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日照市秦皇島路小學 李 霞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在“課程實施”模塊中明確指出“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促進學生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加強知識間的內在關聯,促進知識結構化。”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在探索課程改革的方向及路徑時,就要指向大單元教學,對單元內容進行整體思考與設計,以共同主題或共有線索為聚焦點,完成教學設計,重構單元內部要素,融通課內外,實現相連、相融、相通,引領學生在富有特色及實操性的學習活動中完成對單元內容的綜合概括及全面建構,充分凸顯語文知識的廣度與深度。文章基于此點,首先對大單元教學的基本概念進行了闡述,隨即分析了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最后探尋了新課標下小學語文大單元教學的路徑,旨在提升學生的課程學習效率,促使他們達到深度學習的樣態。
大單元教學指的是將學科知識點在特定的主題下,按一定的邏輯和層次進行梳理、歸類、重組與整合,梳理起一個系統的知識結構體系。大單元教學強調學生逐步深入、擴展、鞏固并運用所學知識,讓學生理解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充分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讓學生養成系統思維和分析能力,整體提高課程學習的效果與質量,展現綜合探究的過程。基于這樣的理解,大單元教學的特征具體如下:
規范有序的結構組織是確保教學有序開展的前提。大單元教學重在體現教學內容的結構性,教師并不是被動地跟隨教材內容,亦步亦趨地實施教學,而是基于整體視角,統籌整合各項教學內容,合理布局各項教學活動。教師基于教學出發點,優化教學過程,明確教學策略,引導學生在富有結構化和體系化的學習過程中完成對單元知識內容的系統整合與有效建構,充分體現他們結構化思維及認知體系的形成過程。
大單元教學有效彌補了傳統課程教學中單課時教學模式的桎梏,改變了學生知識掌握與習得碎片化、零散化的模式,充分凸顯學生知識理解的完整性、系統性。學生將從整體出發,盤活學習內容與課程資源,實現知識、技能及素養的統籌發展,讓學校教育與生活實際融會貫通,讓整個課程教學更具效能性,更能引領學生完成對知識的綜合性探索。
大單元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是要促進學生更好學習,全面展現新課標所提倡的核心素養培育理念。所以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教師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及核心素養發展趨勢,科學合理地開展各項教學活動,保證整個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與學習潛能,盡可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綜合化的發展需要。這樣也將整體增強學生的感受力、想象力與創造力,使得學生能夠持續增強課程學習的內驅力,以良好且持久的狀態引導他們完成更加富有特色的實踐操作。
大單元教學是一種整合性的教學模式,它更加強調課程整體性優勢的發揮。相比起傳統單課時的課程教學,大單元教學更能夠幫助學生在較短的時間內快速建立起各個部分知識之間的內在關聯,讓學生實現閱讀與寫作的有機統一,同時能夠形成讀寫思維,以整合的視角審視單元內的各項知識內容,使得自身的知識理解與認知回歸結構化。這樣做能讓教師的教學更加富有體系,教學思維更顯邏輯,全力提升學生的學習質量。而學生也將以高質高效的課程學習實踐參與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讓教師的教學效率得到大幅提升,建構高效的教學課堂。
大單元教學倡導以各種各樣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自主參與知識生成的整個過程,達成對知識的深度理解,并在活動體驗中串聯遷移知識內容,使得他們的知識學習過程從淺層邁向深層,這樣也將讓學生經歷知識建構、語言運用、技能發展的過程。教師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引導學生完成各項實踐探索,讓學生在理解了知識內涵的基礎之上,進一步掌握問題解決的方式方法。在彰顯自身學習主體性的同時,學生也能夠實現核心素養的提升與發展,讓整個語文課程教學更好地契合新課標的理念。
教師在展開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將充分考慮單元內部知識間的聯系,并根據各個知識點,分析局部與整體之間的邏輯安排,讓知識點串聯,以特定的線路引領學生探索高質量的大單元實踐探究。所以新課標視角下的大單元教學能夠讓學生完成更加富有體系的學習實踐活動,充分體現出語文課程整體性的優勢,幫助學生完善知識結構體系的建構,讓學生了解相關聯文本之間的聯系,加深學生對知識的整體理解并記憶。由此,學生也將大幅提升推理、遷移及問題解決能力,持續完善知識體系的建構過程,落實自身的綜合發展。
大單元教學更加強調教師從整體出發,做到統攬全局,深層挖掘單元主題內涵,然后設計出與核心素養緊密相連的大單元教學目標。在這一過程中,教師需要深層解讀課本教材,依據教材中“雙線組元”的特點,逐步深入,循序漸進,完成單元內容的建構,以此明確教學目標。通過這樣一個過程,教師完成的大單元教學目標設計將更為科學合理,富有導向性,能夠指導學生在特定目標的導向下逐漸走向深度學習的方向,持續完善課程學習活動過程。
以統編版小學語文課本教材為例,教師在教學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的知識內容時,就要聚焦單元內容,完成深層解讀,而后根據自身的解讀基礎,精準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對此,教師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著手加以落實:
1.多維解讀課本教材。
本單元以“走近魯迅”為專題,編排了《少年閏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有的人》等四篇課文。前面兩篇是魯迅寫的作品,后面兩篇是別人寫魯迅的作品。這四篇文章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展現了魯迅的形象,其目的就是讓學生初步了解文學的成就,感知其性格特點,體會魯迅的精神境界。本單元的語文要素是“借助相關資料,理解課文主要內容”和“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綜合分析本單元的內容布局,閱讀部分是要讓學生對一個人的形象有多維解讀;寫作部分是要讓學生通過事情寫一個人,表達出自己的情感;語文園地是要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抄寫及背誦等多種形式的交流,掌握理解課文的主要方法。
根據本單元的內容布局,教師就要明白大單元教學活動是要實現讀與寫的統一,圍繞“通過一件事寫一個人”的中心,讓學生在閱讀中積累寫作經驗,在寫作中回顧閱讀內容,充分彰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的過程。同時,教師要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外閱讀文本,展開群文閱讀,使得他們高質量的大單元學習活動能夠有豐富且完整的內容布局與鋪墊。
2.精準設計教學目標。
教師完成了對教材的多維解讀之后,就要聚焦核心素養,為學生設計出環環相扣、富有體系的大單元教學目標,讓學生的大單元學習活動更加富有導向性。對此,教師可以設計出以下教學目標:
(1)語言運用:學生能夠在文本閱讀中從多個不同的角度分析魯迅形象,體會魯迅的語言風格、人物特點和精神世界,同時能夠將自己領悟的寫作方法運用于寫作實踐,通過描寫一件完整的事,表現人物形象,展現自己的情感。
(2)思維能力:學生能夠對課文中場景、人物、細節描寫等關鍵語句進行品讀和分析,體會課文對于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在寫作中能夠圍繞所寫對象的“好”,選擇一件或者多件事情進行細致描寫,合理安排敘述過程中各項元素,正確吐露自己的心聲。
(3)審美創造:學生能夠學會觀察生活、體驗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挖掘人物事件的特點,同時能夠利用細節描寫,凸顯人物的魅力,表達自身的情感思想。
(4)文化自信:學生能夠結合魯迅所處的時代背景,深刻體會魯迅在文學方面的巨大成就,感知其精神境界,從中體會魯迅身上的家國情懷。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 年版)》明確指出教師可以通過開展項目式、主題式豐富課程教學活動。《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指出教師要明確學習任務群的定位和功能,安排連續的語文實踐活動,根據學生需求提供學習支持,引導學生完成任務。因而教師完善大單元教學活動時,就要重視項目驅動式教學,聚焦大單元教學目標,定位單元內容,構建富有體系、彰顯邏輯的任務活動,讓學生深入領會知識內容,促進知識的內化與應用,在活動中獲得豐富的課程體驗。
教師設計了“走近魯迅”這一單元的教學目標之后,就要根據單元內的教學內容,合理布局項目任務式活動。這一項目必須整體把握單元教材內在聯系,打破單元教材的布局,將課文、閱讀鏈接、寫作、語文園地作整體規劃,有序推進單元教學內容的多重構建,促進語文要素結構化推進、核心素養進階式發展。對此,教師可以設計以下三個項目:
項目一:了解魯迅
活動一:閱讀《少年閏土》,快速了解魯迅的成長環境與童年生活,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分析少年閏土與少年魯迅的形象。
活動二:閱讀《故鄉》中的片段,解讀“我就知道,我們之間已經隔了一層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說不出來話”這句話的內涵,對比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形象,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分析導致魯迅與閏土出現隔閡的現實原因。
活動三:對比閱讀《阿長與〈山海經〉》《釣蝦與放牛》《社戲》等選文片段,了解更多的有關于魯迅童年的故事,思考《有你,真好》習作支架的構建,完成表1。
表1 《有你,真好》習作支架的構建
活動四:結合以上群文閱讀的基礎,搭建完整的寫作框架,并完成寫作練習。
項目二:追憶魯迅
活動一:閱讀《有的人》,嘗試根據自己的理解,為魯迅寫一段頒獎詞。
活動二:群文閱讀《好的故事》及《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結合教材120頁的“閱讀鏈接”,豐富背景認知,綜合思考魯迅備受敬仰和愛戴的原因。
活動三:以“拍攝魯迅紀錄片”為主題,展開小組合作,調查更多地有關于魯迅的故事,通過角色扮演的形式,完成一場真實的魯迅紀錄片拍攝活動。各小組以紀錄片為成果提交至在線平臺,將自己對魯迅的理解給完整地演繹出來。
項目三:銘記魯迅
記憶語文園地中的“日積月累”,任選一個作品完成課外閱讀。閱讀完之后,結合文章內容,概述自己對“日積月累”中選段的理解,以視頻錄制的方式展示。
如上,教師在開展項目式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通過內引外拓的方式為整個大單元教學課堂畫了一個開放融合的“同心圓”。教師不僅實現了課內單元各項知識內容的整合,形成了一條清晰的聚焦單元主題“走近魯迅”的知識脈絡,讓學生的學習與思考更富有邏輯,還引入了豐富的課外閱讀文本,讓學生的學習與探究視角更為開闊,打破了課內外界限,有效避免了學生的被動式學習,使得學生得以在項目驅動式任務的引導下整體感悟、多元探究,讓學生從不同視角了解魯迅的精神世界,體會魯迅對革命之路、民族脊梁的理解,真正地領悟本單元以“魯迅”為專題選文的目的。以此,學生也將受到精神與情感的激勵,在課后繼續探究,了解有關于魯迅更多的故事,充分體現大單元教學“大范圍”“大探究”的特點。
在新課標的背景下,教、學、評一致性已是大勢所趨,是所有教育學者不容忽視的一個話題。在開展大單元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能忽視教學評價,要重視跟進反饋,精準高效地實施大單元教學評價,綜合評估學生學習的全過程,以科學、合理、富有體系的評價結果引導學生更加客觀地審視自我,進行自我反思,全面認知自身大單元學習的結果。根據評價中所得不足之處查漏補缺,不斷完善自我,充分彰顯以評促學的功效。
1.確定評價標準。
在評價標準的確定中,教師要聚焦教學目標,依據目標制定標準,精準分析學生在大單元學習中核心素養的進階、發展情況。因而教師就要統攬全局,要以全面的觀念審視大單元教學目標的內容,而后依據目標設計出與之相關聯的評價標準,完成科學高質量的教學評價。比如,教師聚焦“走近魯迅”這一單元,設計了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造、文化自信等四個目標。那么教師就要依據這四個目標,細化相應的評價標準,為后續多主體評價做好內容鋪墊。
2.鋪設多元教學主體。
在上文的分析中已經提到,大單元教學活動開展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因而教師在實施教學評價時,也應該將“學生”這一主體引入其中,讓學生參與大單元教學評價,將促使他們更為全面地審視自我,分析他人,綜合評估大單元學習活動的效果。比如,教師聚焦“走近魯迅”這一單元,精準設計了“了解魯迅”“追憶魯迅”“銘記魯迅”等三個項目。每一個項目又繼續細化了相應的活動。學生每完成一個活動,教師就要讓學生對自己在這一活動中的表現進行自我評價,并依據小組成員的表現,進行小組互評,實現過程性評價。在三個項目活動結束之后,教師要鼓勵各小組依次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自己在項目活動過程中總結到的寶貴經驗、深層領悟的內容等,進行小組之間的互評,實現結果性評價。教師以這樣的方式,才能真正做到科學、合理的評價,將充分彰顯評價的功效。
綜上所述,在新課標的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可以通過實施大單元教學的方式開展課程教學,推進新課標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落地。因而教師要以專業的視角綜合分析大單元教學的內涵,明確小學語文實施大單元教學的價值,最后基于新課標的指示,以“教、學、評一致性”理念為基底,優化大單元教學的路徑,多維解讀教材,設計大單元教學目標;項目貫穿始終,完善大單元教學活動;重視跟進反饋,實施大單元教學評價,整體提高學生課程學習的效率,推進他們達到深度學習的狀態,著力于學生核心素養的培育及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