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晉江市永和中學 陳江華
“知識改變命運”,在整個人類發展史中,知識一直都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面對高考,高中生懷揣著對知識的渴望之心,奮勇向前。教師們也同樣在為“護航高考,筑夢遠航”不懈奮斗著。也正因如此,部分學校降低了對音樂等技能課的重視程度,在音樂教學中只重視理論而忽視了實踐,教學設備也不夠完善。但事實上,這樣是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的。音樂是聲音的藝術,培養音樂素養,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鑒賞與創造能力,在思考音樂和認識音樂的過程中陶冶學生情操,進而獲得體驗和表現音樂的能力。基于此,筆者就創新高中音樂課堂教學,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提出幾點看法。
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這些年來我國逐漸重視學生藝術方面的教育,致力于追求學生的全面發展。可盡管如此,受傳統觀念的影響,部分學校認為,高中是學生重要的轉折點。在高中階段,學校還是將重心放在文化學科的教學上,更傾向于讓學生在高考這個重要的轉折點上發揮一個較好的水平。因此,學校對于音樂課的設置并不在意。而學校對音樂課程的不重視,促使音樂教師缺乏教學熱情,音樂教學模式單一,音樂課堂枯燥乏味,學生學習興致不高。久而久之,音樂課程就變得可有可無。
人音版音樂教材中編排了多彩的民歌、豐富的民間器樂、影視音樂、舞蹈音樂、民族音樂等內容,學習這些精彩的音樂,不僅能夠陶冶情操,還能夠提升綜合素養。但在實際教學當中,部分高中生對上述學習音樂的興趣并不高。一方面,是由于高中生將大部分的精力投在文化學科的學習當中,導致對音樂的學習興致低下。另一方面,是因為音樂教學方式單一,音樂課堂枯燥沉悶,促使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熱情降低。
近年來,各級政府愈加重視教育,不斷加大對教育的經費支持,關注校容校貌的發展,著眼于改善教學環境,致力于完善教學設施。但盡管如此,部分學校的教學設備仍不夠完善,缺乏專業的音樂教室,缺少相應的音樂教學用具,對損壞的設備沒有及時維修及更新。教學設備無法滿足教學需要,難以保證教學內容的完成,使音樂教學的效率低下,學生的學習效果不盡如人意,學生的音樂素養也難以得到培養與提升。
時代在進步,社會在發展,課程標準在改革,教育理念也要隨之更新。學校方面應該轉變教育思想,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而作為一名奮斗于一線的高中音樂教師,要具備創新精神,緊跟時代發展的方向,更新教育理念,提升專業素養,這是創新音樂課堂教學,提升學生音樂素養的前提。音樂教師要充分發揮創新能力,創新教學策略,將創新貫穿音樂課堂的始終,以引領學生積極學習音樂。用自身的創新精神去熏陶學生、引導學生,讓學生在創新的氛圍中感受音樂的魅力,融合三大音樂教學法以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例如,教學人音版高中音樂《復調音樂的巡禮》一課,以一個人、一首作品、一個時代作為教學線索,教師從巴洛克音樂的五大特點入手,通過視聽結合、譜例分析的方式,引導學生探究協奏曲的結構與內涵以及樂句中富有動感的節奏特點和裝飾性強的旋律特點。通過主題學唱、對比聆聽、識讀樂譜的手段,引導學生深入感知、體驗復調音樂中的各種創作技法,進而理解作品中的“巴赫”風格以及巴洛克音樂流派風格的內涵,認識巴赫在音樂創作尤其是在復調音樂創作領域的突出成就。
學習音樂理論可以加深對音樂的理解,把握作品的規律,成為一名“聰明的聽眾”,為鑒賞和創造音樂打下良好的基礎。因此,音樂理論知識的教學是音樂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高中音樂教材為學生提供了極具思想性與藝術性的音樂作品,其中編排了精彩、科學的音樂理論知識,這對于夯實學生的音樂理論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陶冶學生的情操、提高學生的音樂素養大有裨益。高中音樂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結合學生實際,合理設計音樂課程,完成音樂理論素養的構建。
以人音版高中音樂民歌鑒賞《遼闊的草原》一課為例,為了讓學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生活場景,理解地域文化特征,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判斷調式特點,組成全曲的只有“1-2-3-5-6”五個音,為單樂段結構。在起伏跌宕的曲調中,促進學生藝術表現理解文化,體現價值引領;思維牽引理解文化,走向深度學習。這首民歌的曲調多大跳,句尾“啊哈哈嗬嗬”的襯腔運用,更賦予了濃郁的草原生活氣息,美美與共。教學中以遼闊美麗的大草原情境為主線深挖教材,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在聽、唱、創、演、動中以美育人,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感知。在參與體驗中讓學生自信有感情地演唱歌曲,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意識。
對所學知識內容產生興趣是產生學習動力的前提,在高中音樂教學中,要想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就要創新教學模式,創造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氛圍,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強烈欲望。筆者認為,在課堂教學中增強互動是一種不失為有效的選擇。學習音樂不能淺嘗輒止,而應該深入其中。在音樂教學中與學生進行積極的互動,能夠增強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積極深入地參與到音樂學習中,以加強學生對音樂的理解,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以教學人音版高中音樂《山丹丹開花紅艷艷》一課為例,曲目風格融入了濃郁的陜北民歌特點,表達了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紅軍到來的喜悅與歡樂之情,同時也展示了紅軍長征勝利抵達陜北時,正逢山丹丹花開的動人情景。曲目引子部分采用散板節奏,表現出濃郁的陜北信天游的民歌特點,快板部分以雙吐的演奏技法,表現了紅軍將要到來時,人民迫切歡迎的喜悅之情。教師可以讓學生們課前搜集多種表演形式,也可以設計有趣的音樂演唱比賽,利用優化的音樂教學模式,完善學生的音樂知識體系。在教師巧妙地引導下,師生配合,以旋律音作梯,感受民歌獨特的魅力,并拓展關聯民歌與地域環境、歷史文化之間的關系。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掌握了陜北民歌的來源、分類和特征,認識到民歌的價值和魅力。
傳統的音樂教學只注重教師的“教”,而忽視了學生的“學”,音樂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學生在臺下被動地接受學習,如此,就很容易導致學生對音樂學習失去興趣。而信息技術的使用,能夠改變這種單一的教學方式。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信息技術因具備直觀的形象、豐富的內容,已成為音樂教學的重要輔助手段。將信息技術與音樂教學有機結合,增強了音樂課堂教學的直觀性、生動性,讓音樂教學課堂更具新穎性、豐富性。在高中音樂教學中巧借信息技術,可營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學習氛圍,化抽象為形象,變靜態為動態,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聽等多種感官,從而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優化了音樂課堂教學,使音樂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多姿多彩,增強了音樂教學效果。
例如,教學人音版高中音樂《貝多芬——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一課,教師借助多媒體教學從西方音樂年輪導入,帶學生一起回顧了巴洛克和古典主義時期的音樂,并巧用浪漫主義的油畫作品《李斯特鋼琴上的幻想》引出貝多芬。教學過程中教師緊緊圍繞“貝多芬是集古典主義之大成,開浪漫主義之先河的偉大音樂家”這條脈絡,以“貝多芬如何發展主題旋律”為教學關鍵問題,通過主題演唱、譜例分析、對比聆聽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尋找“歡樂頌”主題的5次變奏,進而探究貝多芬在第九交響曲第四樂章創作中體現的古典性與浪漫性。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是性情陶冶的熔爐,高中音樂教學應為陶冶學生的情操服務,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因此,音樂學科教學中,不僅要傳授學生音樂知識與技能,還要教會學生欣賞音樂,體會音樂情感,從而達到陶冶學生心靈、培養學生的審美與鑒賞能力之效。作為音樂教育工作者,要研讀教材,挖掘教材中蘊含的情感要素,以情感為切入口,設計情感體驗的環節,使學生的情感隨著音樂的發展而產生共鳴,使學生的情操在欣賞音樂中得到陶冶,實現音樂教育的美育功能與德育價值。
例如,在欣賞人音版高中音樂《輕騎兵序曲》時,教師提問:主奏樂器是什么?一般是什么場合吹奏這種樂器?引導學生抓住匈牙利吉普賽調式的特點,將暗淡柔和的小調與明亮輝煌的大調進行色彩對比,引導學生在聆聽的基礎上,領會音樂要素在音樂表現中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小號和圓號這兩種號角性音調的感知,加上適度的想象,很容易就可以把音樂描繪的情境通過語言描述表達出來。
在高中音樂教學中,教師要抓住一切讓學生動起來的機會,用心創設豐富的音樂活動,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到音樂活動中,促使學生在音樂活動中體驗、感悟、創造,在音樂活動中收獲快樂,獲取知識,激發音樂興趣,提升音樂實踐能力。為了不使音樂活動流于形式,效果低下,音樂活動的創設應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緊扣教學目標,為突破教學重難點服務;二是尊重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于參與音樂活動;三是遵循審美規律,從簡到繁、從易到難,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走進音樂、感受音樂、鑒賞音樂、感悟音樂。
以人音版高中音樂鑒賞第十單元《新音樂初放》第一課時《新音樂啟蒙之聲——學堂樂歌》教學為例,教師以貼近學生的“校園歌曲”為切入點,聽歌識曲,引出近代新音樂啟蒙時期的學堂樂歌。教師介紹了學堂樂歌的內容、代表人物,通過《黃河》《祖國歌》等片段,剖析了作品的創作形式、音樂特點、作品內涵。教師用琵琶演奏了《老六板》的旋律,并從音樂要素、曲式結構等角度對歌曲旋律、歌詞進行細致的解讀。為了更好地引領學生關注課堂,專心聆聽歌曲,課上設有學習任務單,加強對課堂內容的提煉和延伸。課程的最后首尾呼應,以《我的未來不是夢》深化主題,通過對作品的精神解讀,點燃學生的愛國之心及激發奮斗的精神,使整堂課既有文化的深度又具有音樂的豐富性。
在傳統的教學中,部分教師往往會忽略了評價這一重要的環節。對于課時本來就少的音樂學科,評價更是容易被忽略。音樂評價體系是音樂教學工作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科學的音樂評價體系,是有效評價音樂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是增強音樂教學效果,提升音樂教學效率的重要條件。音樂教師應該本著“以學生為本”的初衷,結合音樂教學實際,制定科學、合理的評價體系,將評價體系滲透于音樂教學課堂之中,適時評價,及時反思,根據評價結果,調整“教”與“學”的行為,從而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策略。以評促教,以評促學,從而提高音樂教學質量,提升學生音樂素養之效。
例如,教學人音版高中音樂“鼓樂鏗鏘”這一單元,教師將民間打擊樂器帶入課堂,鼓勵學生合作演奏,模仿民俗音樂活動,伴隨著張揚歡樂的鑼鼓聲,歷史悠久的民族民間音樂文化在歡樂的音樂氛圍中“破壁”。鑼、鈸、鼓等樂器的引入,給予了學生展示和學習的機會,使他們感受到合作的魅力,提高了音樂學習的興趣,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鑼鼓樂中濃厚的鄉土風情。整節課彰顯了教學評一體化理念,教師關注學生的實踐體驗,導課時通過鼓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啟發學生自主思考我國民間器樂合奏的種類,為賞析樂曲《滾核桃》做準備,又以器樂樂種的知識為線條引出第二首作品《錦雞出山》,了解“打溜子”相關知識,提煉樂曲中“螺絲結頂”和“上下句對偶”等創作手法的運用,認識“鑼鼓經”,積累音樂知識,并采用聲勢律動感受節奏的變化,掌握樂曲的重難點,通過兩首樂曲的學習培養學生熱愛民族民間音樂的情感,增強民族文化自信,培養愛國主義情操。
綜上所述,高中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高中音樂教學對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作為音樂教育者,應該加強對音樂教育的重視,創新音樂教學,更新教育觀念,研讀音樂教材,優化教學模式,巧用信息技術,注重情感教學,完善評價體系,進而提高音樂教學的教學效果,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