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峰

作者兄長陳為宇一家于2018 年8 月合影于南京。前排右二為陳為宇,前排左二為王明如(陳為宇愛人)
我們兄弟姊妹共7 人,兄弟4 人,姐妹3 人。長兄陳為宇退休已近30年,今年90 有余,身體并無大礙,生活可以自理。這真令我們高興、欣慰!
梁曉聲在《兄長》一文中說:“如果誰面對自己的哥哥,心底油然冒出‘兄長’二字的話,那么他大抵已經老了,并且他的兄長肯定更老了。”這話的言外之意,就是由“哥哥”變成“兄長”的稱呼,意味著因“更老”而更受人尊崇了。的確,我們兄弟姐妹都年事已高,為宇哥在我們心目中就是“兄長”,不僅因為他年長,更由于中國傳統家庭賦予他的特殊角色。我的兄長,是真切地對其弟弟、妹妹起著保護和榜樣的作用。
因為為宇兄是頭生子,父母對他喜愛有加,取小名“雙喜”。在中華文化中,“雙喜”寓意著幸福、快樂和好運。父母將這種吉祥寓意融入到孩子的小名中,期待著孩子一生幸福快樂,吉祥如意。為宇兄并未辜負父母的期望,從小就聰明機靈,勤奮好學。小時候猜謎語,他能十有九個猜中。農村編織類活計,他一看就會,如用稻草搓草繩、編網兜,用蘆柴編箔子、席子,用柳條編簍子、籮筐等等,樣樣精通。跟母親學干農活,如插秧、割稻等,他也是內行。至于捕魚摸蝦、踩蚌撈蜆,更不在話下。鄉親們評價他就是8 個字:老實本分、聰明絕頂。
為宇兄比我大7 歲,熟悉的人都知道我是他的“跟屁蟲”。童年時,無論是放風箏、扎花燈,還是捉蜻蜓、斗蟋蟀,我總是跟在他的屁股后面,好像他是一塊強大的磁鐵,深深地吸引著我。就拿讀書來說,他上小學,我之后也上小學;他考上鹽中,第二年我也考上鹽中;他考上南京工學院(現為東南大學),第二年我也考上南京師范學院(現為南京師范大學),可謂之“亦步亦趨”。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為宇兄刻苦讀書的精神在感染著我。
當我們離開農村到鹽城的省重點中學讀書時,因家境貧寒,我們兄弟倆只能共睡雙人床下鋪的一個床位,一條大被子,兩人各睡一頭,沒有席子,就睡在擦干凈的鋪板上,枕頭是用幾本書和一條毛巾代替的。回家或上學,單程40 里路,我們舍不得花錢買輪船票,就步行來回。開始時學校伙食費每月6 元,后來8 元,學校都給我們甲等助學金,我們每人每月僅交1 元。當然,就交這1 元也是很吃緊的。盡管如此,我們總深深地感到政府的溫暖,肩頭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責任。
苦讀對于我們兄弟倆來說,算不了什么。中午做作業,星期天不休息是常事。我們不在意前面的困難有多險,門檻有多高。所謂門檻,努力夠了就是門,努力不夠就是檻。學習上的溝溝坎坎,多半是努力不夠所致的。所以,我們兄弟倆的成績還是算得上數的,基本上年年都是三好生,哥哥初中畢業后保送到高中,并擔任班長,我曾擔任年級少先隊中隊長。我們的努力學習,給父母帶來了喜悅,也寄托了他們的尊嚴和希望。
為宇兄考上南京工學院自控系讀書不久,就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很快他就被作為入黨積極分子予以教育和培養。為了加入黨組織,他的表現可不一般:政治上積極進步,學習上刻苦鉆研,工作上埋頭苦干。很快他擔任了班長,后又擔任班級團支部書記。
在擔任團支部書記期間,他認真做好團員的思想政治工作,成績斐然,支部被學院團委評為優秀團支部。1962年春,《中國青年報》頭版報道了他所在的南京工學院81591 班團支部的先進事跡,在高校廣大師生中產生了較大的影響。由于他的積極努力,他多次被評為優秀共產黨員和先進工作者。
入黨是一種榮耀,更是一份責任。為宇兄畢業后,留校擔任系團總支書記和系黨總支委員。他一邊任教,一邊從事科研工作。他先后培養出10多位博士、碩士研究生,在國家一級學術期刊上發表了10 多篇科研學術論文。他多次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其學術著作在國內外具有一定影響。與此同時,他還擔任了東南大學人事處處長和經濟管理學院院長等職,在行政工作上也盡心盡職,多次受到學校的肯定和表揚。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受為宇兄的影響,我大學畢業后,回到母校鹽中任教,擔任高中班主任和教師團支部宣傳委員。之后到報社當記者和編輯,擔任市委部門負責人和主要負責人等。
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為宇兄退下來后,主要做兩件事:
一是發揮余力,為關心教育下一代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退休后,他被聘請籌建民辦金肯職業技術學院并擔任副院長,負責教學工作。8 年后回東南大學擔任關工委負責人和退休協會分會長、黨支部書記,負責退休人員各種政治和文體活動。
他在教育子女方面很有一套,注重正面引導,以鼓勵為主,即使對孫輩也是如此,故子女都能成人成才。為宇夫婦連子女及孫輩一共9 口人,除了1 位在讀中學生,其余都是大學生,其中1 位博士后,1位博士,4位碩士。
二是把健康放在第一位,適當運動,合理飲食,保持良好心態。為宇兄堅持每天打太極拳,愛好玩魔方、解九連環、解數獨、填九宮格等。平時,他經常閱讀和背誦古詩詞,能將白居易《長恨歌》《琵琶行》等背誦得一字不差,目的是減緩腦子退化。他注意飲食合理搭配,不挑食,不貪吃,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他的目標是:高齡不失憶,終老能自理。
雖然我與為宇兄退休下來后不在一處,但兩人的行動軌跡和活動內容基本一致。我擔任鹽城市關心下一代工作委員會副主任25 年,做了一些有益于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好事實事。在教育子女方面也收到一些成效。我總覺得,即使我們老了,也要為社會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活到老、學到老當成為我們老年人的必修課。
現在,我和為宇兄雖見面接觸不多,但經常電話或微信聯系,每次聯系都使我收益匪淺,我曾戲稱這是“精神營養”。他不愧為我的好兄長,他的勤勉和才智令我贊嘆,他堅強、沉穩、有遠見,總是為我樹立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