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清華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黃河流域是傳統節日誕生的核心區,中原地區星羅棋布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蘊含著傳統節日豐富的文化表達,是講好黃河故事最為顯著的文化優勢。
傳統節日在民間生長,節日文化也要通過充滿儀式感的節慶活動實現傳承。
傳統節日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儀式禮俗,承載了中原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情感依托與審美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凝結了中國人對于宇宙、自然、世界、社會以及人倫、自身的深層思考,能夠喚起民族共同的情感記憶。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弘揚,文化自信明顯增強。
一個時期以來,河南衛視深植中原文化沃土堅持文化立臺,堅守初心勇于創新,厚積薄發驚艷世界。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唐宮夜宴》破圈走紅,到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奇妙游”的順勢推出;從“紙扇書生”“洛神水賦”“龍門金剛”“墨舞中秋帖”“國色天香”“五星出東方”“夢蓮”一個個節目引燃全網,到中國節日奇妙游節目系列串珠成鏈、聚點成面。
“面壁十年圖破壁”,河南衛視專注于傳統文化領域、打造文化節目是一個由長期堅守到創新蝶變的過程。從1994年開播至今連續28年未間斷的《梨園春》到2018年聲名遠播海內外的《武林風》以及不斷創新的《華豫之門》;從深受歡迎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少林英雄》《老家的味道》等系列節目,到繼《唐宮夜宴》火爆后、以“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的形式連續推出“奇妙游”原創節目,河南衛視用作品唱響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強音。
“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筆者在寫關于冬至節氣這些民俗時,就會感受到我們這個民族的生存智慧和文化趣味。春分秋分、清明芒種、夏至冬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祖先對于天地造化的認識就是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順應自然就是造福自己。雖然身處信息時代的現代人可以享受電腦手機、飛機汽車的諸多便利,但就身心健康而言,今人未必比得上農業社會的古人清明靈透。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冬至是我國重要的歲時節日,其節日習俗傳承已近3000年,是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大如年”,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于過年。
中國古代文明屬于農業文明,先民為了準確掌握一年四季氣候變化,指導農業生產,創立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民間生活智慧,與中華農業文明相伴而生,也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的獨特理解,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底色和煙火滋味。
中國節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節氣是自然的呼吸,它指導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節氣是時光的規律,給人以生活的智慧。
——題記
一
傳統節日具有特定的文化內涵與儀式禮俗,承載了中原文化蘊含的價值理念、情感依托與審美追求,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凝結了中國人對于宇宙、自然、世界、社會以及人倫、自身的深層思考,能夠喚起民族共同的情感記憶。
大力弘揚黃河文化,講好黃河故事,要聚焦中原文化“根”與“魂”的優勢,創新傳統節日的時代表達,從而使傳統節日能夠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求。
“秋分秋分,晝夜平分。”2023年9月23日,河南廣播電視臺《中國節氣·秋分篇》上線,節目立足于宇宙空間視角,以“氣”為第一視角觀察世間萬物,獨特的表達方式將秋分三候的自然變化和物候特征娓娓道來,同時傳統的道法自然、陰陽五行等中華文化也被融貫其中,從第一視角帶領觀眾感知萬物衍生之規律。
強大的精神共鳴,將秋分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立體呈現自然之真、生命之善、精神之美,《秋分篇》吸引了網友的廣泛關注,總閱讀量超33億人次,也成為河南衛視追尋新文化、解鎖節氣內涵的強大力量源泉。
從《中國節日》開始,同樣是傳統文化主題,卻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脈,找到了流量密碼。青年網友用節目素材做二次創作,玩得不亦樂乎。
一個時期以來,河南衛視深植中原文化沃土,堅持文化立臺,堅守初心勇于創新,厚積薄發驚艷世界。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唐宮夜宴》破圈走紅,到元宵節、端午節、七夕節、重陽節“奇妙游”的順勢推出;從“紙扇書生”“洛神水賦”“龍門金剛”“墨舞中秋帖”“國色天香”“五星出東方”“夢蓮”一個個節目引燃全網,到中國節日奇妙游節目系列串珠成鏈、聚點成面。
“面壁十年圖破壁”,河南衛視專注傳統文化領域、打造文化節目是一個由長期堅守到創新蝶變的過程。從1994年開播至今連續28年未間斷的《梨園春》到2018年聲名遠播海內外的《武林風》以及不斷創新的《華豫之門》,從深受歡迎的《漢字英雄》《成語英雄》《少林英雄》《老家的味道》等系列節目,一次又一次驚艷“出圈”,網絡流量更是以百億計。河南衛視用作品唱響了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最強音。
2023年12月22日,河南廣播電視臺大型融媒體系列節目《中國節氣·冬至篇》推出,隨即火爆全網,總閱讀量突破41億人次。由同一班底全新打造的《中國節氣》系列,不同于傳統佳節時的至美大餐,二十四節氣將以更小而美、趣且新的戲劇樣式來呈現。
作為傳統文化傳播中的“爆款制造機”,在導演組的眼中最大的流量其實是文化。
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節氣是自然的呼吸,也是指導人類生產生活的規律,今人只有了解節氣的諸多含義,才能在如鐘擺般機械運轉的當代理解天地、時間和人的關系,找到獨屬于自己人生的節奏感,重拾內心缺失的敏銳和敬畏,找回生命本真時的兼放和美感。
“二十四節氣”是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它是上古先民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認知一歲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發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它不僅是指導農耕生產的時節體系,也包含著豐富的民俗系統。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民間生活智慧,與中華農業文明相伴而生,也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的獨特理解,是獨屬于中國人的浪漫底色和煙火滋味。
我們去了解節氣,也是在尋找跟自然的相處方式,從而找到自己的節奏。每個人都會找到屬于自己的人生節奏。人生亦如二十四節氣一般,要在不同的時間做不同的事情,當苦苦追尋卻找不到答案時,不妨像霜降時的蟲子一樣蟄伏起來,積蓄力量,待來年春天再更好地出發。這是中國節氣傳遞給我們的人生智慧。
“二十四節氣誕生于農耕時代,用于指導農民農事活動。在當下,它們對人們的生活有何意義?《中國節日》系列節目總導演之一、《中國節氣》系列節目執行策劃徐娜說:‘在《中國節氣》系列中,我們更多是用歷史的視角展現當下和未來。在她看來,二十四節氣的核心內涵是人與自然在對話與交互中達到和諧共生。‘我們現在探討碳排放等,其實依然是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她希望通過這個系列節目能讓觀眾了解節氣,關注身邊的花花草草、自然規律。
“2021年春晚全網點擊量50億人次、元宵奇妙夜30億人次、端午奇妙游50億人次……曾被調侃‘不懂流量的河南衛視憑借《中國節日》系列穩穩地拿捏住了‘流量。但在徐娜心目中,最大的流量有二:一是文化,是中國的文化自信;二是人民群眾。‘所謂的我們拿捏住流量,其實是在這兩大流量之間搭了一座橋。”[1]
中國節氣,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節氣是自然的呼吸,它指導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節氣是時光的規律,給人以生活的智慧。本文重點談的是冬至之美。
“要探討冬至的確切含義,得追溯二十四節氣的起源,這是一個一直以來頗有爭議的問題。
“早在幾千年甚至上萬年之前,古人以天動說解釋季節變換,以為四季的形成由太陽在黃道上運行所到達的位置所決定。黃道是人在地球上看太陽一年內在恒星之間所走的視路徑,即地球的公轉平面與天球相交的大圓。
“在這個大圓上,古人又確立了十二個節氣的位置,這就是二十四節氣生成的框架。在二十四節氣中,從立春開始依次往后數,單數的十二個叫節氣,另外的十二個叫中氣,兩者合起來就成了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中的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古時也稱‘四至。‘至為季節的中分點,說明該季節已經過了一半,因此冬至不是冬天到了之意。
“冬至是民俗中的重要節日,‘冬至大如年,和春節相當。西周就有‘冬日至,祀天于南郊的記載;漢代在這一天要舉行大典,叫‘賀冬;直至明代、清代,這種風氣都長盛不衰。這是為什么?《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古人認為‘陽是天子的象征,‘冬至一陽生,‘君道從這里開始增長,這是古人看重冬至的根本原因。”[2]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第二十二個節氣。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長的一天。冬至有三候:一候蚯蚓結。傳說蚯蚓是陰曲陽伸的生物,此時陽氣雖已生長,但陰氣仍然十分強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縮著身體。二候麋角解。麋與鹿同科,卻陰陽不同,古人認為麋的角朝后生,所以為陰,而冬至一陽生,麋感陰氣漸退而解角。三候水泉動。由于陽氣初生,所以此時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動并且溫熱。
陰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故曰“冬至”。冬至,又稱“日南至”“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華夏二十四節氣之一、八大天象類節氣之一,與夏至相對。冬至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祭祖節日。冬至是四時八節之一,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古代民間有“冬至大如年”的講法。南宋孟元老《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
冬至又被稱為“亞歲”,一是說明年關將近,余日不多;二是表示冬至的重要性,意思是僅亞于過年。
冬至習俗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著習俗內容或細節上的差異。在中國南方地區,有冬至祭祖、宴飲的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
過了冬至,白晝會一天比一天長,天氣卻進入最寒冷的時期,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和“數九寒天”了。“數九寒天”便是從冬至開始“數”的,以九天作一單元,連數九個九天,寒冬就過完了。
我國民間素有“冬至數九”的習俗,即從冬至日起,每九天為一個“九”,總計八十一天。冬至的傳統習俗還有吃餃子、祭天祭祖等。
追尋中華文明的源頭,聚焦中原文化“根”與“魂”,解鎖東方文化的密碼。從“中國節日”到“中國節氣”,河南衛視不斷深耕傳統文化傳承與發展。此次,《中國節氣·冬至篇》何以又迅速出圈?
“河南廣播電視臺提出了‘新時代、新文化、新使命的全新媒體定位。今年,在汲取《中國節日》系列節目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又重磅推出姊妹篇《中國節氣》系列節目,繼《中國節氣·秋分篇》火爆全網之后,《冬至篇》又再次驚艷亮相征服網友,《中國節氣》系列節目已經成為河南臺的一張新名片。
“為什么河南臺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出圈?傳播突圍總能成功的秘訣是什么?河南臺從‘新時代、新文化、新使命出發,以‘新文化的視角,對‘節氣這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全新解讀和闡釋,實質上就是一次創新性表達的嘗試,恰好契合了網友這種渴求,這是河南臺一次次突圍成功的核心邏輯。
“《中國節氣·冬至篇》5分40秒主視頻產品,繼續沿用‘氣作為獨特第一視角,帶領‘我們一起探尋生命起源,一畫開天,肇啟文明。感知物候變化,蚯蚓打結,麋鹿解角。領略北方萬里雪飄,南方枝頭梅花盛開。古詩詞里的豪壯、《山海經》里的神獸,山水畫中的遼闊,中國民樂的悠遠,都匯聚于此。節目制作團隊甚至根據伽馬射線暴GRB221009A的觀測圖譜,生成制作一段聲波音樂,再現來自20億年前宇宙的問候。高科技精美畫面與傳統文化的碰撞,迸發出直擊靈魂的美,和當代人產生共鳴,潤物細無聲般使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上善若水、和而不同的中國古代哲學思維深入人心。
“《冬至篇》加入大量的動物元素,豐富的動物形態與運動為視覺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也為影片節奏帶來了更豐富的變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動物元素,在畫面表現中,不僅有東方面孔,也有東方的行為,這是中國千年傳承的文化積淀、東方古人對自然的向往和自然規律的總結。體現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自然道法,更體現了中國古人天人合一的人文精神。
“近幾年,河南臺推出了一系列文化產品,幾乎每次推出,都能火爆出圈,除了自身產品過硬,還有一個原因,文化已經成為河南臺的品牌,品牌的影響力無形中給節目宣推提供強大助力。
“河南躺在五千年文明的中原大地上,受這片土地滋養的河南人對文化情有獨鐘。河南廣播電視臺陸續推出的《中國節日》《中國節氣》系列節目已經形成一個文化類產品的矩陣,推陳出新,層出不窮,這在全國都很少見。這些產品宛如一顆顆鑲嵌在長河里的明星,照耀著中華兒女的愛國之心。知名博主阿喆在此次冬至評論中說:為什么河南人的創造力沒有天花板,是因為他們對傳統文化愛得深沉。
“可以看出,河南廣播電視臺的成功不是偶然,不是憑借一朝一夕的努力,而是幾十年如一日深耕優秀傳統文化的結果,是媒體深度融合傳播戰略布局的成果。”[3]
鄭州大學的侯晨潔老師說得好,從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爆火出圈之后,河南衛視便牢牢把握住了傳統文化這一“流量密碼”。從《元宵奇妙夜》到《端午奇妙游》《洛神水賦》再到今日的《中國節氣》系列企劃,一場場以傳統文化為底蘊的視覺盛宴,將中華文明展現得淋漓盡致。而這些節目也成為最為生動形象的“文化公開課”,喚醒了無數國人的文化自信。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一直以來都是許多文化類節目所追尋的不變主題,可為何只有河南衛視能夠頻頻出圈?侯晨潔總結了兩點:其一是在地方特色中挖掘傳統文化。眾所周知,河南是一個農業大省,被譽為“中原糧倉”,用全國1/16的耕地生產了全國1/10的糧食。麥田的金黃色是千千萬萬個河南人關于家鄉的回憶底色,而二十四節氣準確地反映了自然節律變化,是指導農耕生產的瑰寶。對于河南來說,二十四節氣有著尤為重要的意義,選此作為節目主題,更能引發觀眾對于河南的共鳴。其二是以科技賦能,帶給觀眾極致的觀看體驗。這次的《中國節氣·秋分篇》章打破了以往的傳統拍攝手法。節目通過三維建模的方式,將真實的宇宙、動物、植物等視覺形象以獨特的視角呈現出來,極具視覺沖擊力,營造出了“裸眼3D”既視感,讓觀眾仿佛置身于“大片”現場。
筆者認為,還要加上一個“其三”:小而美的《中國節氣》,采用了更為平實和直白的講故事方式,這種趣味表達貼近了時代生活。節目運用 AI、XR 等技術豐富視覺呈現,融入一些節氣傳統民俗。節目結尾,還有一首原創歌曲進行情感升華。如果說《中國節日》系列節目側重展現國風舞蹈的極致美,那么《中國節氣》系列節目更注重貼近時代生活的小而美、趣且新的戲劇故事,表達節氣的內涵和寓意。節目還建構了一個“幻境空間”,仙氣飄飄的節氣先生,以高于天地的獨特視角觀察斗轉星移、時律流轉,看人間變幻。
引用侯晨潔老師的話來說,“事實上,該節目的出彩之處遠不止于此,無論是節目開頭以‘中國天眼基于脈沖星電波波形創作出的宇宙之音作為背景音,還是節目中穿插進的甲骨文符號,抑或結尾處的‘河圖洛書背景圖,無一不在彰顯著河南衛視對于節目細節的用心把控。
“河南作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擁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伸手一摸就是春秋文化,兩腳一踩就是秦磚漢瓦。傳承好、發揚好優秀傳統文化是這片中原大地賦予河南的責任。近年來,漢服、戲曲等文化正通過不同的方式逐漸走入大眾視野,優秀傳統文化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民所關注。河南衛視正是順應了這一趨勢乘風而上,以鮮活的地域特色和精妙的技術手段創作出了一個又一個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優秀文化作品。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內容。河南衛視對于傳統文化的弘揚也為其他節目制作者樹起了標桿,我們期待未來會有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節目出現。因為只有擁有了堅定的文化自信,我們才能更好地闊步走向世界舞臺。”[4]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源泉。”從源頭上全面認識傳統節日文化的歷史淵源,科學總結傳統節日所蘊藏的基本精神,能夠很好地呈現出尊重生命、追求圓滿、剛健有為、愛國情懷、天人合一、崇尚和美等精神品質。
二
小雪、大雪過后,就是冬至了。冬至是中國農歷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至今已有2500年以上的歷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稱:“冬至,十一月中。終藏之氣,至此而極也。”《通緯·孝經援神契》稱“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為冬至,十一月中(農歷)。陰極而陽始至,日南至,漸長至也。”
冬至日,太陽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因此“冬至”又叫“日短至”或“日南至”。
每一個節氣都有它的來歷,也有其歷史淵源。
我們不妨讀讀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描寫冬至的詩《至后》:“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杜甫試圖通過描寫冬至這個節氣,抒發對于故鄉親人的思念,同時也借此表達自己的滿懷鄉愁。
首聯“冬至至后日初長,遠在劍南思洛陽”,意思是說,冬至以后,白天就會越來越長,而此時在劍南這個遙遠的地方,我卻仍思念著曾經生活過的洛陽。“日初長”指冬至之后,白天逐漸由短變長,這正是冬至的特點。杜甫寫此詩時在劍南,劍南指蜀地,因蜀地在劍門關以南而得名。此時,杜甫在朋友嚴武那里做幕僚,因日子過得很不順心,心情十分低落,所以就思念起了洛陽。
頷聯“青袍白馬有何意,金谷銅駝非故鄉”,意思是說,就算我穿著青袍、騎著白馬,那又能有什么意思呢?畢竟金谷、銅駝那些地方也不是我的故鄉呀!無論是青袍白馬一般的幕府生活,還是洛陽的名勝古跡金谷、銅駝,想起來都是愁。此時的洛陽已“非故鄉”。所謂“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清代仇兆鰲《杜少陵集詳注》記載:“金谷銅駝,洛陽遭亂矣。”是說安史之亂后的洛陽,滿目蒼涼,已今非昔比了。
頸聯“梅花欲開不自覺,棣萼一別永相望”,意思是說,眼看著梅花就要綻放了,可是至今竟然還沒有感覺。我和兄弟們的離別太久了,只能夠寄托遙遙想念。“棣萼”,《杜少陵集詳注》記載:“棣萼,以比兄弟也。”冬至時節,蜀地梅花欲開,而杜甫竟渾然不覺,心中思念的,是遠在洛陽的兄弟。
尾聯“愁極本憑詩遣興,詩成吟詠轉凄涼”,意思是說,心里煩悶得厲害,我就想寫一首詩,排遣胸中的憂郁,誰知道詩寫出來了,反而更覺得凄涼。想到國事家事,愁悶至極,本想以寫詩來排遣愁緒,不承想更添愁悶。這可真是:本是青燈不歸客,卻因濁酒留風塵。趕路已有清風伴,莫嘆歲月不饒人。男人呀,眼睛里面寫滿了故事,但你在他的臉上看不見風霜,因為他每天都能強撐著把自己打理好。
傳統節日比如冬至,主要誕生于農耕文明時代的黃河流域,它凝聚著黃河兩岸歷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情感。中原大地作為黃河流經的核心區域,孕育了黃河文化的核心和骨干,積淀了傳統節日的重要內容。
“若問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一部河南史,半部華夏史。
“關于冬至的起源,有確切記載表明,冬至源于西周時周公營建洛邑,其根在河洛地區。
“在古代,王者‘功成治定(統一并穩定天下),必定把‘改正朔(改歷法)、‘作宮邑(建都城、宗廟)等當成大事。西周建都于鎬京,周武王的最大愿望卻是在洛陽建都。不久周武王病逝,后來的周公、周成王營建洛邑實際上是在完成周武王的遺志。
“《書·洛誥》記載:周公‘朝至于洛師,對洛陽周邊的幾個地方做了考察,最后確定澗水東瀍水西、瀍水東皆‘惟洛食(都是興建宗廟社稷的好地方)。周公通過‘土圭測景選定洛邑基址的史實,被載入古代典籍,也被后人奉為封邦建國的成法。
“‘土圭測景的目的是找出‘土中(中國的中心)。這種方法的要義是‘樹八尺之表,夏至日,景長尺有五寸;冬至日,景長一丈三尺五寸(豎起高為8尺的標桿,在夏至日觀測,中午的日影是1.5尺,冬至日中午的日影是13.5尺),用這種方法測到的就是‘土中洛陽、‘洛邑的理論位置。司馬遷說:‘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間。夏、商、周的政治、文化中心在河洛地區毋庸置疑。由此推論,河洛地區作為華夏核心是更久遠的事,那么,河洛地區是冬至之源也不言而喻。”[5]
冬至源于河洛地區。河洛地區有點兒寬泛,如果再具體一點兒,在哪里呢?在登封。
“周公立八尺木表,證明了登封就是‘地心,是天下之中。之后,其在‘天地之中利用圭表之法‘測土深、正日景、求地中、驗四時,把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定為夏至(又稱‘日短至),把最長的一天定為冬至(又稱‘日長至),把兩個日中日影長相等的日子,分別定為‘春分和‘秋分,這是最早確定的四個節氣。登封周公測影臺,正是二十四節氣產生的最直接文物史證。
“時至現在,在登封周公廟,每年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民間都會自發地舉行祭拜周公活動。‘冬至餃子夏至面這句諺語在登封廣為傳播。登封人冬至吃餃子,已經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據記載,元代統一中國后,為了恢復農業生產,任用郭守敬進行歷法改革。郭守敬將過去的八尺表改為四丈高表,又以登封觀星臺為中心,在全國27個地方建立了觀測點。在掌握大量數據的基礎上,終于在1280年編制出《授時歷》。
“登封市地方志辦公室主任呂宏軍說:‘郭守敬在觀星臺的觀測,把二十四節氣推向了科學的頂峰。現在,每到夏至日告成鎮黨委政府和一些天文愛好者組織當地學生在周公測景臺前,于12點22分左右觀看沒有影子的現象;還會在觀星臺量天尺觀看到一年當中影子最短的現象,同時了解周公測影臺夏至日無影的確切時段,測量古八尺表在登封告成鎮告成村夏至日影長、郭守敬四丈高表夏至日影長數據使用正方案驗證南北方位描摹當日太陽運行軌跡。之后專家和學者會向學生們講解二十四節氣產生的科學原理。
“了解周公測影臺夏至日無影的確切時段,測量古八尺表在告成鎮夏至日影長、郭守敬四丈高表夏至日影長數據使用正方案驗證南北方位描摹當日太陽運行軌跡。這就是登封民俗夏至日測日影。”[6]
冬至是按天文劃分的節氣,古稱“日短”“日短至”。冬至這天,太陽位于黃經270度,陽光幾乎直射南回歸線,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相應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時白晝全年最長。“極之至,陽氣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長之至。”這是古人對冬至的說法。古人認為,過了冬至,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上升,是一個吉日,所以值得慶賀。
冬至是我國一個很重要的節氣,時間在每年公歷的12月21日或22日,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長的一天。過了冬至,各地都將進入最寒冷的時節。
據記載,周代以冬十一月為正月,以冬至為歲首過新年,也就是說,周公選取的是經土圭法測得的一年中“日影”最長的一天,為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換句話說,在夏、商(殷)、周的天人合一的傳統歷法中,是把冬至作為新年的開始,冬至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冠歲”,真正意義上的春節。
特別需要關注的是冬至的這個重要特點:它是白天最短而黑夜最長的一天,跟夏至恰恰相反。
我們先看看“冬”的字形字源與字義。
“冬”字的字形字源,甲骨文表現出的就是兩粒果實吊在那里,沒有任何其他的事物了。那么,這個果實也就象征著內果實和外果實處在一種收和藏的時機,應當及時把握。是在提醒和暗示人們,應當及時收獲、收藏。
冬字的“冬”,是會意字,表示時序終了,已進入寒冷季節。《說文》:“四時盡也。”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記載:“冬之為言終也。考工記曰:水有時而凝。有時而釋。故冬從仌(音同冰)。”在金文里,“冬”的字形中,“⊙”的形構是象喻“德一”的。“⊙”作為單獨的漢字是指甲骨文的“日”,或者是小篆的太陽,是用離卦來象喻的,方位屬于南方,五行屬于火;“仌”讀音為冰,是指水,用坎卦進行象喻,方位屬北方,五行屬水。所以我們從上文字形的變化中就可以看到,到后來冰就成為冬的主體,而陽火隱退了。
《樂記》記載:“冬,藏也。”蔡邕《月令章句》記載:“冬,終也。”前漢的《漢書·律歷志》記載:“冬,終也。”《后漢書·張純傳》記載:“冬者,五谷成熟,物備禮成。”
《禮記·月令》記載:“天氣上騰,地氣下降。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天氣上騰而不下降,地氣下降而不升。天地不通閉塞而成冬天。《鶡冠子·環流篇》記載:“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就指出了天道是天下皆冬的一個指示器,其中北斗七星最后的一顆斗柄星指向正北方的時候,“天下皆冬”。
再看看“至”的字形字源與字義。“冬至,陰之復也。夏至,陽之復也。”
至,是到來、到達的意思。《說文解字》中這樣解析:“至,飛鳥從高下至地也。從一,一猶地也。象形。”至,是向下法于地。至,為到。例如:自始至終,從古至今,至于,以至,甚至;至,還有極、最的意思:至少,至親,至交,至誠,至高無上,至理名言。
在氣的層面,冬至之“至”有三義:一以明陰氣之至極,二以明陽氣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南至。《命理探源》記載:“四立者,四時之節氣也,丑之終,寅之始,則為節。月之半則為中。二分者,陰陽相半之謂也。至有二義:子至巳為六陽,午至亥為六陰,至者介乎巳午亥子之間也。冬至亥陰極,故曰子,子者止也,陽于此生,故亦曰至。夏至巳陽極,故曰午,午者仵也,陰于此生,故亦曰至。”年度周期律中,四時之度中最冷的“時”區間即將到來,這是冬至的一個重要含義。《周易·復卦》記載:“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后不省方。”城門都關閉了,商旅不通了,要閉關修煉了。
《呂氏春秋·有始》記載:“冬至日行遠道,周行四極,命曰玄明。”這句話雖然短,但是它所揭示的歷史現象卻是啟迪甚深的。這段話所記載的就是古人對修身實踐中觀察到的一種描述。意思是:冬至這一天是年度周期律的開始,從這一天開始同步于天道的運行規律而實行修身的遠大目標,實證大道,就能實現身外有身而周游八荒,神游四極。命體中的這個先天之本,它的形名就為“玄明(冥)”。
冬至,作為“冬天的至級”,意味著最冷的時候到了,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進九”。
北方的冬天,究竟有多“冷”呢?不妨看看作家蕭紅在小說《呼蘭河傳》里所描寫的呼蘭河的冬天:“嚴冬一封鎖了大地的時候,則大地滿地裂著口。”“水缸被凍裂了;井被凍住了。”“小狗凍得夜夜叫喚,哽哽的,好像它的腳爪被火燒著一樣。”“大風雪的夜里,竟會把人家的房子封住,睡了一夜,早晨起來,一推門,竟推不開門了。”“人們走起路來是快的,嘴里邊的呼吸,一遇到了嚴寒好像冒著煙似的。”“賣豆腐的人清早起來沿著人家去叫賣,偶一不慎,就把盛豆腐的方木盤貼在地上拿不起來了,被凍在地上了。”
詩人于堅則這樣描寫北方的冬天:“土地梆硬,樹枝全抽搐著,害病似的打著冷顫;雀兒們曬太陽時,羽毛乍開好像絨球,緊擠在一起,彼此借著體溫。”路上“凍得通紅的鼻尖,迎著冷冽的風”的行人只感覺到“面頰和耳朵邊兒像要凍裂似的疼痛”。正是:“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
在筆者的少年記憶里,北方的冬天,原野蒼蒼,山河清瘦,大地一片沉寂。印象中的家鄉(魯西南)就像一個面黃肌瘦的婦人,沒有豐腴的身段和青黃黼黻之觀,卻多了幾分蕭瑟和委頓。
南方的冬天也并非都像三亞那般、用不著穿羽絨服,南方冬天的冷是那種清冷,在海口則屬于“濕冷”。作家汪曾祺說:北方可以生爐子、燒暖氣,而“南方的冬天比北方難受,屋里不升火。晚上脫了棉衣,鉆進冰涼的被窩里,早起,穿上冰涼的棉襖棉褲,真冷”。
《清嘉錄》有“冬至大如年”之說。冬至這天,各地都有不同的風俗,人們以各種方式慶賀冬至。譬如,北方人吃餃子,南方人吃湯圓。自冬至起,每九天算一個“九”,以此類推,至九九八十一天寒盡春來,俗稱為“連冬起九”。民間有歌謠唱道:“上陰下晴雪當中,左風右雨要分清,九九八十一全點盡,春回大地草青青。”這是唱冬至的。說是每到冬至,閨房佳人要畫素梅一枝,梅花瓣共計八十一瓣,每瓣花的中間都是空的,清晨起來對鏡梳妝,即用胭脂染紅一瓣,等所有的花瓣都染紅了,就到了鶯歌燕舞的春天了。這種設計,可謂獨出機杼,一幅《九九消寒圖》,就詩意地打發掉了漫漫長冬。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云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在這首杜甫的《小至》里,我們可以看到唐代的冬至。詩人筆下,冬至一到,陽氣重生,春天又要回來了,岸邊柳枝即將舒展,山中梅花也要含苞待放了,一切是那么美好。同樣是冬至,白居易就顯得愁苦得多。“邯鄲驛里逢冬至,抱膝燈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還應說著遠行人。”他的這首《邯鄲冬至夜思家》,道出了遠在他鄉的羈旅之思。都說“每逢佳節倍思親”,詩人在邯鄲驛里正逢冬至夜,燈前抱膝獨坐,形影相吊,倍感孤獨。
古代禮天崇陽,冬至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可謂一項國家大典。“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
中醫養生學認為冬至是陽氣開始升發的時間,人們需要通過食補來適應寒冷的氣候。陰陽五行哲學是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思想是宇宙萬物的統一與相互制約,對中國文化的各個方面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它對中國人的醫學、養生、飲食等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易經》就是以陰陽為核心,以八卦為符號,闡述了宇宙萬物的運動變化規律和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身的關系。《易經》中的易卦由陰爻和陽爻組成。陰爻和陽爻分別以符號的形式標示了陰陽的概念。
陰陽學說還被中醫學用來說明人體的病理變化,認為疾病的發生,是人體陰陽失衡所致。陰陽失調的表現形式很多,可歸納為陰或陽的偏盛偏衰,以及對另一方的累及等,這些可統稱為“陰陽不和”。在許多情況下,疾病發生、發展的過程,就是正邪抗爭、各有勝負的過程。這一過程可以用陰陽偏勝、陰陽偏衰、陰陽互損、陰陽轉化作概括性的解釋。
受陰陽學說的影響,中醫食療講求人有寒熱、陰陽屬性,通過食物的陰陽平衡,可以達到調整人體陰陽平衡的目的。比如,冬至吃羊肉,“羊”取“陽”之意,通過食“羊”得“陽”,以求平安吉祥,成為老百姓美好的期盼。另據《本草綱目》“獸部”所記,“羊肉大熱五毒”,在冬至寒冷之時是祛寒絕佳之物。因此,在我國許多地區一直延續著冬至吃羊肉的傳統。比如,在四川,流行冬至吃羊肉湯,羊肉可謂冬日滋補之首。吃羊肉既能御風寒,又可補身體,對一般風寒咳嗽、慢性氣管炎、虛寒哮喘、腎虧陽痿、腹部冷痛、體虛怕冷、腰膝酸軟、面黃肌瘦、氣血兩虧、病后虛虧等一切虛狀均有治療和補益效果。
古時候,漂泊在外地的人到了冬至時節都要回家過冬節,所謂“年終有所歸宿”。冬至日還是中國古代的“教師節”,學生要拜謁老師,祭祀先圣孔子。
冬至經過數千年發展,形成獨特的節令食文化。諸如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為年節食品。曾較為時興的“冬至亞歲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獻冬至盤、供冬至團、餛飩拜冬等。
冬至之“大”,在于民俗之多樣,也在于飲食之豐盛。冬至也是養生的重要節氣,應順應時令特點,遵循“冬藏”的養生之道,科學、合理、適度養生。
俗語說:“冬至進補,春天打虎。”中醫講究保護初生的陽氣,認為冬至前后是進補的時期,宜吃溫性食物。不宜進行高強度的體育鍛煉,避免損傷陽氣。靜神少慮,保持暢達樂觀的心情;多曬太陽,以利陽氣的生長;防寒保暖,預防風寒感冒。
“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家家搗米做湯圓,知是明朝冬至天”……再看南北飲食習俗,冬至時不管是北方吃餃子還是南方吃湯圓,都寄予了人們最樸素的愿望:喜慶和圓滿,也體現了數九寒天里要進行食補暖身,以期“春天打虎”。
冬至后天氣漸轉冷,高血壓、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要特別提高警惕。冬至養生可從補氣、補血、補陰、補陽四個方面著手。大米、花生、山藥等食品具有益氣健脾功效,動物肝臟、龍眼肉、黑木耳等食品對血虛有補益作用,銀耳、梨、白菜等食品可生津潤燥,羊肉、蝦類、鱔魚等食品對畏寒肢冷、神疲嗜睡有功效。
冬至是冬季寒冷氣候的開始,是“數九”的第一天。全國各地都流傳著數九歌,各不相同。洛陽人這么唱:“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和六九,沿河看楊柳;七九凍河開,八九燕子來;九九楊落地,十九杏花開;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冬至過后,由于地面上吸收的能量少于流失的能量,氣溫會一天比一天低,再加上時有寒潮、冷空氣頻繁南下,到“三九”時寒氣蓄積在最高值,就到了全年中最冷的時候。
冬季是生機潛伏、陽氣內藏的季節,是保養、積蓄能量的最佳時機,此時節應適時進補,可以多增加營養,祛寒氣、壯身體。同時要動起來多走路,走路不僅能幫助協調陰陽平衡,更重要的是使氣血運行、經絡疏通,可以帶動全身多個器官的運動,全身內外都能獲益頗多。
冬至到“三九”是最冷的季節,患心臟病和高血壓的人往往會病情加重,患“中風”者增多。因此,這類患者此時節要特別提高警惕,謹防病情加重;要注意防寒保暖,及時增添衣服,衣褲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軟寬松,不宜穿得過緊,以利于血液流暢;合理調節飲食起居,不過度勞累;保持良好的心境,情緒要穩定、愉快,切忌發怒、急躁和精神抑郁;進行適當的御寒鍛煉,如平時堅持用冷水洗臉等,提高機體對寒冷的適應性和耐寒能力。
三
傳統節日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內容,承載著中國人的情感、智慧和倫理。春華秋實,夏茂冬枯,節氣流轉的是時間,更是生活的痕跡。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傳統節日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成果,傳統習俗也是每一個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深厚記憶和綿綿鄉愁。節日為人們提供了相互溝通和加深理解的公共空間,習俗則讓人們在適應現代生活節奏的同時能夠回望精神原鄉加深民族認同。
“華夏祖先,天人相感,俯而察,仰而觀。取象于地,效法于天,定節氣以識物候,制歷法而知時變。氣分陰陽,萬物流轉,人事通乎天文,大道成于自然。
“冬至者,冬之極也,八大節之一。周秦測日影而定四時,以冬至之月為正月。漢武太初改歷,正月冬至始分,綿延至今。歲至此時,數九寒天;朔風凜冽,萬物伏潛。且時值歲末,漸近年關;客子思歸,翹首以盼;行者日稀,滿目蕭然。太陽直射南歸線,暗夜于茲最長,白晝當此最短。然則,陰氣極則陽氣生,地力蓄而生機萌。故而戶戶祭祖拜天,求雨順風調之景;家家祈福祝愿,盼人和萬事之興。
“冬至大如年,闔門共餐。諺云: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北方以餃子為食,取自醫圣‘祛寒嬌耳湯之典。各地佳肴紛呈,赤豆煮粥,餛飩湯圓;糯米避邪,年糕疊現;三冬肉脯,燒臘姜飯;水醇釀酒,羊湯御寒……品類各異,初心同源,或寓圓滿,或寄平安。又云:吃過冬至飯,一天長一線。雖曰寒鎖八方,自藏新生之望:岸柳將舒,梅花欲放;大河解凍,波光蕩漾;潛龍不日騰淵,大地再著綠裝。
“正所謂: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天雖無言,四時行焉;冬至既到,春將不遠。但有家國興盛,萬民歡顏,千里冰封,雖寒亦暖。”[7]
傳統節日蘊含著中國人對自然、時間和生活的獨特理解,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代代傳承的豐富的文化活動,傳統節日如一根情感紐帶;通過節日形成的文化傳統,可以在社會成員之間,尤其是青年一代中產生認同感,形成共同的文化認知。
《后漢書·禮儀》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還要挑選“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黃鐘之律”,以示慶賀。唐宋時期,以冬至和歲首并重。
俗語說,“冬至餃子夏至面。”每年農歷冬至的這天,不論是貧窮還是富貴,餃子是人們必不可少的節日飯。古語有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戶戶吃水餃。”冬至為什么要吃餃子?你看這餃子它彎彎的像個月亮,這餡兒圓圓的像太陽,它代表的冬至是陰陽合力的交子時刻,所以叫餃子。
吃“捏凍耳朵”,這是冬至河南人吃餃子的俗稱。緣何有這種食俗呢?有一種說法,據說是為了紀念“醫圣”張仲景冬至舍藥而流傳下來的。張仲景是南陽人,他著的《傷寒雜病論》集醫家之大成,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相傳張仲景曾在長沙為官,他告老還鄉、回南陽老家時,正好是大雪紛飛的冬天,寒風刺骨。他看到白河兩岸鄉親面黃肌瘦、饑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凍爛了,便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起醫棚,支起大鍋,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嬌耳湯”醫治凍瘡。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驅寒藥材放在鍋里熬煮,然后將羊肉、藥物撈出來切碎,用和好的面包成耳朵樣的“嬌耳”。煮熟后,分給來求藥的人每人兩只“嬌耳”、一大碗熱乎乎的肉湯。人們吃了“嬌耳”,喝了“祛寒湯”,渾身暖和,兩耳發熱,凍傷的耳朵被治好了。人們還紛紛傳說吃了冬至的餃子不凍人。后人學著“嬌耳”的樣子,包成食物,也叫“餃子”或“扁食”。冬至吃餃子,是不忘“醫圣”張仲景“祛寒嬌耳湯”的恩情。至今南陽仍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的民謠。
過去老北京有“冬至餛飩夏至面”的說法。相傳漢代時期,北方匈奴經常騷擾邊疆,百姓不得安寧。當時匈奴部落中有渾氏和屯氏兩個首領,十分兇殘。百姓對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餡包成角兒,取“渾”與“屯”之音,呼作“餛飩”。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戰亂,能過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餛飩是在冬至這一天,在冬至這天家家戶戶吃餛飩。
冬至,是古代歷法的基準點。兩個冬至間的時間間隔為“歲”,相當于現代天文術語的“回歸年”,歲的長度被稱為“歲實”,約365.2422天。
冬至,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天。在古人心中,這一天,天地陽氣日漸興盛,乃大吉之日,于是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這一天,游子們跋山涉水往家里趕,只為家人能一起圍坐爐邊。
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節氣的首位,稱之為“亞歲”。后來一般春節期間的祭祖、家庭聚餐等習俗,也往往出現在冬至。
古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官方例行放假,官場流行互賀的“拜冬”禮俗。民眾要向父母長輩拜節,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
《周禮春官·神仕》記載:“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目的在于祈求與消除國中的疫疾,減少荒年與人民的饑餓與死亡。
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明清時期,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元旦一樣。
九九消寒入九以后,有些文人、士大夫者流,搞所謂消寒活動,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席上用九碟九碗,成桌者用“花九件”席,以取九九消寒之意。
有句俗話,“晴冬至,爛年邊。”意思是說,冬至和過年的天氣似乎是反的,冬至天氣好,過年就雨雪不斷。
《漢書》記載:“冬至陽氣起,君道長,故賀。”古人認為自冬至起,白晝一天比一天長,陽氣回升,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代表下一個循環開始,是大吉之日。
冬至過節源于漢代,盛于唐宋時期,相沿至今。人們認為冬至是陰陽二氣的自然轉化,是上天賜予的福氣。漢代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后漢書》記載:“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后省事。”所以,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古人認為,冬至是陰陽轉樞的日子,這一天之后,陰氣漸消,陽氣漸長。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第二天就在太和殿里接受文武百官的朝賀。
很多地區在冬至這一天有祭天祭祖的習俗,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家家戶戶都把家譜、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
潮汕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表示年雖還沒有過,但大家已加了一歲。孩子們最盼吃這碗甜丸,往往夜里醒來都要問天亮了嗎?然而天好像要與孩子們開玩笑似的,老是不亮,故潮俗有“冬節夜,啰啰長,甜丸未煮天唔光”的童謠。
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用它釀的酒可久藏不壞,柔和爽口,回甜生津,后勁頗足。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從清末民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早上吃的是芝麻粉拌白糖的年糕,中午是油墩兒菜、冬筍、肉絲炒年糕,晚餐是雪里蕻、肉絲、筍絲湯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
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其中,燒臘就是廣東人冬至餐桌上必不可少的傳統食品。全家人在祭祖之余,準備一些臘肉臘腸吃一頓,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糯米味甘、性溫,能夠補養人體正氣,吃了后會周身發熱,起到御寒、滋補的作用,最適合在冬天食用。若是能用上黑糯米,那就更好了,黑糯米有助于產婦滋補產后造成的身體虛弱,有利于增加乳汁,哺乳嬰兒。相傳,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兒子不成才,作惡多端,死于冬至這一天,死后變成疫鬼,繼續殘害百姓。但是,這個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們就在冬至這一天煮吃赤豆飯,用以驅避疫鬼,防災祛病。
雖天寒地凍,“冬至”卻潛藏生機,正所謂“一陽初生,萬物之始”,生命活動將趨于活躍,枯黃的草木已預感到勃勃生機。冬至當天,晝短夜長,時差達到極致。之后,白天會一日長過一日。
冬至的時候,農作物基本已經收曬歸倉,農民們辛苦勞作一年,終于可以度過一段比較閑適的日子,所以也就可以盡情慶祝冬至。在南方一些地方,冬至這一天,家家戶戶殺雞宰鵝祭拜祖先,以祈求來年能鴻運當頭,萬事如意。有些人家甚至早早備好香飄飄的飛霞液,伴著白切雞、燜鵝、河蝦……只等夜幕來臨,一家人圍坐桌前,推杯換盞,閑話家常,這是對一年辛苦的最好犒賞。碗筷的碰撞聲,成為最悅耳的音符。而過年,雖然儀式更隆重,但是作為農民卻深知“食完年飯要耕田”,也就是說過完年很快就要開始春耕了,所以他們更愿意過冬至。
現在,饕餮美味佳肴已是過去式。對于忙忙碌碌的人來說,禮儀似乎不再重要,那種《晉書》記載的“魏晉冬至日受萬國及百僚稱賀……其儀亞于正旦”的場面,早已是美好的傳說,久則久矣!今天的人們正關乎功名利祿,以及說不清、道不明,此一時、彼一時的風花雪月。
冬至這天,白晝最短,思念最長。現代交通工具發達,這種強烈的思念之情也驅使著離家的游子紛紛踏上與家人相聚的歸途。一張張親切的面孔,一桌豐盛的晚餐以及熟悉的飯菜味道,甚至是家里的一茶一物一盞燈,都是化解思念的最好方式,也是驅逐冬天寒冷的最好方式。
冬至這天,最愛的人在身旁,萬家天倫,便是每個人對冬至最好的禮贊。
冬至在古代中國是農業社會中重要的時刻。先民們將豐收的農產品儲存起來,包括糧食、蔬菜等,以備過冬之需。比如在冬至前后,他們需要選種,將合適的種子用布袋盛好,埋在背陰的地方。據(元)王禎《農書》卷二所記,“冬至日埋于陰地,冬至后五十日發取量之,息最多者,歲所宜也。”冬至日窖埋好,等到冬至過后五十天,開窖取出逐袋平量,其中息最多的,即本年宜于種植的谷種。
冬至作為農事活動劃分點,在我國農耕傳統中,常常以冬至為時間標識,用以確定農事活動先后次序。
在民間也保留著與農業相關的俗諺。比如,“冬至一陽生”這一諺語表示從冬至開始,陽氣逐漸生發,預示著新一年農事的開始。
冬至時,古代的風雅之士和大家閨秀親手繪無色的梅花,以八十一枚花瓣代表九九八十一天。這不禁讓人聯想到這樣一幅畫面,纖纖素手握著長鋒,蘸上色彩淡雅的顏料,輕輕地點染紙上梅花,日染一瓣,待到把八十一瓣都染盡,也就過完了“九九”,等著迎接春回大地百花吐艷了。
博觀而約取,厚積而薄發,虎伏深山聽風嘯,龍臥淺灘等海潮,伏久者,飛必高。足夠冷也足夠長的嚴冬,讓人們對嚴寒心存敬畏,有敬畏才會珍惜。所以春天來了,古人才會感受春宵一刻值千金。有了對春的期盼,就有信心挨過更大的寒冷。冬至不是最冷的一天,小寒大寒才是。冬至提醒我們做好更冷的準備吧,我們可以敬畏,但絕不會退縮,因為我們相信未來可期。
綜上所述,傳統節日是中華文明的縮影,傳遞著崇尚順應天時、道法自然、天人合一、和諧共生的思想。
最后引用萬旭明先生的一段話,結束本文:“一次次被《中國節日》驚艷后,人們一提到河南衛視,就會條件反射地聯想到‘沉浸式節日場景,美到無法呼吸的舞蹈節目。但在全年共計12期的《中國節氣》中,每一期時長只有10~15分鐘,一位‘節氣先生將貫穿全年,以古今人物‘奇遇記的形式展開每一期的‘一個節氣,一段奇遇,一種情感,一首歌曲,彰顯節氣所蘊含的中國精神哲思,喚起今人共情和共鳴。”[8]
參考文獻:
[1][8]萬旭明.河南衛視以戲劇樣式呈現《中國節氣》主創“解碼”:最大的流量是文化[N].長江日報,2022-03-21.
[2]5]胡樹青.冬至本源在河洛[N].洛陽日報,2012-12-21.
[3]邊偉.錨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與網友實現雙向奔赴——河南臺《中國節氣·冬至篇》何以再次出圈?[Z].大象新聞, 2023-12-24.
[4]侯晨潔.《中國節氣·秋分篇》上線:看傳統文化如何“玩”出花樣[Z].新浪網,2023-09-24.
[6]孫亞奇.二十四節氣——登封人的驕傲[N].鄭州晚報,2016-12-22.
[7]趙獻東.冬至說[N].光明日報,2020-12-18.
責任編輯 饒丹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