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實驗學校 劉 芳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 年版)》明確提出六大語文學習任務群的概念,其中閱讀既是發展型學習任務群的核心,也是拓展型任務的基礎。在發展型學習任務群中,閱讀有三個層次,分別是“實用性閱讀與交流”“文學閱讀與創意表達”“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拓展型學習任務群中,“整本書閱讀”與“跨學科學習”兩者相互促進。由此可見,新課標將閱讀教學置于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地位,閱讀教學的成功與否直接影響了語文教學的效果。因此,小學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應當高度重視閱讀教學,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與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優化學生的閱讀思維方式,助力學生閱讀水平的提升,發展學生的語文閱讀素養。
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語文教學的四大核心素養,即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文化傳承與理解、審美鑒賞與創造。基于新課標背景下開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培育小學生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具體表現如下:
閱讀是提高語言能力的高效路徑,學生在開展閱讀學習的過程中,可以接觸到豐富的詞匯,并在具體的文本理解詞匯的含義,這不僅可以擴大自身的詞匯量,還能夠提高自身的詞匯運用能力,豐富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學生經過廣泛而高效的閱讀學習可以了解到新鮮的語言表達方式與掌握多樣的語法,增強學生的語感意識,提高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閱讀中還包括各種類型的文章與閱讀資料,如文學作品、新聞報道、廣告宣傳資料等,學生可以在眾多的閱讀信息中,充分感知到不同文體的語言風格,如文學作品中沉郁頓挫的語言風格、清新飄逸的語言風格、含蓄雋永的語言風格等,使學生在文本閱讀中增強對語言的感受力與品鑒力,促進自身提升綜合語言能力。
閱讀是學生基于文本獲取外界信息與知識的重要途徑,學生的閱讀過程不僅僅是識字認字的過程,更是思維高度活躍的過程。學生需要對文本中的人物關系、故事情節、寫作方式、語言風格等多方面內容展開分析與探究,需要對文本進行抽絲剝繭、層層深入地閱讀與思索,才能通過文本的外部抵達文本的內部,厘清文本的內在邏輯。教師在開展閱讀教學時,可以通過任務設計、活動探究等形式鼓勵學生邊讀邊思考,邊讀邊探究,提高學生思維的廣度,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助力學生提高思維的靈活性與獨創性,從而培育學生優良的思維品質。
文本的表意是豐富的,包含著眾多的內容。學生在閱讀學習時,不能淺嘗輒止,僅僅體會文本的表面含義,還要在教師的指導下對文本進行深挖,開展深度閱讀,回歸到文本所處的特定歷史時空中去,了解文本背后的歷史文化。在深度閱讀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了解到我國的傳統文化,如節日文化、孝老愛親文化,以及感受到滲透于文本中的愛國意識,助力學生在閱讀之中增強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培育深厚的愛國情懷,增強自身的民族自豪感,樹立堅定的文化自信,從而建構起學生獨立而深厚的文化意識。
語文學科本身就具有開展審美教育的天然優勢,在學習語文教材中的篇目時,學生可以接觸到多種多樣的文本,如極具意境美的古典詩歌、曲折生動的小說、不拘一格的散文等。在深入各類文本所營造的藝術情境中,學生可以感悟到文本中的結構之美、語言之美、意境之美等,從而將自身閱讀學習的過程變成一次具有高度愉悅感的審美過程,促使學生增強對文本的體驗感,培育良好的審美意識,提高學生的藝術品鑒力與審美能力。
群文閱讀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響應了新課標背景下對語文教學提出的新要求,是對傳統的以單篇為主的閱讀教學模式的一次重大創新。新課標對群文閱讀提出了以下的實施要求“群文閱讀要完成對學生進行知識教育、思想教育以及道德教育的育人任務”“能夠為學生的信息積累、文學品讀、藝術欣賞與審美體驗提供充足的文化知識、人文滋養、思想教育與道德培養”。由此,小學語文教師在開展群文閱讀時,必須在語文閱讀課堂中發揮出群文閱讀的積極作用,完成文化育人、立德樹人的教育目標。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十二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為例,教師結合本課的教學重點“激發學生從小樹立遠大的理想以及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可以為本次的群文閱讀確立相應的學習主題即“愛國主義”。群文閱讀的主題確定好后,教師可以先讓學生默讀一遍課文,并思考:“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是誰說的?有什么含義?”學生通過初讀課文可以基本了解文章的故事情節,并理解“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字面含義。
為了促使學生開展深度閱讀,把握本文“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深層內涵,教師為學生開展群文閱讀,并在“愛國主義”這一學習主題的引領下,指導學生聯系本單元才學過的第二十二課中的古詩詞《涼州詞》《出塞》《夏日絕句》,并對學生進行啟發式提問:“這四份閱讀材料在情感表達上有什么相似之處?”學生在這一問題的引導下,在小組中開展針對此問題的探究學習。在本次群文閱讀的過程中,學生通過對本單元學過的課文進行回顧,能夠總結出古詩《涼州詞》《出塞》與《夏日絕句》都與戰爭有關,表達的或是邊疆戰士的視死如歸的情感,或是恢復故土的愿望,都與愛國主義精神緊密相連。
有了這樣的認識后,教師可以將本次群文閱讀的材料整合起來,向學生講述愛國主義情感不是只有古代邊疆的戰士才有,愛國主義情感貫穿于我們民族發展的始終。接著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主人公周恩來的人生經歷,并朗讀周總理的其他名言,如“我們愛我們的民族,這是我們自信心的源泉”,并為學生講解關于周總理的人生經歷,使學生認識到周總理對國家的巨大貢獻,從而引導學生向偉人學習,培育學生的愛國意識。在這之后,教師在讓學生反觀本課,學生就會發現“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不僅僅是周總理兒時的一句戲言、一聲口號,更成為周總理的親身實踐,包含了主人公熱烈而誠摯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時,教師可以效仿文本中的情節,問一問班級中的學生為何而讀書,引導學生樹立遠大的報國志向與堅定的理想信念,助力學生培育高尚的愛國情懷與積極健康的人生觀、價值觀。
在本次群文閱讀的教學中,教師以“愛國主義”為群文閱讀的主題,不僅使學生學到了本課的知識和增強了對本單元其他篇目的理解,還可以深化學生的愛國情感,助力學生增強使命感與責任意識,使學生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并增強自身的文化底蘊,有利于落實育人的教育目標。
文本細讀指的是對閱讀文本展開精細化閱讀,了解文章的寫作手法,理解文章的深層內涵,對于提高小學生的閱讀素養具有重要的意義。教師在小學閱讀課堂運用文本細讀的策略時,要注意從多個角度帶領學生對文本做深層次的分析,培育學生良好的閱讀思維,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促進學生提高閱讀的質量。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八課“匆匆”為例,本文語言優美,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教師可以聚焦于語言層面,并以“修辭手法”為切入口,引導學生通讀課文,找出文章中包含比喻、擬人、夸張等修辭手法的語句,帶領學生感知本篇文章的語言藝術。學生可以結合學過的關于修辭手法的知識,在本文找出相應的例句,如“早上我起來的時候,小屋里射進兩三方斜斜的太陽,太陽它有腳啊,輕輕地挪移了”。教師針對這句話進行提問:“這句話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表達效果?”學生結合學過的修辭知識可以逐步判斷這句話使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但是,當學生對有何表達效果感到難以領悟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將“太陽它有腳啊,輕輕地挪移了”轉換成“太陽挪移了”,并將兩個句子多讀幾遍,同時聯系本課的標題“匆匆”品味兩句話不同的表達效果。學生在這樣的提示下,可以感覺到前一句通過把物當作人來寫,寫太陽有腳,因而會挪移,更能表達出作者對于時間流逝的惋惜之情。
在這之后,教師可以轉換教學思路,從文章結構方面入手,帶領學生深入分析本文的結構特征。教師引導學生在細讀全文的基礎上,嘗試為本文劃分意思段,并歸納各意思段的大意。考慮到學生現階段的閱讀理解水平,教師應當鼓勵學生開展合作學習,促使學生順利完成閱讀任務。學生在歸納第一自然段的時候,通過作者所連續發出的五個疑問,歸納本段的大意“提出問題,并說明時間具有一去不復返的特點”。在細讀第二、三、四自然段時,學生可以發現這三個段落都在敘說同一件事,因而將第二至四自然段劃分為第二個意思段,并歸納大意“作者寫自己八千多個日子都無聲地逝去了”。第五自然段只有作者的一個設問,學生可以歸納照應開頭,再次提出‘為什么時間一去不復返’這一問題。學生在劃分完全文的意思段后,也就掌握了本文的結構,使得學生的閱讀學習更加具有邏輯性與層次感,有利于學生提高對于文本的分析能力,以及理解與概括能力,促使學生培育良好的閱讀素養。
教師從語言要素與文章結構兩個方面帶領學生開展精細化的文本閱讀,使學生從不同角度對文本的意蘊產生了較為深刻的認知,并有助于培育學生深度解析文本的意識,促使學生提高閱讀能力,培育對閱讀學習的興趣。
在新課程改革的逐步落實下,讀寫結合已經成為現階段小學語文教學新課程標準中所提倡的重要教學策略。教師應當積極響應新課標的教育號召,將閱讀教學與寫作教學高效結合起來,發揮出閱讀與寫作融合的優勢,使學生在閱讀學習中提高寫作能力,在寫作練習中增強閱讀素養,促進學生提升綜合語文學習能力。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五年級下冊第十四課“刷子李”為例,教師指導學生快速默讀課文,并針對第一自然段中的句子“他要是給你刷好一間屋子,屋里什么也不用放,單坐著,就如同神仙一般快活”詢問學生在閱讀本句時,對刷子李這一人物有何感受?學生紛紛表示感覺刷子李很厲害、很神秘。于是教師可以讓學生了解本句話在文章中的表述意義,體會本句話所產生的寫作效果。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發現本句話位于全文第一自然段的第二個句子,但是對于這種寫作方式產生的效果卻難以說明。這時,教師可以利用電視劇中經常出現的臺詞“欲知后事如何,請聽下回分解”,讓學生感受臺詞這樣寫的好處。在這樣的引導下,學生很容易明白這樣的臺詞是為了吸引觀眾的注意力,引導觀眾持續觀看節目,于是學生可以將這樣的生活體驗與文中的句子結合起來,想到作者這樣寫也是為了吸引讀者的閱讀興趣。學生理解到這里,教師可以引出“設置懸念”這一寫作手法,并結合文本向學生講解設置懸念的好處,以及具體應用方法。在學生掌握這一寫作手法后,教師可以讓學生開展隨筆練習,用“設置懸念”的手法寫一小段話。學生通過寫作練習可以加深對“設置懸念”這一寫法的認識,并感受刷子李神乎其技的刷墻技術。
教師在講解課文第五自然段時,可以抓住句子“只見師傅的手臂,悠然擺來,悠然擺去,如同伴著鼓點,和著琴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細節描寫有什么妙處。教師應當提示學生抓住關鍵詞“只見”,以及句子中的比喻句進行深入體會。學生可以從動作之美與聲音之美兩個層面進行感知,可以發現這樣的細節描寫僅僅通過寫簡單的一個動作,就展現出了刷子李刷墻時怡然自得的狀態,于是學生可以感知到細節描寫的作用。在這之后,教師可以為學生講解關于細節描寫的寫作知識與技巧,并且讓學生在班上隨意選擇一位同學展開細節描寫。學生可以選擇自己最熟悉的人,并仿照課文中的描寫方法,抓住描寫對象的主要特征進行細節描寫。在寫作完成以后,學生再次回歸原文,可以對這一細節描寫的表達效果有更深入地理解,并加深對刷子李高超技藝的認識,使學生精準把握人物的主要特征,促進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教師在講解本篇課文時,抓住設置懸念與細節描寫兩種寫作手法,為學生開展寫作教學和閱讀教學,不僅使學生在練筆中增強了寫作技能,還可以使學生通過寫作思維感知文章,提升閱讀學習的效果,有利于學生培育開放的學習思維,助力自身提升綜合學習能力。
總而言之,在新課程改革的教育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當高度重視學生閱讀素養的培育,突破傳統閱讀教學的狹隘格局,采用多種閱讀教學方法,如群文閱讀、文本細讀、讀寫結合等,科學地為學生設計課堂的閱讀教學活動,提升閱讀教學的質量。學生在這樣的閱讀課堂中,可以用閱讀作為語文學習的重要窗口,在閱讀學習中發現語文學習的樂趣,提高閱讀積極性,在閱讀中獲取更多的文學經驗,促使自己形成良好的閱讀思維習慣,掌握正確的閱讀學習方法,全面提升自身的閱讀能力以及語文學習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