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那迦
當下,在高通脹、高債務、高利率制約下,世界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長動能趨弱、國際貿易下滑、全球經濟增長放緩的概率不低。相比之下,我國經濟發展的韌性和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繼續保持。
國家統計局1月17日公布數據顯示,初步核算,2023年全年國內生產總值(GDP)1260582億元,按不變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5.2%。我國經濟“穩”的基礎不斷夯實,主要預期目標圓滿實現。
各個省份2023年經濟統計數據也紛紛于近日出爐,曬出“量”點。1月23日,上海“官宣”2023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穩中有進、穩中向好,全市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增長5%。1月21日,北京市發布消息稱,2023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5.2%,約4.4萬億元。同日,廣西壯族自治區發布統計數據,2023年全區生產總值27202.39億元,比上年增長4.1%。
至此,已有北京、上海、天津、河北等十余個省區市公布2023年“成績單”。
從總量上看,已經“交卷”的省份中,有多個省份GDP邁上新臺階。其中,山東、四川、湖南年度GDP分別實現首次突破9萬億元、6萬億元、5萬億元,重慶、遼寧年度GDP邁入“3萬億元俱樂部”。與各自2023年前三季度相比,湖南、河北、北京、重慶、內蒙古、吉林全年GDP增速加快,山東、遼寧全年增速與前三季度持平。
更值得注意的是指標背后高質量發展帶來的轉變和成效。比如,2023年北京全市重點行業中,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長7.9%,五大裝備制造業增長10.6%,汽車制造業增長5.2%,高端或新興領域產品生產快速增長。2023年上海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總產值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比重達到43.9%,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產業規模達到1.6萬億元。山東2023年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通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等行業增速較快。
面對各方面壓力、困難,取得這樣的成績殊為不易。專家指出,從全年來看,一季度增長超出預期,實現良好開局;二季度同比增速反彈,環比有所放緩;下半年政策集中發力,經濟筑底回升,整體呈現“波浪式發展、曲折式前進”特征。能在外部壓力和內部困難均有加劇的情況下保持恢復勢頭,實現年度目標,并不容易。
當前,全球性挑戰層出不窮,世界經濟復蘇脆弱乏力,面臨高度不確定性。在此背景下,我國為世界經濟帶來的穩定性和確定性,更顯難能可貴。
按可比價計算,2023年我國經濟增量超過6萬億元。這相當于一個中等國家一年的經濟總量。據統計,我國經濟2023年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有望超過30%,是世界經濟增長的最大引擎。著眼于我國經濟的穩定表現和巨大潛力,日前多個國際組織紛紛調高2024年我國經濟增長預期,為世界經濟未來發展增添了信心。
有專家分析稱,在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中,消費的增長最為醒目,是2023年需求增長的主力軍。進一步擴大消費,最重要的還是就業,讓就業形勢全面好轉,最重要的是讓企業生產形勢全面好轉,保持足夠的力度和規模。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正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長期向好的基本趨勢沒有改變,要增強信心和底氣。作為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我國當前在人才資源總量、科技人力資源、研發人員總量方面均居全球首位,各類新興技術加快應用,新產品、新業態不斷涌現,發展新動能持續形成與壯大。應該看到,我國經濟依然具備長期向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