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悅陽

金澤古鎮。
金澤古鎮,是江南物質文化遺產最豐沛的地方之一,古有六觀、一塔、十三坊、四十二虹橋、橋各有廟。作為一個擁有千年歷史的古鎮,金澤歷經千載,底蘊深厚,在文化的弘揚與傳承中更是發揮自身特色。龍年新春伊始,金澤古鎮與著名藝術家爾冬強先生合作,推出“爾冬強江南田野調查系列:長三角核心區金澤古鎮物質文化與生活文獻展”,共同挖掘傳承金澤的物質文化生活,通過展覽的形式講述屬于金澤的文化歷史,讓金澤文化更為深入人心,得以弘揚。
該展是爾冬強江南文化研究基地推出的最新田野工作成果。之所以選擇金澤,爾冬強表示,金澤古鎮所處的位置,是江南史前遺址分布最集中的地方,北有草鞋山,西有錢山漾,南有馬家浜、良渚、河姆渡,如果從金澤開車出發,屬于一小時生活圈;而東面的崧澤、福泉山、廣富林,距金澤幾乎只有一箭之遙。被這些史前遺址所環抱的金澤,留給我們巨大的考古學想象空間。
走進展廳,滿滿當當,熱熱鬧鬧,喚醒時代的記憶,大廳里擺放著舟船、風車、紡車等大件實物,24個大展柜以耕讀傳家、經天緯地、金澤錠子謝家車、金澤舟船、禮佛與祭祀、金澤彩繪、百業煙火、金澤滿堂紅等8個專題,陳列了近250件金澤古鎮的家當,集中展示了金澤物質文化遺存的概貌。此次展覽的視覺文獻和展品來自金澤及周邊地區田野工作所獲,也有一些是爾冬強先生的舊藏。
對于展覽內容的策劃與安排,爾冬強認為,古鎮的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遺產,“非遺”大家現在講得比較多,但對物質文化遺產的挖掘、整理和研究,還有很多工作可做。金澤古鎮的物質文化遺產體量有大有小,大的文化遺產有上塘街、下塘街、北圣浜街、長街等河岸兩側分布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寺院、碑刻和宋元清明遺存至今的石拱橋,這些在建造時就屬于永固性質的物理遺存,我們今天把它們稱為不可移動文化遺產;小的文化遺產有舟、車、工具、家具、生活器皿等,因為在打造時就考慮到方便移動的使用功能,我們稱之為可移動文物。此次“金澤古鎮物質文化與生活文獻展”重點探討的就是金澤及周邊地區可移動的文化遺產。
因此,作為長三角一體化核心區的金澤古鎮,物質文化遺存的梳理工作可以縱橫兩個方面入手,縱向可以按照中國歷史的時間順序,從史前遺址大量出土的文物,一直梳理到現當代;橫向的工作可以從專題入手,把歷史遺存的舊物按照用途、材質、藝術手法等不同角度,分為一個個子課題,如石器、陶器、瓷器、玉器、青銅器、金銀器、漆器、樂器、家具、紡織、鐫刻、繪畫、刺繡等。除此之外,爾冬強還特別強調,金澤物質文化還具有“潮汐性”特點,每逢春、秋香汛,江浙滬各地進香船停滿大小河道,帆檣林立、龍旗飄揚、香煙蔽日,行街祭拜、打蓮湘、唱宣卷,各種酬神活動目不暇接。農歷三月二十八的“二八汛”是祭祀東岳大帝誕辰,九月初九“重陽汛”祭祀楊震楊老爺,廟會人山人海,各地形成集信仰、游藝和商貿一體的大型民俗盛會,物質和非物質文化爭奇斗艷。江浙滬各地名產名物涌入金澤,這一部分的物質遺存值得重點挖掘梳理,應該納入金澤古鎮物質文化史研究范疇。
近日,“百年狂想:蘇格蘭國立美術館的超現實主義杰作”在浦東美術館舉辦,展覽匯集了包括胡安·米羅、薩爾瓦多·達利、馬克思·恩斯特等頂尖超現實主義藝術家的作品,涵蓋繪畫、雕塑、版畫、攝影作品和書籍等共計117件/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