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一
“表面是飲食男女,里面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王家衛如此評價《繁花》。
1月9日,2024開年大劇《繁花》落下帷幕。作為王家衛導演的首部電視劇,《繁花》一經上線就是話題中心,劇集熱度居高不下。
片頭曲響起,霓虹燈下的黃河路餐館林立,劇中人物穿梭其間,大快朵頤。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人們走出了思想的爭論,擠在最繁華的都市中心,身邊彌漫著財富的氣息,改革開放帶來的機遇遍地,每個人都懷揣著翻身夢。
《繁花》講述了一個普通工人阿寶在20世紀90年代的奮斗史,它以濃厚的“王家衛美學”色彩復原了20世紀90年代上海的時代氛圍。這一時期,改革開放如火如荼進行。第一代股民在西康路101號排長隊認購新股,黃河路賓客盈門的酒樓過著“一只龍蝦就是一個機會”的日子。
《繁花》的背后,不僅僅是上海,而是整個中國在那一時期的現實寫照。觀眾透過《繁花》,懷念這樣一個繁榮、激烈、向上、奮斗,和敢于做夢的時代。
不可或缺的“港商”
2023年上半年誕生了一部“爆劇”——《漫長的季節》,它和《繁花》一北一南,講述的是同一時代的故事。
如果說《繁花》呈現的是那一時代昂揚向上的氣質,無疑,《漫長的季節》與之相反,它借當地支柱產業樺鋼走向衰退的故事,呈現了20世紀90年代后期東北的社會動蕩和轉型陣痛。從畫面來看,一個繁花似錦,一個帶著些許落寞凋敝,但他們都提到了一個共同的群體——港商。
改革開放初期,大多數外資都在猶豫觀望,沒有出手投資的計劃。大批港商“敢為天下先”,跨越連接香港與深圳羅湖的羅湖橋奔赴內地、投資辦廠,形成一道獨特的風景。
20世紀八九十年代,港商成為內地最大的直接投資者之一。在那時不少國人心里,港商象征著現代化和資本的力量,港風影響著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
因此,大多數年代劇在講到改革開放時期的故事時,都少不了幾個穿著考究、說著港普、一心想著回到內地投資的港商形象。如《繁花》中的阿寶,借助港商的身份做外貿起家,成為攪動風云的“寶總”。而《漫長的季節》中的港商,真實身份只是個江湖騙子,成為一切悲劇的起源。
此時的東北與上海有著千差萬別。在這個時期,東北產業結構發生調整,國有企業改革加快了步伐,改變了成千上萬個家庭的命運。《漫長的季節》中,假港商和樺鋼廠長勾結,打著改革名義侵吞國資,想以幾千塊錢買斷工齡,繼而假港商失蹤,資金斷流,工廠頓時陷入危機。其實,“港商”騙子只是樺鋼倒閉的加速劑,無法適應時代變化的部分國有企業,最終都逃不掉倒閉破產的命運。
為何同一時代的影視劇,“港商”的形象卻截然不同?這是因為改革開放初期,東南沿海地區擁有良港、僑鄉,又與港澳臺地理相近、語言文化相通,得以率先擁抱港商。因此,港商最先在珠三角試水,20世紀80年代后期開始向長三角轉移。踏入20世紀90年代,港商已經在珠三角及長三角駐足良久,并形成穩定的經濟圈和商業環境。
而東北、西北等內陸城市缺少良好的港口,與海外市場、境外資本、全球產業鏈之間缺乏建立良好聯系的條件和契機,導致外商資本難以深入內陸腹地。因此,在當時的東北、西北等內陸城市,不乏騙子假借港商名號,玩“空手套白狼”的把戲。
《繁花》和《漫長的季節》都采用了獨特的視角,讓觀眾深入了解改革開放期間人們的生活狀態和心理變化。但時代車輪走過,個人命運便有可能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人一躍成為萬眾矚目的商人,有人被歷史遺忘后只能自我療愈。
令人懷念的“牛市”
1990年末,深交所和上交所相繼開辦,那時的上交所還只有8只股票,市值12.34億元。一面從舊貨市場淘來的銅鑼,敲響了上證交易所的第一記開市鑼聲。
許多人仍然會懷念當年的“牛市”。正如劇中阿寶所說:“機會面前人人平等,抓住了機會就有可能改變人生。”劇中那種對財富的熱切渴望,投資股票的狂熱景象,都是那個年代的寫照。
當年沒有互聯網,大家通過股票認購證、馬路股市沙龍、報紙專欄來了解信息。那種互幫互助的場景,也成為劇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無論是上海還是深圳,當年的股票市場都熱火朝天,人們如獲新生,都想一躍成為“寶總”,靠股票致富。
1992年8月7日,深圳市發布新股認購抽簽表發售公告,宣布發行國內公眾股5億股,規定只能抽簽認購,憑身份證辦理,一個認購者可持有10張身份證,一證可買一張抽簽表,每張抽簽表可認購1000股。
公告一出,來自全國各地的身份證寄往深圳郵局。當時深圳郵局的特快專遞和包裹,多是從四面八方寄過來的一捆一捆的身份證。其中最大的一個包裹高達17.5公斤,里面放了足足2500張身份證。
《繁花》里的阿寶,創業的起點為“負”,但在爺叔的指點下,他不懼負債,借來一萬多元,連好兄弟陶陶的金鏈子也搶來當掉賣錢,全部購入“電真空”股票。后來,“電真空”股票被收購,股價漲了五倍,阿寶賺得盆滿缽滿。
而真正讓阿寶蛻變成“寶總”的,則是認購證。他能順利買到“電真空”股票,賺到第一桶金,是因為他拿到了一張認購證。當時一張認購證30元,勸退不少人。但大戶們經過計算后,發現如果發行量在200萬份的話,將認購證的申購成本攤到股票中去,就是絕對超值的。于是,人們紛紛擠進發售點。阿寶的好友“蔡司令”,為了幫助阿寶買進認購證,被閘門夾住腿,依舊高喊阿寶進去。
4個月后,認購證升值160倍,寶總就此立足。
充滿挑戰的外貿風云
“外灘27號”外貿大樓是《繁花》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地點之一,其前身是號稱“洋行之王”的“怡和洋行”,1955年收為國有,此后長期作為上海市外貿局的辦公大樓,故稱“外貿大樓”。上海的外貿經濟正是從這里騰飛。
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為了竭力突破西方國家的貿易封鎖,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設立了中央貿易部,內設國外貿易司管理新中國的對外貿易,1952年又專設了對外貿易部。在中央貿易部和對外貿易部的統一領導下,先后組建了地方對外貿易管理機構,確立了國家對對外貿易進行統一管理的機構體系。隨后,還先后成立了一批國營專業外貿公司,毅然扛起了中國外貿的大旗。
到了1990年代,外貿領域的市場化改革加速推進,私營企業、外資企業和科研院所陸續獲得自營進出口權,國家按照現代企業制度逐步改組國營外貿企業,這正是《繁花》的劇情背景。
“一個寧波‘老法師加兩個紅幫裁縫、一把揚州剪刀,我阿寶變成了寶總。”阿寶是做外貿發家的,其中服裝外貿則是他重要的業務。正如劇中展示的,與如今不同,改革開放初期外貿歸國企所有,憑“指標”“批示”才能開展工作。
隨著外貿形式的逐漸變革,國內外貿行業迎來了以市場為導向、適應國際規則的體制框架。與此同時,大量私營外貿企業涌現,國有企業改制的需求催生了“個體戶”。當時,位于深圳的國際貿易中心大廈里一下子擠進了300家公司,“一層25個房間,最多的擁擠著20多家公司,有的一張寫字臺就是一家公司”。據《中華工商時報》的統計,1992年全國至少10萬黨政干部下海經商,成為中國現代企業制度的試水者。
1992年,劇中反復提起的“滬聯商廈”原型華聯商廈開拓新的營銷方式和營銷領域,全年引進新品種8000余種,其中護膚霜、進口摩托車、高檔燈具、耐克旅游鞋都獲得成功。改革開放后,不少國人傾心追求“白、富、美”,香港著名美容大師鄭明明抓住商機推出了“奇妙換膚霜”,并在上海華聯商廈的柜臺上推銷。此后,這款化妝品在全國一度風靡大街小巷。正如劇中三羊牌崛起爆賣的關鍵,就是費翔到商廈推廣。
霓虹入眼,萬花如海,一個又一個傳奇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中國輪番上演。也許對于一些地區的人而言,當年身處的社會面貌不像《繁花》里的上海那樣光彩奪目,但每個人都能從《繁花》中找到熟悉的元素,那是來自舊時光的璀璨記憶——城市激蕩轉型,個人命運轉折,狂飆突進,也大浪淘沙。在改革的春風下,人人只爭朝夕,因為那是一個平凡人能夠做夢、能夠通過奮斗改變人生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