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山,徐 謐
(成都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6)
2020 年10 月,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立德樹人”是高校建設的根本任務,提出了教育、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的定位[1]。進入新時代,“立德樹人”已深刻融入教育發展全過程、全領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6 年12 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提出,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2]。2018 年1 月,教育部要求全面落實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扎實學識、仁愛之心的研究生導師隊伍[3]。2019 年11 月,教育部提出“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把師德師風作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4]。高校不僅承擔著教書育人的重要使命,也擔負著為國家培養研究型人才的重任,強化高校研究生教育,是事關教育事業發展的重要課題。
當前,高校研究生教育中貫徹“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要求已取得很大成績,但仍然存在一些與新要求不適應之處。比如,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個別教師素質不高,存在價值觀偏移、缺乏敬業精神的問題[5]。學生培養方面,由于研究生教育重在培育拔尖創新人才,目前研究生教學方法仍以高水平知識的課堂講授為主,培養創新性、應用型人才的方法、舉措還不豐富。在產學研合作培養方面,當前采取學校自建實踐實訓基地和校企共建實踐基地兩種方式,學校自建實踐實訓基地,一般依托學校實驗室,或者專項計劃,存在受訓學生人數較多、實訓項目偏重研究型、實習經費不足等困難[6]。在導師的激勵評價機制方面,相關制度還不完善,對“立德樹人”成效的綜合評價體系尚未完善,實際考核中的量化指標體系有待健全。
針對這些問題,教育工作者從不同維度進行了研究。在師德師風建設方面,周光禮從分析“雙一流”建設要圍繞“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提出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的基本方略之一是突出立德樹人[7]。陶黎陽結合醫藥高校的特點,提出符合醫藥高校特點的實施策略[8]。在研究生導師指導能力建設方面,吳價寶等從導師的角度建議多采用嚴格控制型指導方式[9]。趙國宏等提出了研究生導師“四位一體”式指導能力發展路徑[10]。在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內涵研究方面,姜紀壘等探討了立德樹人教育觀的發展方向[11]。胡慶等結合時事熱點等,探索了將思政教育嵌入課堂教學的方法[12]。在上述研究之基礎上,筆者圍繞服務“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目標,開展了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的相關研究。
研究生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的第一責任人,其思想道德修養、學術水平、教學水平、對學生的科研實踐指導等都會直接影響研究生的培養質量。研究生導師要具備政治素質過硬、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素質精湛的基本素質要求,這既是基本素質要求,也是導師隊伍的發展方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教育必須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持黨的領導,體現在研究生導師隊伍建設中,就是要求導師能夠全面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深刻領悟“兩個確立”的決定性意義,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堅決貫徹落實黨和國家各項教育方針政策,能樹立正確的事業觀,為建設教育強國做出貢獻。
研究生教育作為高等教育的重要內容,必須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鮮明特點,必須切實加強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層次專門人才[13]。實現這一目標,特別是“德”的培養,要求導師不僅是學術訓導人,還必須做人生領路人,導師必須具備過硬的政治素質,提升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才能在紛繁復雜的經濟社會發展中,為學生擰緊“人生的第一顆扣子”,從而實現教育教學目標。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評價教師隊伍素質的第一標準應該是師德師風”。2019 年10 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在印發的《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提出,要全面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持續強化教育引導、實踐養成、制度保障。師德師風,應該是教師的個人品德和職業道德的融合體,是教育工作者在從事教育活動中必須遵守的道德規范和行為準則。加強師德師風建設,不僅是落實公民道德建設的要求,更是適應教育工作自身特點、實現教育目標的必然要求。
作為一名公民,研究生導師要嚴于律己、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導師必須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將個人的價值要求貫穿到道德建設各方面,樹立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理想信念,自覺堅守精神家園、人格紅線,不為物欲所困,不為名利驅使,無私奉獻、潛心治學,全身心投入教育事業,弘揚教育家精神,成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堅定信仰者、積極傳播者、模范實踐者。
作為一名教師,導師要以身作則,提高職業道德水平。導師必須講政治,提高政治判斷力、政治領悟力、政治執行力,成為政治上的明白人、思想上的清醒人,在大是大非面前正確應對,牢牢把握研究生培養的正確方向。要有言為士則、行為世范的道德情操,將高尚的道德情操、積極的人生態度融入教書育人;弘揚樂教愛生、甘于奉獻的仁愛之心,堅持教書和育人相統一,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作用,針對每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傾囊相授,引導學生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讓學生在無微不至的關愛中收獲知識,在嚴管厚愛中茁壯成長,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實現對研究生的思想塑造、行為引導和價值引領。
研究生教學在遵從教學基本原則的同時,有其特有規律。研究生導師必須深入研究,創新研究生指導方式,從而探索出更適合研究生教學的方法和措施,實現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高校研究生教育階段,必須強化專業課程的教學,確保培養出又紅又專的人才。提升導師專業課程教學能力,必須從優化導師遴選機制出發,以科學的遴選機制,將具備精深的專業知識儲備、過硬的教學能力的教師選入研究生導師隊伍,從而確保導師隊伍整體能力適應研究生教育教學的需要。一方面強化教學工作日常管理,充分調動導師責任心,確保教學質量;另一方面要激發導師能動性,因地制宜豐富教學內容,開展教學改革,提升教學成果。最后,要發揮研究生導師教學能力評價機制的指揮棒作用,綜合考慮導師教學成果和學生學習成果,結合學術委員會評價、教學督導評價、研究生評價和導師自我評價,形成適合高校自身特點的多角度、多層次評價指標體系。堅持將評價結果作為職稱評定、職級晉升、績效分配、評優評先的重要依據,定期開展優秀導師評選活動,對培養成果顯著的導師給予獎勵,依法依規處理違反規定的行為,推動研究生導師業務素質不斷提升。
在提升研究生導師課程思政能力方面,要立足中華傳統文化,深入挖掘學科的思政元素,要結合對專業課程科學內涵的闡釋,將立德樹人的內在要求,外化于專業課程教學之中,結合學科發展歷史講解等,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引導研究生增強文化自信、價值觀自信,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展大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研究生的國際視野和家國情懷,促進研究生主動將個人的理想抱負與國家和民族的發展需要相結合,堅定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不懈奮斗的信念,自覺擔負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同時,更注重實踐養成在研究生思想道德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支持和鼓勵研究生參與各種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活動,充分發揮高校產學研結合優勢,建好產教融合實踐基地,通過引導研究生開展科研項目、撰寫文章和開展校外實踐活動等途徑,提升研究生實踐能力,促進其在服務人民與奉獻社會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落實全過程立德樹人建設,必須著力制度建設、導師遴選、教育能力提升,將思想政治建設全方位融入研究生教育教學工作之中。
要按照立德樹人要求,健全課程體系、教師和學生守則等行為準則,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成為高校教育生活的基本遵循。要用校規校紀來推動立德樹人工作,建設一批包括課程、教材、合作育人基地、案例庫等優質教育教學資源。建立科學、公平、公正、公開的考核體系。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職責的落實,需要有效的監管,強化導師作為研究生培養第一責任人的職責。各學院(所)通過雙選、導師選派暨師生見面會、導師工作討論會、定期檢查研究生培養各環節情況等,對研究生導師進行全過程管理。
完善導師遴選辦法,從政治素質、師德師風、業務能力和身體素質等方面建立指標體系,提升導師遴選規范化水平。在導師的遴選中,在教師基本素質要求的基礎上,遴選政治素質過硬、師德師風高尚、業務素質精湛的教師進入研究生導師隊伍。
要進一步加大研究生導師立德樹人能力的培訓,將思想政治、課程思政等內容作為導師培訓的必學內容,結合大政方針確定年度培育內容,充分采取集中培訓、專題培訓和線上培訓等方式,實現立德樹人能力培訓的全覆蓋,全面提升導師隊伍綜合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