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炳月
假如魯迅當年是到金澤、千葉、岡山、長崎學習醫學,他是否還會棄醫從文?
《究竟是青春》里寫道:“(仙臺)不僅僅是事件發生的場所,它就是故事本身,魯迅自己也沒有想到,仙臺將成為他一生不斷去回溯的主題?!?/p>
其實,魯迅當年選擇去仙臺,原因比較簡單。去仙臺交通方便,仙臺是日本東北重鎮。他當時可以去千葉,但千葉太近了,只是東京的郊縣。想逃離中國留學生群體的魯迅,不會去離東京這么近的千葉。他也可以去金澤,但是金澤位于日本本島的西北側,穿過日本本島中部的大片山區去那里,路途遙遠。那個年代東京去金澤是不通火車的。從東京去岡山的話,就更遠了。仙臺的特殊性,從后來魯迅本人的敘述來看,主要在于仙臺和日俄戰爭的關系更密切,這種特殊性促使魯迅思考國民關系、國民精神狀態等重要問題。
話說回來,魯迅不管去哪里,學醫學都不會學到畢業,這是我的一個基本判斷。這是魯迅的思想、趣味、性格、行為方式決定的。
他1909年8月回國,到杭州工作一年就辭職回到紹興,在紹興工作一年多就跑到南京進了教育部。1912年5月隨教育部到北京,在教育部倒是工作了14年。能工作這么久,是因為那職位是他的“飯碗”。1926年8月離開教育部之后,到廈門大學不到半年就辭職跑到廣州中山大學,在中大半年又辭職,然后跑到上海,成了自由撰稿人、自由職業者。
從青年時代開始,魯迅一直處于“動”的狀態。從思想、趣味、性格、行為方式,以及家學淵源、生存環境來看,魯迅棄醫是必然的,成為文學家也是必然的。

《究竟是青春:魯迅的留日七年(1902—1909)》姜異新 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4年1月
我曾經說過,魯迅“棄醫從文”是一個起源于明治維新時期文學、美術意識覺醒的故事。因為魯迅后來成了文學家,所以我們一般說到“仙臺魯迅”,就談“棄醫從文”,好像魯迅“棄醫”就是為了成為文學家。事實不是這樣的。
魯迅在《〈吶喊〉自序》中說得清清楚楚,就是他之所以要“棄醫從文”回到東京,是因為那個時候“東京的留學生很有學法政理化以至警察工業的,但沒有人治文學和美術”。實際上,“棄醫從文”的“文”不是文學,而是文藝,這個文藝是包含美術的。
魯迅晚年大力提倡新興版畫,已經完全回到美術上去了。由此回頭看魯迅的“棄醫從文”,“文”的“文藝”屬性、這個“文藝”中美術的重要性,就更明顯。
博覽會給了魯迅直接影響。魯迅1902年到日本留學,1903年春天大阪博覽會就發生了“人類館”事件。主辦方把“臺灣的小腳女性”放在那里展覽,侮辱中國人,此事對魯迅的刺激很大,我認為有兩個層面的內容。一是主辦方看不起中國人,這種蔑視的態度令人難于接受;二是小腳確實是國家與文化的恥辱,被人蔑視也是無奈。周氏兄弟都認為裹腳是野蠻的行徑,一直寫文章批判。
對于博物館、博覽會的影響力,魯迅應當有清醒的認識。他1910年7月辭去浙江兩級師范學堂的教職回紹興府中學堂,當博物學教員,1910年冬天,就帶學生去南京參觀南洋勸業會。勸業會即博物展,相當于現在的博覽會。魯迅這樣做,顯然是為了讓學生看到外面的世界,接受新知識。因為他本人青春時代有這樣的體驗。
此書是蒲寧一部自傳性質的回憶錄,包括和家人在莊園的鄉居日記、俄羅斯革命時期的觀察日記,以及晚年對于昔年友人的回憶文章。從1918年的莫斯科到1919年的敖德薩,蒲寧親身見證了俄羅斯的變化,他在衣食短缺、風聲鶴唳的環境里,在廚房的煤油燈下完成了這份日記的手稿(部分遺失)。這部手稿是少有的從俄羅斯革命和內戰時期保留下來的作品,蒲寧以生動和扣人心弦的講述再現了當時的重大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