渼陂村位于江西省吉安市青原區文陂鄉的富水河畔,始建于南宋初年,距今有近千年歷史,是一座比較典型的江右民系古村,被譽為“廬陵文化第一村”,還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首批中國傳統村落、全國生態文化村和國家4A級旅游風景區。
渼陂村的村名源自陜西省戶縣(現鄠邑區)古湖泊名,大詩人杜甫曾去過并寫有《渼陂行》。據導游小楊說,當年戶縣人梁仕階與族人輾轉在此開枝散葉,因懷念故鄉而取其為村名。“聽到這個名字,就有一種‘人人塘邊忙浣洗、家家門前流清泉的鄉村生活意境,突出了天人合一的環境氛圍。”小楊還說,渼陂村四周有28口水塘環抱,水質清澈,以對應天上的二十八星宿,是梁氏先祖對家族生生不息的期望。
廬陵為古郡名。吉安市在隋朝成為廬陵郡,故吉安古時又稱廬陵。以廬陵古治屬為核心,輻射并涵蓋周邊十余縣市區的區域性文化,被后人稱為廬陵文化,以“三千進士冠華夏,文章節義金廬陵”而著稱于世,為后人留下了永遠可學的文化遺產和精神力量。渼陂村享有“廬陵文化第一村”之美譽,可見其文化底蘊的深厚。
穿行曲徑通幽的古街巷,腳踏光亮可鑒的青石板,在古色古香中流連徜徉,那一棟棟風格明顯的明清建筑,那一處處獨具匠心的雕梁畫棟讓人看了還想看。村里現有367棟保存完好的明清建筑,還有諸多歷盡滄桑的祠堂、飽經風雨的書院、別具一格的教堂,以及古老的牌坊、戲臺、水井和碼頭,書院文化、祠堂文化、儒商文化、紅色文化、民居文化、宗教文化交相輝映,中國歷史文化名村實至名歸。
渼陂梁氏是個典型的耕讀并重、儒商并重的家族,為民族英雄文天祥眼中之“文獻名宗”“衣冠望族”,據稱至清末有業儒者近300人、有功名者百余人,尤以太常博士梁昭伯、江州教授梁君庸等聞名。梁氏宗祠—永慕堂自然是村中最引人注目的建筑。該祠堂始建于宋代,磚木結構二層三進,后又多次重建,至今雄風依舊。三個“官帽式”結構的建筑,上面每一個圓圈構造里都有一個字,連起來便是“詩書門第”“斗門閥冠”;正大門上掛著刻有“翰林第”的牌匾,這乃是表彰族人梁家璋69歲考取功名,以激勵后人奮發圖強;中堂兩側墻上,“忠、信、篤、敬”四個大字各有兩人之高,氣勢雄偉;堂內每根柱子上都寫著意義深遠的對聯,深濃的文化韻味自然流露。
古村歷史悠久、文化興盛,紅色印記也數不勝數,為土地革命時期中央蘇區根據地的中心,歷史上著名的“二七”會議就在此召開。導游小楊介紹道,永慕堂為紅四軍總部舊址,萬壽宮是贛西南蘇維埃政府、江西省蘇維埃政府舊址,敬德書院為蘇維埃政府總工會舊址,司馬第為羅炳輝舊居,義倉曾為列寧小學,“名教樂地”書齋為毛澤東舊居,村中還有朱德、彭德懷、黃公略、曾山、毛澤覃舊居。
“渼陂也有‘將軍村和‘電影村的美譽,被彭德懷譽為‘萬歲軍的38軍軍長梁興初等5位共和國將軍從此地走出,《閃閃的紅星》《決裂》《山重水復》《井岡山》等多部電影電視劇都在此村取景拍攝。”小楊補充說。
渼陂村的民俗活動亦是豐富多彩,國家級非遺項目—彩擎便由渼陂興起,彩擎距今已有800余年的歷史,其活動程序復雜,民俗內涵豐富,乃當地代表性民俗活動之一。每年的正月十五、正月三十、二月初一、八月十五表演,至今傳承不衰。
渼陂彩擎早期結構相對簡單,高約3米的木架,綁坐在輦架上的小孩人數為3人,由4個壯漢扛抬并控制輦的平衡與轉向而巡游展示表演。后由梁氏族人倡導改裝,輦架高度升到4米,采用上好木材制作,柱壁上刻寫了“忠、孝”等字,綁坐的小孩逐漸變成了七八個,抬輦漢子也增加到10多人,并有專人控制轉向和平衡,在水平面的道具上按順時針旋轉,表演者如騰云駕霧般高懸半空,令人眼花繚亂。
彩擎表演隊人數為28人,表演者裝扮成《西游記》《西廂記》《紅樓夢》《三國演義》戲曲或文天祥等歷史人物形象,服飾新穎獨特,表演惟妙惟肖。彩擎隊伍出游時,不僅有彩旗、萬民傘等開路,還配有民間吹打樂,長長的彩擎隊伍穿街過巷,場面壯觀,熱鬧非凡。
渼陂村“文武合一、耕讀合一、官商合一、紅古合一、村街合一”的獨特人文魅力,吸引天南地北的游人。近年來,在嚴守傳統村落保護的基礎上,當地大力推動綜合業態提升。如今,在歷史文化的傳承、見證與活化中,渼陂村已然煥發出新的風采。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古村渼陂一改白天的恬淡靜謐,變得特別驚艷和亮麗:祠堂前、小巷里,古街上、池塘邊,處處光影搖曳、樹影婆娑;穿梭其中,腳踩青石板,眼里霓虹閃爍,耳邊小販吆喝,仿佛置身于1930年代;青磚黛瓦,古香古色,令人遐思無限。
“夜游渼陂就是一個全新的方式,夜宴、夜演、夜娛、夜購、夜宵、夜游、夜宿等新型業態,讓游客可看、可品、可醉……”小楊娓娓道來,霧森、音樂、3D裸眼投影秀、互動投影等現代技術的綜合運用,賦予了渼陂古村新的形象和生命。
(江西? 謝文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