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琛 于豐源
1.南京體育學院 江蘇南京 210000;2.北京體育大學 北京 100084
2020 年10 月16 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2021年6月23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體育與健康〉教學改革指導綱要(試行)》[1]。兩份文件指出,學校體育美育教改核心為“教會、勤練、常賽”。在新時代學校體育發展改革背景下,要求教師應以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注意綜合育人為教學目標,通過課堂教學以及課外練習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引導學生自主練習,激勵學生參與競賽。在高校啦啦操項目教學發展過程中,如何踐行“教會、勤練、常賽”要求,仍需要進一步思考與改進。
在教學過程中,課前準備是開展教學的要點。如何準備,準備什么,都是實現“教會”目標的重要方面。在新時代發展改革背景下,對于高校體育教師的要求也顯著提高,需要教師熟練教學過程,把握教學重難點,明確學生如何學會與運用,使學生不僅掌握知識技能,同時注重理解技能要點,將理論學習與技能學習相結合,并應用于實際生活之中[2]。
“教會”是起點,是開展各類體育活動的重要基礎,高校體育課程并不是簡單的身體運動,培養體育運動愛好的同時,教師需進一步向學生傳授技能理論與運動理念,幫助學生完成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升華?!敖虝币膊粏螁问侵R和技能的傳授,最終目標指向教會學生如何運用。
數量方面,應兼顧課內教學與課外練習,通過校內外聯合開展社會組織活動、社團日常訓練等提高量度。體育課堂不應陷入過度追求知識傳授,忽視課堂密度、運動負荷的誤區;也不應只重視大運動量而忽視知識傳授。需分析體育課程類型,結合場地器材設施,切實考慮學生實際,使量和質相輔相成。課外練習是我國教育理念中較為缺失的部分[3],近幾年,全國啦啦操比賽場次增加,課堂時間不足以支撐競賽需求,各體育院校的學生課后練習頻率遞增,如何合理地安排課后練習更為關鍵。
在質量方面,要更加突出課堂教學的重要性,正確的技術要點以及安全的訓練方式是保證課外學習的重要保障。“勤練”的最終目標投向學生養成自主學習鍛煉習慣、掌握精進技術技能、增強學生身體素質,多方面滿足“常賽”的需求。
“賽”也不僅是指正規高水平競賽,除正規大型比賽之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單項技術或成套動作后可以隨學隨賽,由學校、俱樂部或學生自主競賽是踐行常賽的重要途徑。課堂上每個教學內容完成后,進行比賽不僅能檢驗學生對于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積極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和自強不息的品質。
當前,我國14 所本科體育院校中,12 所開展了啦啦操課程。據調查所知,啦啦操項目開展模式分為3類課程,分別是專項課程、普修課程以及選修課程。專項課程學生主要為接觸過啦啦操項目的學生;普修課程學生多為具有操舞類基礎的藝術和體育生;選修課程學生多為未接觸過啦啦操項目的普通大學生。
課堂教學為中國高校的主要教學模式。在專項課程教學中,教學內容主要為基礎素質和技術訓練。更加注重學生基本功學習,通過鞏固學生基本功,規范技術動作,糾正技術細節,以求改進其技術要領,為學生精進技術、追求更高技術難度而提供堅實的基礎。選修課程中,學生具有其他體育項目的運動基礎,主要以規定成套教學為主,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各項目相通之處。對于普修課程學生,主要教授基礎啦啦操知識技能,引導其了解啦啦操精神內核,引發對于啦啦操項目的興趣。
課后拓展由各專項班學生和有競賽意向的學生組成,專業性要求明顯提高。競技比賽對于訓練活動的導向性,使訓練內容更加偏向于提高運動員專項技術,突破高難技術。此時,“教會”更多的是以“常賽”為目標而進行。以專項課程與課后訓練相結合的方式,能夠較好地處理基本技術與高難技術的關系。
在技巧啦啦操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將目標放于學生體能、技能提高方面,且更加注重傳授運動保護方面的要點,兼顧自我保護與他人保護兩個方面。在舞蹈啦啦操的教學過程中,技術是基礎,成套是前提,但學習如何選擇剪輯音樂、創編動作隊形、協調解決團隊問題也是啦啦隊的必修內容。通過啦啦操的學習,學生在訓練、參賽過程中能夠規范自身動作,提高自身技術,避免運動損傷等要點,為“勤練、常賽”打下堅實基礎。
有競賽需求的學生,在每周6~8 學時的啦啦操專項課程學習后,會采用課余時間進行競賽訓練。12 所擁有啦啦操隊的高校體育院校中,多數教師會在沒有課時安排的課后指導學生進行比賽內容的練習。據調查,該階段學生的積極性并不低于課堂教學,反而有各年級班級之間相互競爭的現象。
非專項的課堂教學中,一方面通過錄制視頻、階段測試等方式引導學生進行課下自主練習;另一方面通過課堂小組競賽、班級競演、校內比賽等各種形式,促使學生進行訓練,從兩方面使學生達到“勤練”的標準。不同規模的“比賽”為學生及教師提供目標,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以及積極性,使學生循序漸進精進自身技能技術難度,提高成套動作分值,積極為“常賽”目標而進行準備。
“賽”是檢驗教學和訓練成果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常賽”是刺激學生不斷保持競爭意識和持續練習的因素。部分高校學院采用校內啦啦操競賽的形式在校園中推廣項目,使其成為校級的常規賽事,通過設置不同的組別,促使在校學生參與其中。比賽按照正規組織流程嚴格進行,并由具有裁判資格及教練資格的學生擔任裁判及教練。這種競賽的形式,使學生在比賽氛圍感染下以及競賽規則約束下形成了良好的行為規范,養成了良好的體育競賽道德,并廣泛傳播了啦啦操文化,加強了學生之間的交流,提高了非專項課程學生的技術能力,且增加了參賽經驗,體驗了競賽的完整流程。同時,給予專項學生執裁、帶隊的平臺,提高了學生教學訓練、帶隊管理、競賽組織等多方面能力,使學生體驗多種身份,綜合培養學生各項素質。此外,通過校內比賽學校組織選拔出優秀運動員參與由國家體育總局、大學生體育協會等各專業機構組織的比賽。
大型運動競賽、校競賽雖擁有規范的比賽流程,但在“常賽”頻率要求上存在一定不足,常賽化建設除了具有競賽要求的規范性比賽外,也貫穿于體育教學過程之中,教師在課堂結束部分采用競賽方式檢驗課堂教學效果,加強學生對于技術技能的掌握。課后作業、錄制視頻等小組競賽的形式,不僅能夠滿足“勤練”的要求[4],而且學生互相點評、評價的途徑也從另一方面貫穿了日常比賽形式,有利于學生擔任不同角色,更好地認清自身不足以及進步之處。
2023 全國高等學校名單中,體育類高校有36 所,其中本科體育院校有14所。據調查,目前設有啦啦操課程的學校為12所,并且12所院校都擁有參加全國比賽的經歷。其中,北京體育大學、廣州體育學院、西安體育學院在疫情之前每年都會參加大學生體育協會主辦的全國學生啦啦操錦標賽;成都體育學院、首都體育學院、河北體育學院會不定時參加該比賽;天津體育學院、吉林體育學院、山東體育學院主要參加國家體育總局主辦的系列比賽,如全國啦啦操錦標賽、全國啦啦操冠軍賽和中國公開賽等;武漢體育學院、南京體育學院、沈陽體育學院3 所高校根據每年學生的能力選擇參加國內2個主辦方的比賽,不受主辦方的限制,一年一場或多場為常態。
以南京體育學院為例,截止到2023年初,該?,F有在校學習啦啦操項目的學生400余人,注冊運動員243名,涉及花球啦啦操、技巧啦啦操、街舞啦啦操、大踢腿啦啦操多個項目,學生教師自行組織啦啦操社團,現社團成員100 余人,教練4 名。從開展啦啦操項目起,多次獲得江蘇省啦啦操健美操比賽、全國啦啦操競賽冠軍。但在2020年的新教學理念的推進下,學生從普通生走向賽場的人數不斷增加,注冊人數較往年增長速度加快,并涌現出多名星級運動員、專業教練員和裁判員。其技巧啦啦操項目具有項目技能遷移、轉換的方式,多名運動員參與技巧項目之中,近年涌現出10 名國家二級運動員,4名國家一級運動員。在啦啦操文化建設方面,南京體育學院于2020年成為五星級俱樂部,內設榮譽墻、獎杯柜、全國四好運動員等獎項激勵措施,不僅通過雙向并進模式發展啦啦操文化,吸引學生學習,而且讓學生在積極參加體育競賽的同時,也能參與到社會實踐、創新創業等與啦啦操項目相關的作品成果探索中,并獲得一定成績。在課程教學、訓練、競賽潛移默化的影響下,該項目的學生培養出了較高的團隊凝聚力與合作精神。
在該教學模式下,各院校培養出許多優秀運動員,同時通過搭建不同的平臺提高學生各類專項素質,幫助本專業學生體驗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等不同身份的經歷,但在提高學生多方面素質的同時,應及時注意教學過程中心理教學方面的建設,使學生能夠體驗不同身份的多種心理感受,靈活轉變學生在不同身份中的共情能力。
在注重身體技能方面教學的同時,不能忘記理論知識的穿插,應將兩方面緊密結合起來,貫穿“四省吾身”的精神,即練習動作技術技能要點、練習時易犯錯誤及改正方式、保護方式以及應急處理措施,作為教練員應如何教學[2]。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講述理論知識,鞏固理論要點。教師不應僅僅作為傳道者,還應成為引路人。
現有的教學模式能較好地達到“勤練”量的效果,并且能夠結合競賽目標導向促使學生在課中、課后踴躍練習。在注意練習量的同時,針對如何提高質量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在設置教學質量目標時,既不能忽略學生個體差異,強制提高目標,以免引起學生逆反心理,也不能刻意降低標準,避免打消學生積極性[5]。在對運動員的要求方面,應提高他們在自由訓練時的認知層次,不要僅僅將目光放在自身體能、技能等方面,更應該其未來的發展考慮,讓其認清自身職業規劃,培養學生身兼運動員、教練員雙重身份的能力,也不應僅將“勤練”貫穿于專項訓練之中,可對于具有不同特點的學生,發展其相關特長,例如音樂剪輯、成套編排等方面。放眼于未來,培養能從事該方面工作的專業人才。
目前,對于有能力參與全國性賽事的高校來說,達到“常賽”的要求更多的是以比賽制定訓練周期,但在疫情期間,大型比賽時間跨度大、準備時間長的特點仍難以達到“常賽”的要求。因此,可以將眼光看向課堂,利用好課前、課中、課后,同時可以運用多種形式的比賽,代替課堂內容,使學生能夠在競賽中進行熱身活動、體會教學重點、重現教學過程、檢驗學習漏洞。而在課堂中的競賽也可以積極引導學生課下的自主練習?!俺Y悺彪m是最后一環,但能夠巧妙地將“教會”“勤練”串聯起來,通過比賽帶動學生學習,提高其訓練的積極性,通過競賽凸顯學生技術的不足之處,激發學生自主探究高難技術的興趣。
在培養學生學習啦啦操知識技能的同時,也應培養其體驗多重身份,幫助學生尋找其所長之處,為學生未來發展提供不同的道路選擇,培養其吃苦耐勞的運動員品質,使其精進技術,突破自我,在專項技能上追求卓越。幫助其學生驗教練員身份,讓學生由運動員轉變為教學者,體會傳授技能的經歷,發現并糾正學生錯誤,以此提高教學與表達能力[6-7],使有能力的學生成為裁判員,鍛煉其競賽規則的掌握和評判能力。三者之間看似毫無關系,但呈互補之姿,能夠讓學生通過不同的經歷來轉變視角,跳出學生的單一角度,用不同的思想改進自身。
中國啦啦操文化可以分為感召力、影響力、凝聚力,中國啦啦操理念以團隊奉獻文化為引領,可總結為團隊、時尚、活力、自信、歡樂,在日常教學中應將啦啦操文化貫穿于課堂之中,使學生身心并進,感受啦啦操的本質。教師可以啦啦操社團為起點,組織文化周、知識問答、校內比賽等各種活動,以運動競賽為目標指引??稍O置光榮榜、獎杯柜等激勵學生,可組織制作啦啦操周邊道具,讓學生感受啦啦操內涵。鼓勵學生爭做“四好運動員”,即品德好、學習好、氣質好、技術好的未來社會精英人才。在教學之中多運用文化熏陶,引導學生在良好的氛圍下對啦啦操項目產生興趣。
“常賽”作為不可缺少的一環,雖占據了重要的地位,但僅以“常賽”方式檢驗學生成果,引領學生學習并不完整,賽后總結也是“賽”的重要部分,可在賽后運用視頻分析法,引導學生自主評價或相互評價,也可在旁給予專業性意見,培養學生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于日常課堂競賽,主要以糾正錯誤為主,通過鼓勵,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而對于大型比賽,可觀看其他隊伍比賽成套動作,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積極引導學生做好課后總結。每一次競賽不只是一段經歷,同時也是看清自身問題,提高自身能力的重要時刻。
現階段,各高校在組織發展啦啦操項目上有相應的獨特方法,學生生源也存在一定差距,但在啦啦操教學活動中,仍應以“教會、勤練、常賽”為宗旨,以啦啦操文化貫穿始終,用理論知識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方式,將技能提高與心理發展相融合。在以“教會、勤練、常賽”為保障的前提下,在教習基礎技術后,可根據各學生個性特點使其成為優秀啦啦操運動員、教練員、裁判員或專業創編型人才,幫助學生多元化發展。同時,應將“教會、勤練、常賽”融會貫通,在推動其一體化的同時,也要做到多點開花,用靈活的思維處理三者之間的關系,使其能夠相互輔助、相互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