雌雄分養是我們近年來通過試驗、摸索并獲得成功的一種新的養蟹模式,其主要優點有:一是螃蟹蛻殼期相對集中,可避免硬殼蟹對軟殼蟹的傷害,苗種成活率高;二是簡化了螃蟹捕撈和挑選流程,可減輕因捕撈和分揀操作對在塘蟹的傷害;三是可顯著提高養成蟹的規格、品質和產量,每畝效益比雌雄合養模式提高了1000元左右。現將其關鍵技術介紹如下,供養殖戶參考。
一、池塘準備
1.池塘條件。池塘要求靠近水源,進、排水方便,水量充足,水質符合漁業用水標準。池塘最好呈東西向長方形,池深1.8米左右,保持有效蓄水深度1.2~1.5米,池埂四周內側用竹、木樁及雙層塑料薄膜圍欄建成防逃墻。進、排水口分開,并用聚乙烯網布套袋,以防敵害生物進入和河蟹逃逸。
2.消毒施肥。冬季排干池水,挖除過多的淤泥,暴曬30天以上至池底干裂,然后向池中加水10厘米深。每畝用生石灰100~150公斤化漿后迅速全池潑灑,次日用鐵耙將塘泥和石灰漿充分攪和。7~10天后,每畝施發酵完全的有機肥300公斤左右,以促進水草生長和防止青苔滋生。
3.種草投螺。水草品種主要有伊樂藻、輪葉黑藻、苦草等,應以栽種伊樂藻為主,采用切莖分段方式扦插。伊樂藻成活后逐漸加水,使水位高出草頭10厘米左右,然后在伊樂藻中間配套種植輪葉黑藻和苦草。為給河蟹補充天然餌料和凈化水質,每畝可分批投放鮮活螺螄250~300公斤,在清明節前后投放40%~50%,剩下的8月左右投放。
二、苗種放養
1.單養雌蟹。蟹種規格為每公斤120~140只,每畝放養1450只左右,預期長成規格為100~155克/只,畝產100公斤左右。
2.單養雄蟹。蟹種規格為每公斤100~120只,每畝放養1400只左右,預期長成規格為155~230克/只,畝產125公斤左右。
3.套養魚種。為控制蟹池浮游生物和野雜魚蝦,可在3月每畝投放規格為150~250克/尾的鰱、鳙魚種30~50尾,6月上旬每畝投放規格6厘米以上的鱖魚夏花魚種10~15尾。
三、飼養管理
1.飼料投喂。掌握“葷、精、粗、青”結合和“四定”的原則,前期以投喂餌料魚和配合飼料為主,蛋白質含量控制在38%左右,每天投喂量為在池河蟹體重的1%~3%;中期以投喂粗、青飼料為主,配合飼料的蛋白質含量控制在30%~32%,每天投喂量為在池河蟹體重的5%~7%;后期以投喂動物性餌料為主,搭配蛋白質含量38%以上的配合飼料,每天投喂量為在池河蟹體重的3%~5%。
2.巡塘防逃。每天早、晚巡塘,發現異常及時采取應對措施。
3.水質調控。每隔15天左右使用一次光合細菌、芽孢桿菌和EM原露等生物制劑。適時加水、換水,合理使用增氧設備,保持池水溶氧量充足。
4.病害防控。遵循“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根據河蟹的不同生長階段,在漁醫的指導下有針對性地使用藥物。
四、其他技術要點
1.優選蟹種。選購或培育優質蟹種是提高雌雄分養規格、產量和成活率的基礎,要求放養的蟹種優良性狀顯著、體質健壯、肝胰臟飽滿、體表色澤鮮亮、活力強、無傷無病。
2.種草護草。水草具有凈化水質、改善底質、降低水溫和為河蟹蛻殼提供隱蔽等重要作用。水草養護的核心是做好“三控一保”,即控制密度、控制高度、控制分布和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平時(尤其是高溫季節)要避免水草衰敗、爛死、夾浮和泥附等。
3.精準投喂。選用符合相關標準的優質品牌飼料,根據河蟹不同的生長階段,確定飼料的蛋白質含量和粒徑,少用或不用冰鮮魚及低品質飼料,結合天氣、水溫、水質狀況和河蟹攝食等情況,靈活掌握飼料投喂量,提高精準投喂水平。
4.做好記錄。做好苗種來源與放養,投入品(飼料、肥料、漁藥、添加劑等)的采購、儲存和使用,捕撈,銷售等情況的記錄,為來年養殖和產品質量追溯提供參考依據。
(江蘇省鹽城市鹽都區水產技術推廣站? 張宏俊? ?宋長太? ?郵編:224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