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哲
湖北民族大學體育學院 湖北恩施 445000
當前,我國已全面進入老齡化社會。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60 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18.7%,且預計到2050 年將達到4.87 億人。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制約我們經濟發展和國計民生等方面的重要因素,也是我國新時期的基本國情,因此,解決人口老齡化問題是我國目前的一項長期戰略任務。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人口老齡化問題,相繼發布了《“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和《關于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的若干意見》等一系列重要文件。這些文件為提高老年人體質健康水平和提升老年健康服務等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
體育鍛煉是應對人口老齡化和提升老年人身心健康最便捷有效的途徑之一。而社區體育是全民開展健身活動的重要陣地,是群眾體育發展的重要載體,對體育鍛煉的普及、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健康素養等有著重要的意義。但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社區體育的基礎設施及相關服務內容已無法滿足老年人對體育促進健康方面的需求。因此,在健康老齡化背景下,構建新時期社區體育服務制度和實施社區體育轉型升級是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居民幸福指數的重要方式。
社區體育是群眾體育發展的主要組織形式和重要陣地,主要是利用周邊便利的體育設施和自然環境來滿足居民開展體育活動的需求[1]。在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社區體育服務功能主要是以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為目的,對轄區居民進行健康教育、監測、分析和評估,并提供個性化和精準化的運動處方,從而調動老年人主動參與體育鍛煉,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維護的轉變,積極推動健康關口前移[2]。而體醫融合是推進全民健康與全民健身融合的重要抓手,也是實現老齡健康化的重要手段。
通過文獻檢索,歸納社區體育融入健康管理服務的主要模式有以下3種。
(1)政企合作模式:政府提供場地,企業第三方運營管理,采用有償鍛煉的形式為老年人提供健康監測、體育鍛煉指導、運動方案制訂以及慢性病運動干預,同時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有效追蹤居民健康狀態,減少健康隱患。該模式的主要特點是費用低,能有效緩解政府的財政壓力,同時也激發市場活力。
(2)社區體育俱樂部模式:利用社區體育指導員對居民進行無償的鍛煉指導,提供以健身為目的、培養科學鍛煉意識和提高健康素養的服務模式。該模式主要針對身體健康的人群。
(3)社區體質監測中心模式:以社區為依托,通過整合醫療衛生資源和體育部門服務功能,為社區中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體質監測、運動風險評估,并科學地制定相應的運動處方,以此來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康維護的轉變[3]。
社區體育健康服務體系的有效發展僅僅依靠單一的社區組織是不夠的,需要依托政府、街道辦事處等政府部門來引導體育與醫療企業進行相互融合、協作。而社區體育服務與健康管理服務協同發展的概念提出相對較晚,目前處于探索階段。社區體育健康管理服務體系制度不健全,機制不完善,運行模式不清晰,這就導致社區體育在提供健康服務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單方面依賴政府經費補助[4]。同時,各部門缺乏長效的合作機制,導致社區衛生部門和體育部門職責不清晰,相關人員任務不明確,社區資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致使社區體育健康服務功能效率低下,無法滿足居民的需求[5]。因此,在構建社區體育健康服務體系中,應加強頂層設計,完善相應的規章制度和機制,明確不同主體的權責范圍,加速健康老齡化社會的實現。
完善的基礎設施是社區體育服務與健康管理服務融合發展的基本物質保障。社區體育服務是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的“硬件”,健康管理服務是推動健康老齡化發展的“軟件”,二者有機結合共同促進健康老齡化進程,以此來實現全民健康的目標。當前我國社區體育基礎設施只能勉強滿足老年人基本鍛煉的需求,鄉村明顯落后城市,兩極分化較為嚴重[6]。大部分社區沒有專門針對老年人的體育健身設施,老年人以在路邊廣場、小區空地及附近公園健身等為主[7]。主要集中在發達城市的社區健康管理服務,也僅僅是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依托,用來開展一些簡單的服務項目,例如血壓血糖的監測等[4];同時,社區健康管理服務平臺建設滯后,缺乏完善的體質健康監控,從而導致在疾病預防和慢病的運動干預等方面無法實現[5]。
社區體育與健康管理服務相融合的過程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導致社區居民對體醫融合的概念在理解和認知上存在嚴重不足,從而忽略了體育鍛煉具有強身健體這一特性,固有的“重醫療、輕運動”價值觀念導致疾病產生時選擇藥物治療,而沒有選擇主動體育鍛煉來預防疾病。調查發現,體醫融合、康養結合等概念的認知不足是影響社區居民自我健康管理的主要因素[8]。而體醫專業性人才是確保體育融合這一概念實施的關鍵因素,是推動老年人健康關口前移的重要舉措。相關數據顯示,我國社區體育指導員主要集中在二級和三級的水平,占總社會體育指導員90%[9]。專業化水平較低,無法支撐老年人對體育健身的需求,特別是在個性化健身上;同時我國在康復治療這類專業型人才方面也極度欠缺,平均10萬人中只有2.65名康復治療師[10]。體醫復合型人才可以為健康老年人提供科學的健身指導,同時也能為慢性病患者制訂個性化的健身方案,例如提供科學健身理論知識、健身器材的正確使用、運動傷害的防護及運動健康干預等。
社區體育服務體系的不斷完善和升級離不開政府、體育部門、社區居民委員會和物業管理機構等多元主體的相互協作和管理,只有充分發揮其職責,并有效融合,才能在應對人口老齡化問題上凸顯出社區體育的作用。因此,應加強制度的頂層設計,并通過走訪調研了解體醫融合的難處,制定相應的政策法規,為體醫融合發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環境,如廈門通過各區政府的統一協調,構建了政府—醫院—社區—院校四位一體的模式。
加強體育基礎設施的建設是社區體育服務功能得以充分發揮的基本保障。各級政府和組織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規劃公共體育場地的建設,并綜合考慮老年人群體的特殊性,就近打造體育活動空間,以此來構建15 min 老年人體育健身圈[11]。同時,對現有的運動設施進行升級改造,并優化資源,開放企事單位及學校運動場地,保證居民有充足的硬件設施進行體育鍛煉。在社區健康管理服務中,應構建大數據的體醫服務平臺,將體質監測與常規體檢等信息建檔立卡,社區體醫專業人士通過這些信息進行專業的健身指導,保障參與體育鍛煉的安全性和規范性。此外,也可以對部分慢病老人制定個性化的運動處方,以此來達到運動康復的效果。社區體育基礎設施的硬件與健康管理服務的軟件兩者融合,互惠發展,能更好地滿足老年人對體育鍛煉的需求,提升其生活品質和幸福指數。
體醫復合型人才是充分發揮社區體育服務功能的創造者和實施者,在推動我國健康老齡化進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首先,應當在薪酬激勵和考核等機制方面進行優化,吸引相關人才投入社區體育服務工作中;其次,要對現有的社區體育服務工作人員進行相關職業技能的培訓,提高他們的業務技能和服務能力;最后,打造體醫復合型人才培養基地,來實現醫學與體育專業知識之間的交叉融合,從而培養更多的體醫復合型人才。
健康老齡化是實現全民健康的必然要求,社區體育在體育鍛煉的普及、慢性病的防治和提升健康素養等方面有著重要的意義。本文以社區體育服務功能為切入點,分析其面臨的現實困境及發展的優化路徑,以此來構建社區體育管理服務體系,更好地發揮社區體育在健康老齡化背景下獨有的防病康體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