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成周
摘要:為解決土地資源浪費、環境破壞等問題,本文以廣西壯族自治區為例,對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成效及提升對策進行分析探討,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能夠有效改善土地資源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質量,但也存在一些問題,如規劃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等。為此,作者提出了措施建議,包括加強規劃編制和管理、探索多元化的治理模式、加強監督和評估等,以提高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的效果,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
的目標。
關鍵詞:土地整治;生態修復;成效;提升對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人口的不斷增長,土地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成為當今社會面臨的重要問題。而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通過整治能夠改善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土地的質量和產出,同時,也能夠修復被人類活動破壞的生態環境,保障生態系統的健康持續發展。因此,對于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成效及提升對策的研究和探討具有非常重要意義。介紹自己的探討和分享實踐為相關領域的研究和實踐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幫助。
1 廣西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進展
在土地整治方面,廣西加強了土地利用規劃,優化土地結構,加大土地整治力度,實現了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優化配置。同時,廣西還加強了土地管理和監管,落實土地承包經營權確權登記,嚴格土地使用審批和監管,防止土地亂占亂用現象的發生,保障了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在生態修復方面,廣西積極開展水土保持工程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加大植樹造林力度,修復退化生態系統,恢復生態環境的穩定性和健康性[1]。同時,廣西還推廣生態農業和生態旅游,促進生態經濟發展,實現了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良性循環。
2 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主要成效
2.1 重塑人地關系,優化國土空間格局
2.1.1 土地整治,統籌發展
廣西積極推進土地整治,加強了耕地保護和土地利用規劃,實現了城鄉統籌發展。通過土地整合、流轉和節約集約利用等措施,有效解決了土地資源浪費和農村土地閑置問題,促進了土地的高效利用和農業現代化發展[2]。同時,廣西還加強了土地管理和監管,規范了土地流轉市場秩序,保障了土地資源的公平合理利用。
2.1.2 生態修復,改善環境
廣西重視生態修復,積極推進生態保護和建設,實現了生態環境不斷改善。通過生態修復、生態保護和生態建設等措施,廣西建立了生態補償機制,保障了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廣西還加強了環境監測和排污管控,減少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高了生態環境質量。
2.1.3 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城鄉融合發展
廣西優化國土空間格局,實現了城鄉融合發展。通過加強城市規劃和建設,實現了城市化和鄉村振興的有機銜接。同時,廣西還加強了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提高了交通運輸效率,促進了區域經濟發展。
2.2 精準扶貧,助力脫貧攻堅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土地整治方面開展了大規模的土地流轉,將散亂小塊土地整合成為規模化的農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農業生產效益。這種方式不僅為貧困戶提供了收入來源,而且也為全區的糧食生產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生態修復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在森林防火、防沙治沙、水土保持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得原本荒漠化的土地重新變得肥沃[3]。這不僅為貧困地區提供了更好的生產環境,還有效地遏制了環境惡化的趨勢。
2.3 融合發展,推動地方經濟建設
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推進,為廣西地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撐。通過加強對土地資源的管理和開發,廣西地區不僅能夠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促進農業生產和農村經濟的發展,同時也能夠有效地保護生態環境,減少生態破壞和環境污染。這些舉措為廣西地區的融合發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有助于推動地方經濟建設和城鄉一體化發展。
2.4 改善生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
一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積極推行生態保護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建設,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止生態環境受到破壞。同時,該區還實施了大規模的荒地、荒山造林工程,提高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另一方面,廣西壯族自治區大力開展水土流失治理,采取生態林果、經濟林、草本植物等多種植被形式,改善土地質量,提高土地生產力[4]。
3 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存在的不足
3.1 部分項目設計施工利用未達到預期
3.1.1 部分項目落地困難
部分項目的設計方案存在不合理之處,導致施工難度大、成本高等問題。例如,在一些山區整治項目中,設計方案未充分考慮當地地形地貌特點,導致施工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困難和挑戰。同時,一些生態修復項目的設計方案缺乏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導致實際效果不佳。
3.1.2 部分項目施工質量不達標
部分項目在施工過程中存在工程質量問題。一些承包商為了賺取更多利潤,采用了低質量的材料和工藝,導致施工過程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如道路開裂、護坡塌方等。這不僅影響了項目的實際效果,也浪費了大量的資金和資源。
3.1.3 部分項目利用未達到預期
一些土地整治項目雖然完成了初步修復,但由于缺乏后續的維護和管理,導致修復效果逐漸減弱,甚至出現了二次退化的情況。這也說明了項目的可持續性存在問題。
3.2 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開發保護政策制度不健全
生態移民遷出區是指為了保護生態環境,將原本居住在該區域的人口進行遷移的區域。一方面,生態移民遷出區的土地往往屬于國有土地,其開發利用需要符合國家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由于政策制度不健全,導致該區域內的土地資源被濫用和破壞[5]。另一方面,由于該區域的土地資源未能得到合理的利用和保護,導致該區域內生態環境受到破壞。這不僅會對當地的生態環境造成影響,同時也會對周邊地區的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3.3 部分干旱半干旱地區過度植樹造林
過度植樹造林會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一方面,如果種植的樹種不適應當地的氣候和土壤條件,很容易枯死,形成荒漠化或者綠化難度大的問題。另一方面,大量的樹木也會影響當地的生態平衡,破壞原有的生態系統,甚至帶來新的生態問題。例如,廣西壯族自治區部分區域,在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中,出現了過度種植速生桉的問題。一方面,速生桉的樹冠濃密,會阻擋陽光和降雨,從而影響到其他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速生桉的根系非常發達,會擠占其他植物的生長空間。
3.4 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相關配套制度不完善
3.4.1 政策措施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生態修復領域的政策措施相對滯后,缺乏具有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和措施,無法有效引導和激勵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
3.4.2 評價機制
廣西壯族自治區在生態修復項目的評價機制上還存在一些問題,如評價標準不夠明確、評價結果不夠透明等。
4 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提升對策
4.1 加強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
4.1.1 項目規劃和設計階段
應充分考慮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對環境影響進行評估,確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充分考慮生態功能的維護和提升,確保項目不會對生態環境造成負面影響。
4.1.2 項目建設階段
應嚴格執行環境保護法律法規和相關標準,采取環保措施,減少建設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如采用低碳、節能、環保的建筑材料和技術,建設生態園林和公園等綠化項目,提高土地的生態質量。
4.1.3 項目運營和維護階段
應加強對生態環境的監測和管理,及時發現和解決環境問題,確保項目的可持續運營。同時,建立健全的環境管理體系,落實環保責任,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員工和社會公眾的環保意識。
4.2 完善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權屬和用途管制制度
4.2.1 建立健全土地權屬管理制度
通過完善土地權屬登記、審核、認定和變更等管理制度,明確生態移民遷出區土地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保障生態移民和環境的權益,促進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
4.2.2 制定嚴格的土地用途管制規定
根據生態移民遷出區的實際情況,明確土地的用途和管制標準,防止濫用土地資源和破壞生態環境。同時,加強對土地使用行為的監管和執法力度,確保土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4.2.3 建立生態補償機制
可以通過政府補貼、土地流轉費用等方式對生態移民和環境保護行為進行獎勵,增強生態保護的積極性和可持續性。
4.3 以水定林、合理規劃、科學造林
以水定林是指在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注重保護和利用水資源,通過合理的水文調節和水環境管理,促進植被的生長和發展。合理規劃是指在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和生態需求,制定出一系列合理的規劃方案,從而達到最優化的土地利用效果。科學造林是指在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過程中,采用科學的方法和技術,通過植樹造林的方式,恢復土地的植被覆蓋率,提高土地的生態質量。
4.4 完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制度,保障各方利益
為了保障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需要完善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修復制度,保障各方利益。首先,政府應該加強對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監管,建立完善的法律體系和政策法規,加強對環保企業和社會組織的管理。其次,建立公平、透明、規范的生態保護修復市場,加強市場監管、信息公開和社會監督,保障各方合法權益。
5 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保障措施
5.1 加強規劃編制和管理
為了加強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保障措施的實施,必須采取有效的規劃編制和管理措施。首先,需要建立嚴格的規劃審批制度,確保規劃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同時,還要加強規劃編制的專業性和科學性,注重生態、環境和社會等方面的綜合考慮,確保規劃與生態修復保障措施的一致性。其次,應加強規劃的實施管理,建立健全的監督機制,確保規劃的貫徹執行。通過加強對規劃實施情況的監督和評估,及時發現和解決問題,保障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進行。最后,還要重視宣傳和教育工作,提高公眾對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的認識和參與度。加強對規劃編制和管理的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規劃的理解和認同度,促進社會各界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共同推動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保障措施的實施。
5.2 探索多元化的治理模式
可以通過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資機制,吸引更多的資本和技術投入到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領域。政府可以通過提供稅收優惠和金融支持等方式,為企業和個人提供投資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切實利益和回報。應該加強科學技術的創新和應用,提高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技術水平和效果。政府可以通過投入資金和人力資源,支持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推廣先進的治理技術和模式,提高治理的科學性和可行性。還應該注重宣傳和教育,提高公眾對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的認識和意識。政府可以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加強宣傳和教育工作,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共同推動土地整治和生態修復工作的順利開展。
5.3 加強監督和評估
建立健全監督機制,加強對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實施情況的監督,建立完善的監督機制,確保整個過程的規范、透明、公正。監督機制應包括監督部門、監督人員、監督方式和監督頻率等方面的規定,同時應建立舉報渠道,保障監督的有效性。
加強評估工作,通過對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實施效果的評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采取措施,確保整個過程的順利進行。評估應包括前期評估、中期評估和后期評估,每一次評估都應該有具體的考核指標和評估標準,以確保評估的客觀性和科學性。
6 結語
在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方面,已經取得了很多的成效。通過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和修復,成功地實現了許多生態系統的平衡和恢復,同時也有效地改善了人們的生活環境。這些成效的取得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廣大群眾的積極參與。然而,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是一個長期而艱巨的過程,需要繼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修復,進一步提升土地整治的水平和質量,以逐步實現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同時,還需要加強宣傳教育,增強公眾的環保意識和責任感,讓更多的人參與到生態修復和土地整治工作中來,共同推進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工作,為建設美麗中國做出自己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李河.生態修復背景下土地整治研究——以陜北生態脆弱區為例[J].南方農機,2023,54(18):54-56+104.
[2] 肖武,郭既望,張麗佳,等.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的市場化機制、模式與路徑[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23,28(8):203-217.
[3] 雷國平.土地整治工程中生態修復技術研究[J].城市建設理論研究(電子版),2023(16):1-3.
[4] 高雪媛.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與生態修復功能分區研究與實踐[J].環境生態學,2023,5(2):65-69.
[5] 儀小梅,陳敏,顧文怡.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項目生態修復效果評估體系初步構建[J].上海國土資源,2022,43(4):86-9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