣工作。設立專項資金,用于支持非遺音樂項目的培訓、演出和推廣;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和個人參與非遺音樂保護,提供資金和其他形式的支持。
4.建立健全非遺音樂傳承的評價和認證機制。建立健全非遺音樂傳承人的評價和認證機制,并對其進行考核和評估。通過評價和認證,提高非遺音樂傳承人的聲譽和地位,增加其社會認可度;加強對非遺音樂傳承工作的評估和監督,及時發現問題和采取措施。
(二)非遺音樂傳承與河北文旅產業的合作機制
非遺音樂傳承與文旅產業的合作機制可通過以下幾方面實現:
1.交流與互動。非遺音樂傳承人和文旅產業從業者可定期進行交流互動,了解彼此的需求和資源。通過交流,傳承人能更好了解市場需求,調整音樂傳承內容形式。例如以市為單位進行小范圍交流互動試點,集思廣益,試點內定期推出非遺音樂與文旅產業融合的產品,選拔評比后上報省級試點進行評比,評選優秀作品進行省內推廣。
2.場地共享。文旅產業集團可以為非遺音樂的演出和展示提供場地支持。例如,文旅景區設立專門表演場所,為傳承人提供演出的舞臺。同時,傳承人也可通過在文旅景區的演出,吸引更多觀眾和游客,增強非遺音樂的影響力,引起群眾興趣,擴大傳播范圍。
3.資金支持。文化旅游部門可以為非遺音樂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經濟上的支持,并借助社會力量進行投資,通過合作共同籌集資金,支持非遺音樂傳承的項目和活動。
4.跨界合作。非遺音樂傳承人和文旅產業從業者可進行跨界合作,從而達到創新非遺音樂的呈現形式。例如,將非遺音樂融入文旅演藝的場景,通過現代技術手段,打造出身臨其境的音樂表演形式;文創產品方面,可通過設計紀念品的形式,例如將豐寧滿族剪紙與熱河二人轉相結合,用剪紙剪出熱河二人轉的表演形式等方式,以此強強聯合。
5.宣傳與推廣。文旅產業可利用自身的資源和平臺,為非遺音樂的宣傳和推廣提供一定支持。通過在景區的宣傳和推廣,讓更多游客了解和認識當地非遺音樂,提高其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上合作機制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實現資源共享和優勢互補,為非遺音樂的傳承與發展提供更廣闊的空間和機遇。同時,也可為文旅產業注入更多文化內涵和創新元素。
(三)培養人才與推廣省內非遺音樂
1.建立專業化的培訓機制。設立針對河北省內非遺音樂的培訓機構或培訓項目,培養傳承人和相關從業人才。這些機構可提供專業的音樂技能和知識培訓,包括傳統樂器演奏技巧與河北省內非遺音樂的歷史文化知識等。同時,也為學員提供實踐和演出的機會,幫助他們提升表演技巧和經驗。招收學員可分為非遺音樂愛好者與專門從事非遺音樂工作兩大類,并進一步細化類別,如舞臺演員、樂器伴奏、劇本編寫等。
2.加強非遺音樂教育。學校教育是傳承音樂文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在省內學校教育中增加非遺音樂的教學內容,并將其納入音樂教育體系。例如在省內中小學與高校設立河北省非遺音樂社團,通過課堂教學與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小就能了解非遺音樂的魅力和價值,并培養對非遺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學校還可與專業化培訓機構聯合,為學生提供學習傳統民間音樂藝術與實踐的機會。
3.組織演出和推廣活動。通過組織非遺音樂的演出和推廣活動,向公眾展示非遺音樂的魅力和特色。在學校、社區、群眾彩色周末等場合舉辦音樂會、演出或比賽,吸引更多觀眾參與。同時也可借助互聯網和社交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展示非遺音樂的表演視頻和音頻,讓更多人了解和欣賞。
4.利用現代科技手段推廣。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如互聯網、移動應用和虛擬現實等技術,打造非遺音樂的新媒體平臺和互動體驗。通過在線教學、音樂APP、虛擬音樂展覽等方式,讓更多的人接觸和了解非遺音樂;還可通過拍攝廣告、電視劇、電影、紀錄片等,擴大該項非遺音樂的影響,提升其傳播效果。
注釋:
①河北省歷史文化名城,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 (hebei.gov.cn)。
②河北省14個非遺項目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廳(hebei.gov.cn)。
③評劇,辭海(cihai.com.cn)。
④文旅品牌,從發源地到高地——唐山市推動評劇藝術創新性轉化為城市名片(tsggwl.com)。
參考文獻:
[1]王文章主編.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6.
[2]李愛真,吳躍華編著.音樂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概論(高等教育“十二五”規劃教材)[M].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
冀辰,女,漢族,河北承德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樂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