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巧捧 熊力


農田邊,李建和兩個同事蹲在溝渠沿上,抽水至大型塑料桶中,然后將農藥倒入稀釋,再用小桶灌裝進植保無人機。無人機起飛時塵土飛揚,三人面不改色“迎塵而站”,手上操控無人機的動作一刻不停。
這是1月9日,記者跟隨李建這批新農人,在成都雙流農田見到的一幕。
2019年4月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市場監管總局、統計局聯合發布的13個新職業中,“農業經理人”作為同批次唯一的農業領域職業,被《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正式收錄。
近年來,不斷推進的城鎮化建設一度造成人才向城市的單向流動,讓中國鄉村日益“空心化”,農村農業的短板難以彌補。在鄉村振興的任務面前,“空心村”需要“實心人”的期盼愈發強烈。而農業經理人這一吸引人才返鄉的職業,便是其中一份“答卷”。
近日,廉政瞭望·官察室記者采訪多名農業經理人,他們深耕農業多年,想盡辦法帶領家鄉致富,在自己的職業答卷上,書寫著越來越豐富的答案。
描畫卷,帶來什么樣的新活力
任素茂是在2015年漢源甜櫻桃“陣痛期”時回的家鄉漢源,“那個時候幾乎沒有人愿意買漢源的甜櫻桃。村民們只圖產量,不管品質。或許是家鄉情懷吧,我想改變這種現狀。”2019年,在政府補貼下參加了農業經理人培訓后,他正式拿到了證書,成為一名持證上崗的農業經理人。
通過培訓,任素茂學到了“電商思維”,抓住了機遇。為打通農產品的“最后一公里”,他牽頭修建了山里紅倉儲集散中心,并依托電商平臺搭建起自己的直播間,“質量為王,但質量再好賣不出去也白搭,流量也得抓。”任素茂聘請成熟主播進行線上銷售,“他們有號召力,現在線上銷量還不錯。”
王伶俐雖是“90后”,但她已經當了8年農業經理人。2010年,崇州市探索并創立了農業共營制,農戶以土地入股,成立合作社,聘請農業經理人經營管理,王伶俐的父親成為崇州首批農業經理人。耳濡目染下,王伶俐的心中埋下了一顆成為新農人的種子。
國家對農業的大力支持、崇州對高標準農業的不斷探索,讓這顆種子發了芽。經過政府組織的農業經理人免費培訓,2015年,王伶俐被崇州市楊柳農民專業合作社正式聘請。“崇州市2013年開始建設十萬畝高標準農田,‘小田變大田,推進機械化、規模化作業。加上我一直想回家鄉,就當了一名農業經理人。”
“農業經理人絕不是只懂種植就行。為傳統農業注入新活力并不是說拋棄傳統,而是在思考探索中融合新模式,將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和經驗與其有機結合。”王伶俐說,她大學的專業并不完全對口,而政府的培訓和大量的實踐讓她逐步上手,“培訓內容并不局限于種植,還包括經管、政策法規等。”
王伶俐現在的團隊共10人,其中3個是有土地入股的當地農民,3個“80后”,4個“90后”。“年輕一點的都是我們到處挖來的人才。”團隊采取“老帶新”的模式,對于不懂農業的,就現教現學,“這也是一種傳承,讓更多人加入農村、愛上農業。農業經理人可以解決‘誰來種地的問題。”
王李銳是王伶俐團隊最小的成員,但他已經是一個農機好手了,去年陸續考取了各類農機駕駛證。他有些靦腆地解釋,“其實會開一種農機之后其他的都差不多,所以相對好考。”他帶著記者來到成都雙流,合作社在這里還管理著2000多畝田地。李建是這邊的負責人,也是新加入合作社的一員。正值“殺蟲季節”,這幾天他們都要進行植保無人機打藥工作。
面前的一片農田全部噴灑完畢已是下午一點過,李建打包了幾份盒飯,大家站在田壟邊便開始吃飯。王李銳說:“要從早到晚連續幾天才能將這邊的田地完全覆蓋,被樹枝擋住的田地還得手動打藥。”
王伶俐告訴記者,王李銳現在干的工作就和她初期時很相似,“就是啥都得干,啥都得學。”
答考卷,農民老觀念如何轉變
對王伶俐和任素茂來說,新老觀念的沖突是初期最棘手的存在。
漢源地理位置優越,光熱資源豐富,適合水果生長,但當地種植技術卻有些落后,“村民的觀念根深蒂固,認為數量才是第一位的。說產量多才能賣得多,卻沒有考慮過單價。”任素茂起步便遇見了困難,“我跟村民們說要減產提質,他們覺得我在害他們。”但任素茂還是決定,“先拿出優質甜櫻桃讓鄉親們看到成績。”
通過將理論和漢源實際相結合,任素茂制定了一套標準體系,無論是修枝整形還是套袋、施肥,每一個環節都有規范。2016年,在漢源縣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四川農業大學龔榮高教授及其團隊的幫助下,山里紅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在漢源縣陳河村成立,任素茂被村民們推舉為理事長,“當時合作社共有社員112戶,貧困戶占了40戶,責任和壓力都很重。”
但從2015年到2017年,任素茂幾乎處于年年虧損的狀態,“三年下來總共虧了70多萬元。一開始沒有經驗,我光顧著解決質量問題,卻忘記了還得開拓銷路。鄉親們看不見成果,很多事就難以推進。”
任素茂帶著漢源甜櫻桃到處去參加農產品比賽,想讓漢源甜櫻桃“走出去”。終于,漢源甜櫻桃被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看上,2016年起該公司在銷售、資金、物流等方面提供了支持。
“銷路慢慢打開,合作社開始盈利。雖然畝產下降,但單價提高了,村民們收入不降反增,也就自覺遵守起種植標準。”當然,改變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還是會有人想偷偷多種一點,以次充好。”任素茂采取對社員的達標果樹進行編號掛牌管理的方式,隨時監督,不符合標準的果樹就摘牌。
在這樣嚴格化、標準化的管理下,如今漢源縣的甜櫻桃樹不同于其他有些地區的高大植株,放眼望去,顯得有些矮小稀疏,“盡力保證每一顆甜櫻桃都吸收充足營養,又大又甜。”
如今的山里紅合作社已經成為國家級農民合作社示范社,2017年以來,山里紅合作社的銷售額從70萬元增長到2023年的2000萬元,合作社成員戶均年收入從2萬元增至25萬元,40戶貧困戶全部實現脫貧。
另一邊,王伶俐在“斥巨資”采購大型農機的問題上,經歷了與農民多個回合的溝通。
“購置一臺農機需要9萬到10萬元,村民們覺得貴,心疼錢,舍不得。我當時還放狠話說不買農機我就不回來了。”王伶俐深知農機的重要性,“我就用各種方法去扭轉他們這種觀念。”
村民們覺得機器插秧沒有人插得好,王伶俐就直接帶著村民們實地考察,體驗農機,“我還把賬一筆筆算給他們聽,買農機有政府補貼,可以省多少錢,買了之后多久可以回本之類的。”她將農機的各類好處、各項數據掰開了、揉碎了講給村民們聽,還給他們吃上一劑“保證產量”的定心丸。最后,王伶俐當斷則斷,在第一年購入4臺農機,3年不到就回了本,“現在我們已經擁有了80臺農機,有時候村民們看到出了新款,還會主動喊我試下。”
豐廷(化名)是楊柳合作社最早加入的村民之一,接受記者采訪時,他正開著拖拉機在田間耕作,“我今天要一直在地里‘打泥巴,準備育秧。”豐廷加入合作社之前使用過小型農機,但因為最初的合作社田畝少、規模小,他覺得大型農機太貴,而且不一定實用。但現在的他已經嘗試到了農機的好處,“人力和生產成本都減少了。”如今他們每年都要去參加農機展覽會,對合作社的農機進行更新換代。
如今王伶俐管理的所有合作社共有入社農民2000多戶,入社耕地面積6500畝,王伶俐實現了自己“讓少量的人種大量的田”的想法。由于插秧機、收割機等多種現代化農機裝備的使用,加之2020年引進的大田北斗系統,耕種變得更輕松,效益與精確度也大幅提升。現在的王伶俐仍然很忙,但忙的方向有所改變,她有更多時間去配合農時安排農資、采購農機,以及安排種植計劃等各類事務。“村民們現在完全放心把田交給我,就等著分紅。他們選擇也更多,可以為合作社工作或是外出打工,多一份收入。”
“我現在就在合作社‘賣工,現在大家都不想種地了,就把土地交給合作社打理,我們的土地越來越多,我工資也在漲,現在每年光工資收入都增加了十萬左右,還有土地租金、分紅之類的。”豐廷直言,“現在日子越來越有盼頭。”
破內卷,農業經理人如何健康發展
“一開始一點都不‘卷。”王伶俐說。但農業經理人這個職業已經隨著越來越多的人進入逐漸“卷”了起來。
據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2022年調查顯示,農業經理人從業人員預估超過286萬人,超過60%年齡在36~50歲之間,有42%受過中等學歷教育。
農業經理人更像是全能型人才,他們需要產前、產中、產后打通每一個點位,前期搜集分析數據信息、制定生產與經營計劃標準等,中期要制定標準、全方位統籌調度,后期還需要開拓銷路、評估總結復盤工作。
隨著許多地區開始重視農業經理人一職,地方上在吸引和培養相關人才方面,也“卷”得熱鬧。一度,溫州2023年首次開展的農村職業經理人試點工作,開出“18萬元至20萬元基本工資,部分可免費提供住房,子女可在當地接受教育,另有團隊績效考核,最高可給予20萬元經費補助……”一系列優渥待遇,還沖上熱搜。
在推動農業經理人模式助力鄉村振興方面,各地不僅局限于吸引來人才,還包括從更高層面組織培訓,提升人才素質,如共青團廣東省委員會、騰訊公司和中國農業大學共同發起的廣東“百千萬工程”青年興鄉培育計劃、任素茂參與過的“加多寶·學子情”20周年暨鄉村振興人才培養項目等。
而農業經理人也面臨諸多考驗。相關報道指出,浙江余杭開出的“18萬底薪,上不封頂”的農業經理人招募令背后,不同村莊對農業經理人有不同的績效考核要求。有的村把獲評榮譽、游客接待量作為考評指標,有的村算的是招商引資和年利潤賬,還有的村采取“對賭方式”,將年初計劃營業額的超額部分按比例進行績效獎勵。
每個村莊都有各自的資源與難點,發展模式、發展方向不可能“復制粘貼”,這也對農業經理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余杭的許多農業經理人需要推動文旅產業的發展,而王伶俐面對的是傳統農業向高質量機械化發展,任素茂則面對的是傳統水果行業的標準化、品牌化。
面對不同難題,從任素茂和王伶俐的經歷可見,每個成功的農業經理人雖各有解法,但其中也有相似之處,例如離不開政府引導與政策支持,秉持“質量至上”的原則等。
鄉村振興,關鍵在人。廣東省“百千萬工程”專家智庫顧問委員、浙江省委高質量發展建設共同富裕示范區專家咨詢委委員顧益康曾表達過:“如果年輕人不到鄉村,鄉村是振興不了的。為什么要開展‘百千萬工程,就是因為農村臟亂差、老齡化、空心化問題。讓年輕人回鄉村、資本進鄉村、人才進鄉村,這是鄉村振興最核心的問題。”
農業經理人仍是一個新興職業,一些鄉村在不同的農業經理人手中煥發了新的生機,但也有更多的鄉村仍然面臨著吸引不來人才、留不住人才的問題,而這些急難愁盼問題也亟待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