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第一實驗幼兒園 袁翠玉
幼兒園作為兒童的第一所學校,教育創新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兒童面臨著越來越多的社會交往和合作機會。教育可以通過模擬社會情境、合作游戲、小組活動等形式,培養兒童的自理能力、合作能力和社交技巧,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使他們能夠更好地融入社會。基于此,本文將探討在立德樹人的理念下,幼兒園教育創新的路徑,以供參考。
兒童在幼兒園階段正處于道德形成的關鍵時期,他們的行為習慣和道德觀念的形成將對其終身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教育可以通過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和游戲,培養兒童遵守紀律、尊重他人、互助友愛等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建立正確的價值觀。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學前教育也得到了快速發展,幼兒教師必須在教育改革的大環境下創新幼兒教育,在不斷更新幼兒教育理念的基礎上,將教育滲透到幼兒教育中,發揮其對幼兒的教育作用,促進幼兒的全面發展。教育是指以道德為基礎,對幼兒進行思想政治和道德行為規范方面的教育。道德是一種行為習慣,是人們在實踐中形成的一種規范,包括一個人所擁有的各種品質,如誠實、善良、勇敢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德育內容貫穿到各學科中,以此培養幼兒良好的道德品質。
幼兒道德認知能力的發展需要一定的條件,如良好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家庭關系、社會良好的道德環境等,這些都是幼兒發展需要的條件,也是幼兒進行道德教育的基礎。通過對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開展,可以提高幼兒道德認知能力。通過對幼兒進行教育,可以讓幼兒在學習知識過程中獲得道德品質上的提升,不僅能夠幫助幼兒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也能夠使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在幼兒園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及時對幼兒進行品德教育,培養幼兒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觀。另外,教師還可以通過活動讓幼兒將所學到的知識運用到生活中。

幼兒德育工作主要是通過教育活動對幼兒進行教育,促使幼兒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但是幼兒園德育工作的開展是需要理論依據的。現階段,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教師主要是通過觀察幼兒的言行舉止對幼兒進行道德品質教育,但是這種方式是片面的。教師在觀察幼兒行為時往往只注重某一方面,而忽視了其他方面,并且幼兒自身存在著很大的個體差異。幼兒園教育工作的開展需要以幼兒園日常生活為基礎,對幼兒進行思想道德教育,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因此,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對幼兒園教育工作進行創新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對立德樹人理念下幼兒園教育創新的研究,能夠為幼兒園德育工作提供理論依據。
幼兒園的德育工作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于幼兒的身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們逐漸意識到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德育的重要性。德育工作對于幼兒的全面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幼兒教育中融入德育工作,可以使幼兒在幼兒園中就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培養幼兒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質,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使其能夠自覺遵守社會道德規范。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應該將教育作為一項重要內容來開展。因此,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在幼兒教育中融入教育的重要性,充分認識到幼兒園教育是幼兒全面發展的關鍵環節,是培養幼兒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行為習慣和人格特征的重要時期。教師要將幼兒培養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對家庭負責、對他人負責的人。
一些幼兒園在教育中過于強調傳授道德知識和行為規范,采用機械化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下,教育變成了單一的傳授道德標準,缺乏培養幼兒思考和判斷的能力。幼兒只是簡單地接受教師的指令,而缺乏對道德背后原理的理解和對社會適應性的培養。
有些幼兒園注重規范和紀律的塑造,但忽視了實際的實踐活動。教育應該是實際生活實踐的延伸,而不僅僅是在講堂上灌輸道德知識。缺乏實踐活動會導致幼兒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無法真正將其應用于實際生活中。
有時候,幼兒園在教育中過于一刀切,忽視了幼兒的個體差異。每個幼兒在品德和道德發展方面存在差異,因此,教育應該根據幼兒的發展水平和需求,采用個別化的教育方法,促進每個幼兒在德育上的全面發展。
一些幼兒園的教育孤立于幼兒園內部,缺乏與社會環境的聯系。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幼兒在社會中健康成長,因此,應該將社會環境和現實問題引入教育中,讓幼兒了解社會的各種角色和責任,并培養他們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
一些幼兒園在教育教師的專業發展上存在不足。德育教師應具備專業的知識和技能,能夠靈活應對幼兒的德育需求,并不斷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然而,一些幼兒園缺乏對德育教師的培訓和支持,導致教師在教育方面的專業性不足。
環境對于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教師要引導幼兒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就要在幼兒生活學習的環境中進行滲透教育。幼兒園開展教育活動時,應注重營造良好的幼兒園環境,為幼兒創設一個溫馨和諧、舒適安全的學習環境,讓幼兒在身心愉悅中獲取知識、健康成長。幼兒園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將教育內容滲透到幼兒園的各個角落。如在走廊和樓梯墻面上設置“禮貌標語”“愛護公物”“安全小常識”等宣傳專欄,對幼兒進行禮貌行為習慣教育。此外,還可以在幼兒園內設置德育主題活動區域,根據主題活動要求,引導幼兒自主開展相關活動,以潛移默化地影響幼兒健康成長。
幼兒教師面對來自不同家庭背景的孩子時,教育的難度確實各異。孩子如果在家庭中得到良好教育,那么他們在幼兒園的表現往往較為出色,因為他們已有的行為習慣構成了扎實的基礎。對于那些家庭教育支持不足的幼兒,教師則需要投入更多精力。教師應密切關注這些孩子的日常行為,及時發現并糾正行為中的不當之處。與此同時,與家長的溝通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需努力與家長建立共識,使之在家中及時糾正孩子的不當行為,與幼兒園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動。例如,針對生活習慣欠佳的孩子,教師可以在園內創造更多鍛煉生活技能的機會,讓孩子參與整理內務,培養整潔的習慣。同時,教師可與家長溝通,建議在家中為孩子安排適當的家務任務,如掃地、擦桌子等,助力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為其健康生活奠定基礎。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和家長應避免因孩子暫時的不足而代為完成任務。良好習慣的建立需要時間和耐心,在日常的實踐中逐步成形。孩子應被鼓勵獨立嘗試,同時得到適當的指導和支持,培養健全的道德品質。此外,家訪是教師了解幼兒家庭生活狀況、教育方法和成長環境的重要途徑。教師要充分利用家長資源,拓寬溝通渠道。如:根據不同年齡段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家庭情況和教育需要,以不同形式的家訪為紐帶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形成家園共育機制,實現教育合力。
“身正為范,德高為師”深刻揭示了幼兒教師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作為幼兒日常學習和成長的引路人,幼兒教師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們產生著深遠的影響。幼兒在園所生活中最常接觸、最信任的就是他們的教師,因此,教師在言談舉止上需時刻自我規范,成為兒童模仿的榜樣。在教育實踐中,幼兒教師需要有意識地展現出積極正面的行為,成為幼兒塑造可仿效的正向行為典范。幼兒的心智和行為發展尚在成熟過程中,他們通過觀察、學習和模仿教師的行為模式,潛移默化地吸收和建立起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其德育意識也隨之提升。因此,幼兒教師肩負著塑造下一代的重任。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教師要展現出高尚的品德和正直的人格,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幼兒樹立一個積極向上的標桿,引導他們走向美好的未來。
例如,剛入園的孩子們通常衛生意識尚未形成,常見的場景是垃圾隨手棄置,對于垃圾桶的使用以及垃圾分類的重要性理解不足。面對這一現象,僅靠語言教導似乎收效甚微。面對這一挑戰,王老師和同事們經過深入討論,決定采取行動示范的方法進行教育。在一次繪畫課上,王老師注意到教室地面散落著廢紙和彩筆蓋,但她并未直接批評孩子們的行為。課程結束后,王老師和其他教師一同彎腰拾起彩筆蓋,并按顏色分類妥善放回,隨后拿起掃帚清掃地上的紙屑。孩子們見到老師們的行動后,未如往常般投入到課間休息活動,而是主動加入清理工作中。這種無聲的示范,不僅向孩子們展示了良好的衛生習慣,更潛移默化地教會了他們通過實際行動維護環境的重要性,實現了以身作則,教育孩子們學會如何愛護自己的學習和生活環境。
對于幼兒園來說,教育工作主要是針對幼兒開展,因此需要將教育滲透到幼兒的日常行為規范中。教師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教育計劃,并利用幼兒園各種教育資源對幼兒進行正確的引導,幫助幼兒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幼兒園的區角活動、班級環境等開展教育工作。在區角活動中,教師可以讓幼兒自主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角進行活動,并根據自身需求和興趣與同伴交流學習。教師需要在整個過程中對幼兒進行引導和指導,幫助幼兒不斷提高自我管理能力和創新能力。例如,在班級內設置一處區域作為“我是值日生”區域,幫助幼兒自主選擇打掃衛生的時間、人員、工具等。教師可以將“我是值日生”區域布置為班級特色區域,并在班級內設立相應的值日生標志和值日牌。在幼兒園的教育工作中,教師要注重教育與日常生活相結合,促進幼兒從內心深處接受教育并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從而實現對幼兒進行良好品德培養和思想道德建設。
在幼兒教育過程中,教師要以幼兒的興趣為基礎,結合教學內容創設相應的問題情境,引導幼兒對問題進行思考,使他們在思考中不斷積累經驗、提升能力,促使幼兒獲得更多的情感體驗。對此,教師可以利用故事情境來引導幼兒思考問題,例如,講述一個關于友善和合作的故事,在故事中出現一個困難或問題,鼓勵幼兒討論該問題并提出可能的解決方案。或者設計角色扮演環境,讓幼兒扮演特定角色并面臨問題。例如,創建一個小商店的情境,在購物時引導幼兒遇到某個問題,如找零錢或處理糾紛,促使他們思考可能的解決方法。又例如,設計一些小組活動,讓幼兒面對一些挑戰,例如建立一個高塔、解決一個簡單的機械問題等。通過與其他幼兒合作解決問題,培養幼兒的團隊合作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幼兒提出問題,比如在花園中觀察植物,引導幼兒思考植物生長和需求的問題,然后組織小組或整個班級進行討論,讓幼兒分享自己對問題的思考和觀點。鼓勵幼兒發表想法、提問和對他人觀點的回應,從中培養他們的思辨能力和表達能力。
教育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需要教師和幼兒的共同努力,發揮各自優勢,共同努力提高教育質量。因此,在教育過程中,教師應該為幼兒創造更多實踐機會。例如,教師可以帶領幼兒去當地的博物館參觀,讓幼兒在參觀過程中了解當地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此外,還可以利用課外時間帶領幼兒去社區進行公益勞動,如清潔街道、打掃公園、清掃垃圾等。同時還可以組織幼兒在家長的帶領下參觀當地的工廠和企業,讓幼兒在實際觀察和操作中了解更多的生產知識和生產流程。這樣既可以豐富幼兒的生活體驗,讓幼兒通過自己的雙手創造價值和財富,又可以提高幼兒實踐能力,從而為教育工作奠定堅實基礎。
此外,幼兒園教育要充分利用各種形式、各種載體開展活動。如:在開展“小小勞動”活動中引導幼兒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我是小小書法家”中引導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在“我是小小畫家”活動中引導幼兒感受藝術之美;在“我是小小廚師”活動中引導幼兒了解勞動人民的辛苦與不易;在“小小歌手”活動中引導幼兒感受音樂之美……通過這些活動使幼兒學會關心他人、尊重他人、學會勞動、熱愛生活。同時,還要注重開展家園共育活動,如:邀請家長來園和孩子們一起制作賀卡、繪本;讓家長參觀幼兒園的環境;請家長來園與教師一起開展戶外游戲等等。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了家園共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
針對幼兒的年齡特征,教師應運用孩子們偏愛的游戲方式,巧妙地將教育融入其中,讓孩子們在玩樂的同時受到品德的熏陶。例如,在教授誠實與守信的重要性時,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扮演誠實守信者和失信者的角色,切身感受到誠實守信的價值,認識到這種美好品格帶來的積極影響。在游戲的互動和情感體驗中,孩子們不僅學會了分辨真善美與假惡丑,而且更能在愉悅的氛圍下接受德育的熏陶,逐步培養出高尚的道德品質。
綜上所述,在立德樹人理念下,幼兒園教育的創新對于兒童的成長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創新的教育,可以培養兒童良好的行為習慣和道德品質,提升他們的社會適應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只有通過不斷創新,才能更好地實現幼兒園教育的目標,為兒童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