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曉軍 侯秀娟 李軍祥 章 妍 姚玉璞 謝春娥 王允亮
1.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風濕病科,北京 100078;2.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北京 100078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 ease,NAFLD)是目前慢性肝病的主要病因之一。NAFLD發病率逐年上升,全球總患病率約為32.4%[1],一旦進展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將顯著提高肝硬化、肝衰竭和肝癌的風險[2-4]。目前NAFLD 發病機制仍未完全闡明,西醫缺乏特效治療藥[5]。中醫藥對NAFLD 的治療在改善臨床癥狀及肝功能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其作用可能與腸道菌群有關[6-7]。健脾疏肝方是臨床治療NAFLD/NASH 的效驗方,已獲專利授權(ZL201110042447.1)。本研究通過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方法,觀察健脾疏肝方治療肝郁脾虛型NAFLD 臨床效果,以期為本方臨床應用提供更多證據支持。
2019 年12 月至2021 年12 月來自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脾胃肝膽科門診NAFLD 受試者40 例,隨機分為中藥組與西藥組各20 例。中藥組男15 例,女5 例;年齡(43.75±8.14)歲,西藥組男15 例,女5例;年齡(42.70±10.0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JDF-IRB-2019034903)。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18 年更新版)》[8]中NAFLD 診斷。中醫診斷標準:參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9]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西醫結合診療共識意見》[10]擬定肝郁脾虛證。
主癥:①脅肋脹滿或疼痛;②倦怠乏力;③抑郁不舒;④腹痛欲瀉。次癥:①腹脹不適;②周身困重;③惡心欲吐;④食欲不振;⑤大便黏滯不爽;⑥時欲太息。舌脈:舌淡紅,苔薄白或白,有齒痕,脈弦細。證型確定:具備主癥2 項(第1 項必備)加次癥2 項,參考舌脈即可診斷。
1.3.1 納入標準
①符合NAFLD 診斷;②符合肝郁脾虛證;③GPT升高(<正常高線5 倍)>6 個月;④18~65 歲;⑤試驗前2 周內未接受同類藥品及益生菌治療;⑥自愿參加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3.2 排除標準
①伴主要臟器嚴重病變或精神疾病;②孕婦及哺乳期婦女;③對本研究藥物已知成分及輔料過敏。
①自行退出;②失訪。
①未曾使用研究用藥;②試驗期間,使用保肝降酶藥或微生態制劑等。
本研究使用雙盲、雙模擬、隨機對照方法,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受試者隨機分配至中藥組和西藥組。
中藥組:健脾疏肝方顆粒(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910003,規格:8.4 g/袋),2 次/d,1 袋/次,溫水沖服;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模擬劑(浙江廣聚緣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 170002;規格:24粒/板),3 次/d,2 粒/次,口服。
西藥組:健脾疏肝方顆粒模擬劑(華潤三九醫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1 911005;規格:8 g/袋),2 次/d,1袋/次,溫水沖服;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批號:9BJD266,規格:228 mg/粒],3次/d,2 粒/次,口服。
健脾疏肝方組成:炒白術、茯苓、澤瀉、白芥子、絞股藍、決明子、丹參、郁金、生山楂。治療12 周,統一進行飲食、運動教育。
1.8.1 療效評價指標
①血清谷丙轉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GPT):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血清GPT 水平。②中醫證候評分:所有癥狀分為無、輕、中、重4級,主癥分別記0、2、4、6 分,次癥分別記0、1、2、3 分;舌脈不記分[9]。③肝臟脂肪含量:使用Fibroscan 檢測CAP。④肝臟B 超有效率:與基線比較,判定脂肪肝程度。痊愈:肝臟恢復正常,B 超顯示無脂肪肝;顯效:減少2個級別;有效:減少1 個級別;無效:無改善或加重[10]。
1.8.2 腸道菌群分析
使用糞便提取試劑盒提取菌群DNA,進行PCR擴增、純化、定量后,構建文庫。基于NovaSeq 平臺對文庫進行測序后分析菌群多樣性及組成。
1.8.3 安全性評價
血、尿、便常規,腎功能和心電圖。
采用SPSS 20.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不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中位數和四分位數間距[M(Q)]表示,采用Mann-Whitney U 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隨訪中因失訪脫落3 例,因自行服用保肝中藥剔除1 例,最終受試者36 例。其中,中藥組19 例,西藥組17例。
治療前,兩組GP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GPT 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組間GPT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GPT 比較[U/L,M(Q)]
治療前,兩組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中醫證候積分低于治療前,且中藥組低于西藥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M(Q)]
治療前,兩組CAP 值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中藥組CAP 值低于治療前,且中藥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AP 值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CAP 值比較(±s)
注CAP:FibroScan 受控衰減參數。
治療后,兩組肝臟B 超有效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肝臟B 超有效情況比較(例)
2.5.1 Alpha 多樣性分析
治療后,Observed species、Shannon、Chao、Ace 水平高于治療前,Coverage 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后,Simpson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圖1。

圖1 Alpha 多樣性指數比較
2.5.2 物種組成分析
2.5.2.1 門水平在門水平,中藥治療前后主要由厚壁菌門、變形菌門、擬桿菌門和放線菌門組成。治療前,其豐度依次為48.5%、18.2%、16.0%和4.4%;治療后,其豐度依次為54.9%、3.9%、32.7%和4.0%。
2.5.2.2 屬水平在屬水平,中藥治療前后主要由擬桿菌屬、棲糞桿菌屬、布勞特菌屬和普雷沃菌屬組成。治療前,其豐度依次為10.7%、9.2%、6.3%和3.0%;治療后,其豐度依次為19.5%、12.3%、6.5%和8.6%。見圖2。

圖2 屬水平相對豐度柱形圖
治療前后,所有受試者血、尿、便常規,腎功能、心電圖均在正常值范圍。治療期間,西藥組有1 例患者出現腹瀉,持續約1 周,后自行緩解。
NAFLD 屬于中醫“積聚、脅痛、肝脹、肝癖(痞)”等范疇。李軍祥教授結合多年臨床經驗和歷代醫家論述,認為本病早期以肝郁脾虛為重,中后期以痰濕瘀熱等標實為先[11]。針對此病機,李教授創制了以健脾疏肝為主,兼顧化痰活血祛濕的健脾疏肝方。方用絞股藍健脾益氣化濕,郁金疏肝,白術、茯苓及澤瀉健脾祛濕,草決明清肝化濁,丹參、山楂活血降濁,白芥子溫化痰濕,全方配伍,共奏健脾疏肝、清熱化濕、祛痰化瘀之功。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以上諸藥可能參與調節肝臟氧化應激、改善糖脂代謝水平等多種機制治療本病[12-16]。
本研究結果顯示,健脾疏肝方顆粒與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均具有良好的保肝降酶作用,這與團隊前期的基礎研究結果一致[17-18]。在減少肝脂肪含量和改善臨床證候方面,健脾疏肝方較多烯磷脂酰膽堿膠囊臨床優勢更加明顯。遺憾的是,兩組在肝臟B 超改善上都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該結果與其他研究不符,推測可能與本研究治療時間短、受試者數量較少有關[19-20]。
菌群紊亂可能是NASH 發生的機制之一[21-22]。諸多中藥可能通過調節腸道菌群紊亂,實現治療NAFLD 的目的[23-24]。健脾疏肝方治療后,受試者腸道菌群多樣性和豐富度得到改善,擬桿菌屬和普雷沃菌屬豐度增加最為明顯。兩菌可利用膳食纖維產生丙酸鹽,進入肝臟后,可改變代謝過程以降低肝臟脂質含量[25]。這可能是健脾疏肝方的作用機制之一。
綜上所述,本研究初步證明健脾疏肝方能有效降低NAFLD 患者GPT 及肝臟肝脂肪含量,改善脅肋脹痛、乏力等癥狀,其作用機制可能與調節腸道菌群組成有關。
利益沖突聲明:本文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