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ne

在劍的近劍格處,寫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鳩淺是勾踐的通假字)。
東漢趙曄撰寫的《吳越春秋》記錄有這么一則故事:越國有位少女的劍術天下無雙。某日,越王派使者去請她過來討教“何謂劍道”。行至半路,越女卻先碰到了某位自稱袁公的老翁,“吾聞子善劍,愿一見之”。而越女成功應付挑戰后,袁公竟飛身上樹,化作一只白猿離去。在面見越王時,越女告訴他:“其道甚微而易,其意甚幽而深。道有門戶,亦有陰陽。開門閉戶,陰衰陽興。凡手戰之道,內實精神,外示安儀,見之似好婦,奪之似懼虎,布形候氣,與神俱往,杳之若日,偏如滕兔,追形逐影,光若彿彷,呼吸往來,不及法禁,縱橫逆順,直復不聞。斯道者,一人當百,百人當萬。”
美人如玉劍如虹,非常精彩的描述。金庸的短篇武俠小說《越女劍》,即根據越女的傳說演繹而來。至于傳說里的那位“越王”,便是臥薪嘗膽、大名鼎鼎的勾踐兄了。一代武林宗師查良鏞大俠誕辰一百周年之際,鉤沉越王勾踐劍的歷史,恰逢其時。
中國考古發現了數量眾多的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劍,獨越王勾踐劍被譽為“天下第一劍”。
此劍保存完好、制作精美,劍首向外翻卷成圓盤形,首內鑄有11圈同心圓。圓莖空心,近首處略粗大,近格處較細小。劍格寬,格的正面用藍色琉璃、背面用綠松石鑲嵌成美麗的幾何花紋。整個劍身的兩面均滿飾黑色菱形花紋,刃薄而鋒利。作為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越王勾踐劍被陳展于獨立展廳中,歷經兩千多年的歲月洗禮,依舊光華照人。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長、越王勾踐劍主要考古發掘者之一陳振裕曾回憶,20世紀60年代前期,湖北江陵地區遭遇干旱。政府決定修建漳河水庫第二、四干渠,灌溉荊門、鐘祥和江陵三地農田。荊州地區文物遺存豐富,在修建干渠時,文保部門參與其中進行考古調查。當水渠延伸到紀南城西北7公里處時,考古專家發現古墓群,將其稱為望山楚墓。
越王勾踐劍即出土于望山一號楚墓,當時實行搶救性發掘,并未打開木鞘,而是連同其它文物一并交給臨時庫房管理員。第二天,文物保護專家在清洗青銅劍時,發現讓人驚奇的一幕,其不僅十分精美,劍身上還有八個字,字體奇異。
工作人員對一號楚墓內棺進行清理時,還發現錯金銀鐵帶鉤,其出自于墓主頭部左側,大而重,表明它并非作日常束帶之用,而是作為珍寶置于棺內,顯示墓主高貴身份。此外,還有銅削刀,銅削刀一般被認為在古代是用于文房中的,多用來削去簡牘上的錯字,就像現在用橡皮可以擦去鉛筆寫在紙上的錯字一樣。一號楚墓中越王勾踐劍與銅削刀緊鄰,由此推測,墓主是位文武雙全的貴族,所以方能“出入侍王”。
劍身八字銘文是確認劍主的依據。其出土后,經過多位歷史學家、考古學家、古文字學家對銘文的釋讀,最終確定了這把劍的主人。劍身銘文的字體為“鳥蟲書”,參與發掘的方壯猷先生初步解讀出“越王”和“自作用劍”六字,推斷這是某位越王的佩劍。之后,他寫信給郭沫若、夏鼐、唐蘭、陳夢家、于省吾、容庚、商承祚、徐中舒、蘇秉琦等專家學者,征求對劍銘的釋讀。經過兩個多月書信研討,終于確定這柄劍的主人就是越王勾踐,劍上銘文為“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中國多領域十多位知名專家,以書信往來的盛大“筆會”,考釋劍銘,這在中國文物考古史上,可謂史無前例。
越王勾踐劍何以精美鋒利、千年不銹?
其一,講究用料,主打“內外兼修”。鑄劍師“開工”之時,所用的銅料、錫料、鉛料等,都是最上乘、最講究的原材料——質量好、雜質少、純粹。
其二,流行工藝,暗藏玄機。春秋戰國時期之劍,皆有菱形暗格花紋,這算當年比較流行的制劍工藝。勾踐劍的劍身也遍布這種花紋,經過硫化處理,可以防止銹蝕,從而保持花紋艷麗。
其三,精密“同心圓”,靈感源于制陶技術。劍首位置的11道同心圓,彼此間的距離才一根頭發絲那么粗。鑄劍師的制作靈感,其實來源于制陶技術,先配制出極細的泥料,再制作出相應的模板,最后再澆注青銅液成型。
墓葬埋藏較深,處于含氧量甚少的中性土層,墓葬環境與外界幾乎隔絕。此外,勾踐劍出土時放在墓主人內棺當中,帶著的劍鞘亦起到保護作用。

大家或許好奇,越王勾踐的佩劍,怎么反倒出現在千里之外的楚地,甚至成為楚國貴族的隨葬品呢?學界爭論不斷,大致有兩種猜測:楚越聯姻,楚昭王娶勾踐之女為妃,意在聯越以圖吳,勾踐將此劍作為女兒的陪嫁品。墓主悼固作為楚國王族,勾踐劍成了他的陪葬品。另有一種可能,越國被楚國所滅,悼固受賜獲得的勾踐劍成了他的陪葬品。
劍器,兵之圣者也。吳越之地多水系,常用劍,以鑄劍聞名。春秋戰國時期,劍是國力的象征,用劍技能自然受到重視,吳、越、楚三國劍術水平皆頗高。《史記》載:“(秦)簡公六年,令吏初帶劍”;“其七年。百姓初帶劍”。這種以政令推廣佩劍的做法,也是在學習吳、越、楚國自民間崇尚擊劍的習俗。劍術的普及,催生了先秦的“劍士”階層,為俠客們的登場搭好舞臺。
據悉,即使深埋地下數千年,當從劍鞘中抽出,越王勾踐劍寒光凌厲,光潔如新。開采隊員小心翼翼,可手指觸碰到劍身,還是被不慎割破,見了血。更有人用16層白紙“試其鋒芒”,稍一用力,就將紙全部劃破了!
劍如其主。蟄伏、出鞘、屠龍。一朝掩野心,一朝成帝業。回望“吳越爭霸”的風云滄桑,亦想慨嘆: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英雄競折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