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婷?曾嘉儀



摘 要|中學階段是青少年形成生命意義感的關鍵時期,內在學習動機的滿足和提高對學生生命意義感的良好發展具有重要影響。為探究中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的關系,本研究運用問卷調查法探究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現狀,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結果顯示:中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水平總體較好;生命意義感在年級、是否擔任班干部上存在顯著差異;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存在顯著正相關;內在學習動機能顯著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及意義感的擁有與尋求。
關鍵詞|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
Copyright ? 2024 by author (s) and SciScan Publishing Limited
This article is licensed under a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 4.0 International License.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nc/4.0/
1 引言
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一直是健康中國建設的重要內容。2021年,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衛生與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指出學校要重視生命教育,而生命教育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培育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張繡蕊、劉麗,2022)。生命意義感是個體對于自身存在和存在本質的意義的體驗、感知與尋求(Steger et al.,2006)。青少年喪失生命意義感會導致精神世界的“空虛”危機,找不到生活樂趣、喪失學習動力、內心缺乏對生命意義的追求,隨之會缺少投入學習和鏈接外部世界的有效能力,最終導致學業、生活等顯著行為指標上的表現不佳(黃時華 等,2022)。如果這種現象被忽視,有可能會發展成更大的危機,有研究表明,當個體更少地去考慮生命的意義和自我存在的價值,其自殺風險將會大大增加(王中杰 等,2022)。
在中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和自我意識都有了良好的發展,他們開始關注自我,并對自我存在的價值進行初步的思考,而學生尋找人生意義的一個主要途徑就是學習(方雙虎,2007)。內在學習動機作為一種積極的內在驅動力量,在不斷推動個體維持學習、導向目標時,也會影響個體對生命存在、生活目的的認識,并進一步對個體生命意義感產生影響。田憲華等人(2021)的研究證實,大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與學習動機呈顯著正相關。學習動機的提高可以增強高中生的學業自我效能感,學業自我效能感可以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陳亞英,2023)。范峻銘(2023)研究表明,生命意義感和學習動機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受到眾多關注,但從內在學習動機角度進行探討的研究仍是少數,因此,本研究以中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其生命意義感和內在學習動機的現狀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
2 對象與方法
2.1 研究對象
選取成都市的某兩所中學在校學生為被試,以班級為單位,共發放紙質問卷700份,剔除規律作答、亂答、漏答等無效問卷24份,剩余有效問卷676份,有效率為96.57%。被試基本情況如表1所示。
2.2 研究工具
2.2.1 生命意義感量表
該量表由斯蒂格(Steger,2006)編寫,王鑫強等人(2013)針對國內中學生群體進行修訂。量表共10個題項,包含擁有意義感和尋求意義感兩個維度,采用7級評分方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計1~7分,總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生命意義感越高。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09,擁有意義感和尋求意義感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14、0.838,信效度良好。
2.2.2 學習動機量表
該量表由阿瑪比爾等人(Amabile et al.,1994)編制,池麗萍、辛自強(2006)進行本土化修訂,本研究使用學習動機量表中的內生動機子量表進行施測。量表共14個題項,包含挑戰性和熱衷性兩個維度,采用4級評分方式,從“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計1~4分,總分得分越高表明被試的內在學習動機越強。在本研究中,總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為0.826,挑戰性和熱衷性量表的Cronbachs α系數分別為0.794、0.705,信效度良好。
2.3 統計處理
使用統計分析軟件SPSS 27.0對數據進行處理,并采用共同方法偏差檢驗、描述性統計分析、相關性分析和回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分析。
3 研究結果
3.1 共同方法偏差檢驗
為避免產生共同方法偏差,對數據進行Harman單因素檢驗。將生命意義感和內在學習動機的所有題項一起進行未旋轉的主成分分析,結果顯示有5個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首因子的貢獻率為14.02%,小于40%的臨界標準(周浩、龍立榮,2004),說明本研究不存在嚴重的共同方法偏差。
3.2 中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的現狀分析
采用描述性統計分析方法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的整體現狀進行分析,結果如表2所示。生命意義感均值為4.79,高于理論均值(7點計分,M=4),說明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為中等偏上水平;內在學習動機均值為2.87,高于理論均值(4點計分,M=2),說明中學生的內在學習動機處于中等偏上水平;中學生在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各維度上的平均得分均高于理論均值,說明他們生命意義感的擁有與尋求、內在學習動機的挑戰性與熱衷性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
3.3 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在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檢驗
分別使用獨立樣本t檢驗、單因素方差分析比較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在是否擔任班干部、年級兩個人口學變量上的差異,結果得出: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在是否為班干部上差異顯著(t=2.28,p<0.05),擔任班干部的學生生命意義感總分均值顯著高于非班干部;在擁有意義感方面,是否為班干部無顯著差異;在尋求意義感上,班干部顯著高于非班干部(t=2.65,p<0.01),如表3所示。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擁有意義感、尋求意義感在年級上差異顯著(F=24.16,p<0.001),通過LSD事后多重比較發現,初三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及擁有意義感、尋求意義感水平均顯著高于初一、初二學生,如表4所示。
3.4 中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的相關分析
使用Pearson相關分析來分析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內在學習動機之間的相關程度,結果如表5所示。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和內在學習動機總分之間存在顯著正相關(r=0.54,p<0.01),生命意義感各維度與內在學習動機各維度之間也呈顯著正相關(p<0.01)。
3.5 中學生內在學習動機對生命意義感的回歸分析
以內在學習動機為預測變量,生命意義感為因變量進行回歸分析,結果如表6所示。其中,內在學習動機對生命意義感總分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F=273.774,p<0.001),對擁有意義感、尋求意義感均具有顯著正向預測作用(F=145.727,p<0.001;F=189.784,p<0.001)。
4 討論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考察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的現狀,以及二者間的關系。研究結果表明,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這與陳炎秋(2017)的研究結果一致。大部分中學生在校時間長,學習任務重,他們面臨著中考,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因而也有較強的學習動機。現代中學生可以從網絡了解更加多元化的信息和知識,使他們的學習、生活較少時間會感到空虛、無聊,因此大部分中學生能夠找到生活的意義并積極去追求生命意義。中學生的尋求意義感水平(M=4.93)高于擁有意義感水平(M=4.64),這與覃麗等人(2013)的研究結果一致。究其原因,生命意義感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在生命的早期階段,人們會報告更多的尋求意義感,在生命的晚期階段則會報告更多的擁有意義感(Steger et al.,2009),中學階段的青少年身心正在經歷巨大變化,常常處于自身與環境、理想與現實的不平衡狀態之中,還要面對學業負擔、人際交往、多元文化沖擊等壓力,因此可能會開始更多思考自我存在的價值,尋求生命、生活的目的與意義,表現出更多對生命意義感的尋求。
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在年級上存在顯著差異,初三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水平顯著高于初一、初二學生,在生命意義感的擁有與尋求上,初三學生的得分也顯著高于初一、初二學生。這可能是因為隨著年齡的增長,個體的自我同一性和認知水平會更加完善和提高,對世界的認識更加清楚,能夠找到自己的目標和方向,體會到的生命價值感也更高(滿凱歌,2021),因此高年級的學生會更加積極地探索和尋求生命意義。在是否擔任班干部上,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有顯著差異,擔任班干部的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及尋求意義感水平均顯著高于非班干部學生。究其原因可能是因為擔任班干部的學生一般是更外向、開放性和果敢性高、有責任心的個體,而具有這類特點的個體更傾向于從挑戰、質疑、工作上的成功等方面尋求與獲得意義感(Lavigne et al.,2013)。權力感和自尊水平也能夠顯著預測個體的生命意義感(劉亞楠,2016),對于中學生而言,擔任班干部意味著獲得了教師賦予的更多權力感,權力感的獲得提升了個體對自己重要性、價值感的體驗,進而提升了生命意義感。
內在學習動機與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關系密切,內在學習動機越強,生命意義感水平越高。這與國內關于大學生生命意義感(田憲華 等,2021)的研究結果基本一致,進一步證實了內在學習動機對學生生命意義感的積極作用。個體的某種內在動機可能是影響生命意義感尋求與擁有的一個重要變量,而學習動機是直接推動學生進行學習的內部動力,是引起學習、維持學習,并將學習導向某一目標的直接動力(周勇、董奇,1994),生命的意義是隨著時間和地點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學生在學習以及實際探索的過程中更有可能領悟生命的真諦(方雙虎,2007)。內在學習動機是一種積極的內在驅動力量,個人的學習動機越強,所能取得的成就和學習成果就越高(黃羽舒,2023),也有較為一致的研究結果表明,擁有內在學習動機的學生往往比擁有外在學習動機的學生得到更好的學習結果(魯娟 等,2022),當學生在學習中獲得更高的學業成就,收獲更多的幸福感,往往會體會得更多的生命意義感。
5 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對中學生生命意義感、內在學習動機的現狀,以及二者間的關系進行了探索,并對結果進行分析后得出以下結論:(1)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均處于中等偏上水平,總體較好;
(2)中學生的生命意義感在年級、是否擔任班干部上存在顯著差異;(3)生命意義感與內在學習動機存在顯著正相關;(4)內在學習動機可以顯著正向預測生命意義感的擁有與尋求。
基于以上結論,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議: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的培育與提升離不開社會、學校、家庭的共同努力,各方的教育不僅要注重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擁有,更要重視其對生命意義的尋求,給予學生良好的引導,感受生命的喜悅與可貴,體驗生命的意義,建構個人生命的內涵,才能讓其體驗到生命的美好意義。同時,內在學習動機對生命意義感的積極作用不可忽視,學習過程是一種主體建構和創造的過程,這種“創造性價值”可以讓人獲得生命的意義,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動機,有助于學生生命意義感的提升,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進學生的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池麗萍,辛自強.大學生學習動機的測量及其與自我效能感的關系[J].心理發展與教育,2006(2):64-70.
[2]陳亞英.高中生學業自我效能感、生命意義感和學習投入的關系及干預[D].漳州:閩南師范大學,2023.
[3]陳炎秋.中學生感恩、基本心理需要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D].武漢:武漢大學,2017.
[4]方雙虎.弗蘭克爾意義治療理論及其在學習動機輔導中的應用[J].江西教育科研,2007(4):94-97.
[5]范峻銘.新冠疫情背景下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學習動機的關系研究[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23.
[6]滿凱歌.中學生主動性人格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D].鄭州:鄭州大學,2021.
[7]黃時華,李思穎,洪子杰,等.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死亡焦慮:狀態無聊和網絡信息成癮的中介作用[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0(4):592-595.
[8]黃羽舒.城鄉初中生學習動機和自信心對學業成就影響的異質性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2023(2):43-50.
[9]劉亞楠,李元華,張舒,等.權力與生命意義感的關系研究[J].中國特殊教育,2016(12): 85-90.
[10]魯娟,李偉紅.線上教育學習者學習動機、成績及影響因素分析[J].基礎醫學教育,2022,24(10): 789-793.
[11]覃麗,王鑫強,張大均.中學生生命意義感發展特點及與學習動機、學習成績的關系[J].西南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3,35(10):165-170.
[12]田憲華,張紹波,付偉.大學生生命意義感與學習動機的關系:一個有調節的中介模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21,39(7):144-149.
[13]王鑫強.生命意義感量表中文修訂版在中學生群體中的信效度[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13,21(5):764-767.
[14]王中杰,王學振,彭英,等.初中生自殺風險的潛在類別及其保護因素[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2,31(2):233-238.
[15]周勇,董奇.學習動機、歸因、自我效能感與學生自我監控學習行為的關系研究[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4(3):30-33,15.
[16]周浩,龍立榮.共同方法偏差的統計檢驗與控制方法[J].心理科學進展,2004(6):942-950.
[17]張繡蕊,劉麗.自我定義記憶:青少年生命教育的新視角[J].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31):35-39.
[18]Amabile T M,Hill K G,Hennessey B A,et al.The Work Preference Inventory:assessing intrinsic and extrinsic motivational orient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94,66(5):950.
[19]Lavigne K M,Hofman S,Ring A J,et al.The personality of meaning in life:Associations between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nd the big five[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13,8(1):34-43.
[20]Steger M F,Frazier P,Kaler M,et al.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J].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2006,53(1):80-93.
[21]Steger M F,Oishi S,Kashdan T B.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J].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2009,4(1):43-52.
A Stud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Huang Ting Zeng Jiayi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 Chengdu
Abstract: The middle school stage is a crucial period for teenagers to form a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the satisfaction and improvement of their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have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good development of their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is study used a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explore the current status of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as well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level of life meaning and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was good; There a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mong different grades and whether one serves as a class leader; There i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and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 can significantly positively predict the meaning of life and the possession and pursuit of meaning.
Key words: Middle school students;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Intrinsic learning motiv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