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濤 汪建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利用好退休人才資源,是補充鄉村振興人才資源的有效途徑。農業類高職院校的退休人員具備豐富的農業專業知識和實踐經驗,要研究如何把退休服務工作和鄉村振興相結合,探索新路徑、新方法,充分發揮其專業技術、資源等優勢,助力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關鍵之一在于人才下鄉,當前由于城鄉發展存在差距,鄉村基礎建設、醫療衛生、教育質量、公共文化服務等滯后于城市,農村勞動力流失較大,“空心化”現象較為嚴重,而且留在農村的大多是老年人,文化知識水平整體相對較低,農業技能水平不高,學習新知識和新技能的能力不足,特別是在智能化、信息化、數字化農業快速發展的今天,鄉村人才的缺乏更為明顯。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至2021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2.67億,占總人口的18.9%;江蘇省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達1850.53萬,占總人口的21.84%。
鄉村振興關系到農業的發展、農村面貌的改善、農民收入的提高,還關系到鄉村資源的有效整合、鄉村資源利用效率的提升。目前各級政府為了吸納青年人才從事鄉村振興工作,不但給予政策支持,還與相關企事業單位合作,如與農業高職院校合作設置“村官班”“定制班”等。相對而言對利用豐富的退休人力資源參與鄉村振興的力度不夠,特別是農業類職業院校的退休人員,他們能夠較大程度彌補目前鄉村振興中存在的人才短缺問題,實現人才資源優化配置。
具有專業知識優勢。農業類高職院校培養有現代技能的農業勞動者、農業后繼者,提高農業勞動者的各項現代技能。因而農業類高職院校的退休教職工具備了豐富的技術知識和實踐經驗。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離退休人員進行分析,本科及以上學歷占離退休人數的90%以上、副高及以上職稱占37%,其中涉農的離退休教職工占總數的67%左右。綜合比較,農業類退休人員具有較高的文化程度,具備良好的知識和技術儲備。
具備豐富的實踐經驗。以江蘇農林職業技術學院為例,截止2018年,學院和江蘇省溧陽、泗洪等多地政府合作實施“掛縣強農”等系列項目,建立草莓、花卉等示范基地80多個,多次獲得江蘇省“掛縣強農富民工程”先進單位等榮譽,大量與地方政府合作的示范基地,不但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也為學院提供教學、工作和學習的機會,這些退休人員長期從事農業及相關行業的一線教學和實踐工作,在服務“三農”,促進鄉村振興等方面具備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對推動當地經濟持續發展發揮了較大的作用。其更加熟悉,更能依據地方特點,因地制宜,對癥下藥,有益于鄉村振興的加速推進。
豐富的農業人才培養經驗。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路徑,肩負著“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農業類高職院校的職業教育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培養具備現代農業職業技能的“新型農民”,農業類高職院校的退休人員大多數在農業領域具備了豐富的農業人才培養經驗,可以充分利用其這方面優勢,為農村培養更多的“適農”“助農”人才,帶動鄉村經濟發展。
農業類高職院校,結合自身實際,服務落實好鄉村振興戰略責無旁貸,要充分發揮農業類退休人員獨特優勢,服務鄉村振興,助力培養有理想、懂技術、會管理、會經營的鄉村新型青年人才,為鄉村建設服務。
做好退休人員的數據收集。做好農業類院校退休人員的家庭情況、年齡層次、身體健康、知識構成、技術水平等方面數據統計收集,根據需要,提供相關信息給政府和有關單位,有利于對信息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退休人員的優勢和特長,結合地方特色,優化資源配置,組織相應的退休人員因地制宜,幫助開展技能培訓、技術咨詢、農業科普、農村發展規劃,加速促進各地鄉村的發展,服務鄉村振興。
積極創造搭建良好的服務平臺。做好在職單位與其他幫扶部門的溝通與交流,根據服務單位的實際需求,積極創造搭建有利于退休人員發揮的工作平臺。充分開發挖掘,發揮農業類退休人員獨特優勢和作用,積極主動融入新時代鄉村振興大局,讓他們在促進鄉村振興路途上“銀發生輝”“老有所為”。
提高后勤服務質量,讓退休人員“放心所為”。考慮到退休人員的身體、年齡等原因,要想其之所想,急其之所急。只有讓他們的身體、生活、心理等處于良好狀態,才能充分發揮其優勢與作用。要結合特色,縱觀全局,強化服務意識,不斷更新服務理念。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結合退休人員的自身特點,做到退休人員到哪里“發揮余熱”,服務工作就跟到哪里,讓其“放心所為”。
充分發揮離退休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離退休黨組織是離退休黨員的“家”,要宣傳組織政策、貫徹上級決定、團結動員群眾。以支部為單元,充分發揮離退休黨員引領帶頭作用,以身作則,躬身示范,積極帶領非黨員退休人員廣泛投身各種志愿和社會服務活動,發揮“余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